6类人成为糖尿病“高发人群”,身体有异常,5个信号很明确

亮亮评养护 2025-02-12 14:14:5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仿佛一张无形的网,悄然笼罩着越来越多的人。有人觉得它遥不可及,认为只要不吃甜食就能高枕无忧,但事实远不止如此。很多人直到体检报告摆在面前,或是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时,才惊觉自己已经被糖尿病盯上。

糖尿病并非无迹可寻,某些人群的患病风险远高于普通人,而当身体出现某些信号时,往往意味着血糖已经悄然失控。

6类人成为糖尿病“高发人群”1. 家族中有糖尿病史的人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

如果父母或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后代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一方患病,子女的患病概率在20%—40%之间;如果父母双方均为糖尿病患者,风险甚至可能超过50%。

这并不意味着有家族史的人一定会得病,但他们的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较低,容易在外界诱因的作用下发生血糖失调。

2. 体重超标、肥胖的人

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紧密相连,尤其是腹型肥胖,即腰腹部脂肪堆积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脂肪组织并是储存能量的“仓库”,它还能分泌多种影响胰岛素功能的物质,导致胰岛素抵抗。

数据显示,BMI(体重指数)≥28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比正常体重者高出3—5倍。

这类人即使暂时血糖正常,也应格外警惕,调整生活方式,避免糖尿病找上门。

3.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

久坐不动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通病,而缺乏运动会使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下降,导致血糖升高。

研究发现,每周运动少于110分钟的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每周运动150分钟的群体。

适量的运动能帮助控制体重,还能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降低血糖水平。

4. 长期饮食不健康的人

饮食结构不合理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

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摄入过多,会加重胰岛的负担,使血糖调控机制逐渐失效。

长期食用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等,也会使血糖波动剧烈,增加糖尿病风险。

相比之下,粗粮、豆类、坚果、鱼类等食物更有利于血糖稳定。

5. 有高血压或血脂异常的人

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常常是“难兄难弟”,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高血压会损伤血管,使胰岛素作用受阻,而血脂异常则会加重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这类人群要关注血压和血脂,更要定期监测血糖,防止糖尿病的发生。

6. 精神压力大、长期熬夜的人

精神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往往被忽视。

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下,体内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肾上腺素)会不断升高,抑制胰岛素的正常功能,使血糖升高。

熬夜会扰乱生物钟,影响胰岛素分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现代社会压力大,但良好的作息和心理调节同样重要。

身体有异常,5个信号很明确1. 口渴多饮,频繁起夜

如果总是感觉口干舌燥,喝了很多水仍然无法缓解,甚至夜间起夜次数增多,就要警惕高血糖的可能。

高血糖会导致渗透性利尿,使身体不断丢失水分,形成恶性循环。

2. 食欲增加,但体重下降

糖尿病早期,很多患者会出现食量增加的情况,但奇怪的是,体重却在逐步下降。

这是因为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血糖,反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导致体重下降。

如果短期内体重无故下降超过5%,建议尽快检查血糖。

3. 伤口愈合缓慢,容易感染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环较差,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导致伤口愈合速度减慢,甚至容易感染。

如果小伤口长时间不愈合,或者频繁出现皮肤感染、牙龈炎等问题,应考虑血糖异常的可能。

4. 视力下降,眼睛模糊

血糖过高会影响眼底血管,导致视力模糊、眼前飘黑影等症状。

长期来看,糖尿病还可能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如果出现短期内视力波动明显,应尽早检查血糖和眼底情况。

5. 手脚麻木,感觉异常

糖尿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也是不可忽视的。

当血糖长期过高时,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手脚麻木、刺痛、蚂蚁爬行感等症状。

这种情况在夜间更为明显,若不及时控制血糖,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神经病变。

如何降低糖尿病风险?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预防胜于治疗。

饮食方面,应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糙米、山药等。

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樱桃、柚子等低GI水果,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运动方面,每周应保持12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与脾胃虚弱、阴虚火旺密切相关。

可以适量饮用苦瓜茶、玉米须茶等,有助于清热降糖。

针灸和推拿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有一定帮助。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存在。

当身体发出信号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糖,是避免糖尿病侵袭的关键。

信息来源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相关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报告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16
亮亮评养护

亮亮评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