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左宗棠之霸蛮精神,中国或许早在一百六十多年前就已痛失新疆

娇洋看过去 2025-04-05 19:48:37

乱如鼎沸的新疆:外部势力纷纷插手

同治三年(1864),在陕甘回乱的影响下,新疆的回、维等族也纷纷举兵响应。几个月之内,各族武装暴动席卷了新疆绝大部分地区。各族的上层人物,也先后割据称王,对民众进行暴虐的宗教统治。

南疆排素巴特(今喀什伽师)屯垦回民金相印和柯尔克孜族头人思的克伯克更是勾引中亚浩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 失势军阀阿古柏带数十残兵败将助攻喀什噶尔城。阿古柏趁机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先后攻占库车、阿克苏等八个南疆重镇,旋即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 ,自称“毕条勒特汗”,译成汉语即“洪福齐天大王”的意思。

同治十年(1871),阿古柏又挥军攻占了北疆的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在新疆有商业利益的英国也趁机插手,赠给阿古柏大量新式武器,还与阿古柏签订密约,以换取所谓在疆 “治外法权”, 进一步染指这片广袤无垠、资源丰富的西域地区。(铁马读史头条号)一向对新疆怀有领土野心的沙俄也闻风而至,甚至直接出兵占领伊犁地区。这样,新疆的问题就由原先中国的内部矛盾和斗争,转变为中国反击英俄及其“白手套”阿古柏外部势力入侵的战争。

要海防还是要塞防?左宗棠战胜李鸿章

清军平定肃州马文禄回乱吼,清廷命金顺、张曜率部西进哈密。同治十三年(1874),又命伊犁参赞大臣景廉为钦差大臣,督办收复新疆军务。但这一部署还未来得及具体实施,同治帝即一命呜呼,随后又因海防、塞防之争而中断。李鸿章认为: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李文忠公奏稿·筹议海防折》。

他认为大清所面临的直接威胁均来自海上,因此要把有限的国防军费都用在海防上,而新疆地广人稀,大多是荒寂苦寒的大漠戈壁,很难派兵收复并戍守,因此竭力主张收回用于新疆的军费 , 改作加强东南沿海防务之用。左宗棠则认为“二者并重”,而当务之急是必须迅速收复新疆,否则就是——

“自撤藩篱,则我退寸寇进尺......若新疆不保,则陕甘等地也将岌岌可危”《左文襄公全集·奏稿》。

在权臣文祥等人的支持下,清廷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并在光绪元年(1875)三月,命左宗棠取代景廉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西征军务。

左宗棠

烈士暮年

彼时左宗棠已经年满63周岁,在当时已经是高龄老人了,左宗棠在写给儿子左孝威的信中说:

“吾年已衰暮,久怀归志;特以西事大有关系,遽尔抽身,于心未尽,于义未可......”《左公家书》 。

他决心不顾年老多病,不畏艰难险阻,率军西征,与沙俄、英帝国及其代理人阿古柏周旋到底。

当时用兵西域,比鏊兵内地各省,要困难千百倍。后勤方面,作为西征基地的甘肃,原本就是地瘠民贫、经济落后的地域,加上回乱导致战争不断,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生产遭受严重破坏,自保都难,更别说为大军远征提供人力物力支援了。 这样,军队所需巨额粮草以及其他作战物资,必须从其他省份采购,再经过数千里的长途运输,才能运至哈密等地,这样一来,仅运费一项就让人瞠目结舌了。

经世致用的左宗棠居然解决了西征大军的粮饷难题

而当时清廷内忧外患频仍,国库早已耗空,几乎无款可拨,而指望各省转来的协饷更是不易如数解到,再加上政坛新贵李鸿章等海防论者和其他满蒙大吏从中作梗,就使得每年必须筹集数以百万计的巨额军款成了异常棘手的难题。对此,左宗棠除了大力争取各省协饷外,又让胡雪岩向洋行筹借500万两银子,加上清廷拆东补西凑了200万两直接拨付, 广东、湖南、江苏等省先后解来300余万两协款 ,就有上千万巨款了。

在开源的同时,他还在节流上狠下功夫。除原有的河西走廊运输线外,左宗棠又开辟了北线,即在归化、包头等地采购军粮,再向西穿越茫茫草原,辗转运往新疆巴里坤等地,并允许粮商包运。这既加快了粮草转运速度,还节省了大量运费。他还在哈密等地实施屯垦,不仅有军屯还有民屯,大力促进了粮食生产,也解决了前线部分军粮的供给问题。

到光绪二年(1876),转运至前线及囤积的粮食多达4000万斤。与此同时,左宗棠整饬军伍,训练士卒,准备正式西征。

【插图源自网络】

0 阅读:0
娇洋看过去

娇洋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