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郑洞国前妻想要复合,郑洞国婉拒:我的工资不够她花10天

四海视野 2025-02-08 18:24:14

1954年9月,毛主席于中南海丰泽园设宴,众多老友相聚,共叙家常国事,氛围融洽,毛主席心情愉悦。

刚由上海抵京,就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的郑洞国,面露沮丧之情。

毛主席见状便问:“郑洞国,此等吉日,为何你显得如此消沉?”

郑洞国此时刚与妻子陈碧莲离婚,正处于单身状态,独自一人在北京。

他目睹毛主席家中宴席上欢乐氛围,不禁联想到自家事务,心中泛起一丝低落情绪。

相伴大半生、共历抗战岁月的老夫老妻,为何最终选择离婚?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令人费解。

是否郑洞国对陈碧莲有所亏欠?

【初识的岁月】

1933年,30岁的郑洞国结识了17岁的陈碧莲,当时他已有过一段婚姻,而陈碧莲尚年幼。

面对这位美丽动人的女子,中年丧偶的老兵心生涟漪,失去了往日的沉稳与冷静。

陈碧莲照片中端庄大方,眉清目秀,气质高雅且带书卷气,常着一袭修身碎花旗袍,长发盘髻于脑后,整洁有序。

那个年代,将军与佳人相配,堪称绝配。

了解郑洞国的意愿后,陈碧莲随即应允了他的结婚请求。

郑洞国十四岁时,父母为他娶进门第一任妻子覃腊娥,她比他大八岁。这段婚姻由父母做主,保持了传统的婚配方式。

两人育有三子,生活顺遂,彼此相敬如宾,鲜有大的争执。

郑洞国对这位年长许多的姐姐感情不深,因年龄差距大且相聚时间少,两人鲜有谈情说爱的机会。

因此,郑洞国在她突然去世后,渴望找到新人,以重新寻得情感的依靠。

他刚从古北战场归来,便被年轻貌美的陈碧莲深深吸引。

二人婚后感情发展并不顺畅。

战争时期,男性常赴前线面临生死考验,而女性则留在家中,期盼着男性的平安归来。

陈碧莲年少时总忧心郑洞国战场负伤,常梦见他满身血迹向自己打招呼,惊醒后便难以入眠。

1939年,郑洞国率军驻守云南抗日,此时,陈碧莲以随军家属身份,得以在前线与他并肩相伴。

目睹丈夫上阵杀敌,比独守家中、无闻前线消息更让人安心。

陈碧莲年轻且胆大,于军中表现积极,彼时荣获“怒江之花”的美称。

在军旅生涯中,陈碧莲擅长与战士们融为一体,建立良好的关系。

她慷慨解囊,从不吝惜向阵亡将士家属捐款,时常动用私房钱以助其度过难关。

她的慷慨大方在部队中广受好评,赢得了众多赞誉。

1943年,陈碧莲随郑洞国前往印度,参与驻军任务。

此次出行,她仅携带少量行李,却在国外逗留了整整两年。

郑洞国见妻子满身疲惫,随他历经艰辛,心中难受至极,不禁泪水滑落。

【离婚风波】

陈碧莲在得知郑洞国即将赴北京任职的消息后,决定与他离婚。

陈碧莲未育有子女,且不适应北方生活,决定与郑洞国离婚,留居上海,不愿再随其四处奔波,过担惊受怕的日子。

陈碧莲自印度归来后,安排弟弟将孩子过继给自家,随后,他们一家在上海共度了一段相当美满的时光。

他们常邀友人来家中小聚,家中总是洋溢着欢声笑语,人气满满。

对历经漂泊的陈碧莲而言,这种生活才算得上幸福。

然而,两人宁静的生活再度因战争的爆发而被打破。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违背和平协定,派遣郑洞国至东北任保安副司令长官,令其继续追击解放军。

陈碧莲目送丈夫远去,心中忧虑重重,期盼他早日归来。她写信告知,自己常念及他的安全,以至食欲不振,日渐消瘦。

此信显露了两人理念上的差异。信中内容明确体现了双方观点的不一致,逻辑清晰,用词准确,无冗余表达。

陈碧莲不解丈夫的莽撞行事,质疑他“为何如此不顾安危?究竟所为何来?”

后来,她获悉郑洞国或已离世,家中痛哭不已,六神无主。

闻郑洞国尚在人世,陈碧莲欣喜万分,随即启程前往长春,度过了生命中最为严寒的数载光阴。

郑洞国因长春的严寒与艰辛患上胃病,遂于1950年与同伴返回上海治疗。

此时,陈碧莲或以为他们能在上海共度余生,不料郑洞国却有了赴北京任职的打算。

这段东北经历给陈碧莲造成了深重阴影,留下了诸多难以磨灭的记忆。

丈夫提及再次北上,她首先想到的是两人或将再度面临生离死别的境遇。

她不忍丈夫继续操劳,决定离婚以止损,认为长痛不如短痛,遂下定决心。

陈碧莲当前对前景预估过于悲观,未察觉新中国与蒋介石时代的不同。

她本有机会与丈夫在北京共赴美好未来,但因内心的胆怯与猜疑,最终错失了这良机。

离婚后,陈碧莲迅速再嫁予钟姓商人,二人婚后并未生育子女。

1960年代,该商人因采用非法手段谋取财富被揭发,随后被捕入狱,其大部分财产也被没收。

后来,陈碧莲虽盼得他重获自由,却未见生活有所改观。

她目睹第二位丈夫离世后,陷入人生低谷,孤身一人在上海,再也看不到任何希望。

郑洞国抵京后,经友人引荐,与一位离异女性顾贤娟再婚。

顾贤娟携前夫7岁女伴郑洞国左右,婚姻幸福,不久便诞下二人结晶。

郑洞国晚年得子,喜悦非常。然而,顾贤娟未能陪伴郑洞国直至生命终点。

1973年,顾贤娟逝世后,陈碧莲赴京探望前夫及子女,并提出希望恢复婚姻关系的意愿。

孩子们见孤寡老人十分可怜,心中大多愿意接纳她,但郑洞国一直保持沉默,没有表态。

十年后,陈碧莲仍独居上海,难以忍受孤寂,再次向郑洞国提出回归之意,但他又一次拒绝了她的请求。

理由明确:陈碧莲习惯于上海优渥生活,他觉得自己的薪资难以支撑她十日开销,因此认为无法承担养她的费用。

旁人都感知,郑洞国言中藏怨,显然未释怀陈碧莲昔日拒绝随他赴京之事。

晚年,郑洞国心中满是第三位妻子顾贤娟。他曾致信儿媳妇,字里行间透露出顾贤娟离世后的无尽心酸。

他述说,顾贤娟的离去,成为他人生中另一个重大的挫折。

【在北京的日子】

郑洞国长孙受访时谈及祖父性格,称其心胸宽广,用兵既稳健又果敢,深得蒋介石信赖,故在黄埔系中素有“长者”之称。

在古北战场,他接获撤退命令,却闻前线伤亡惨重,将士有以死明志者,遂决意率部不顾夜色,连夜重返前线。

他望见满山皆是身着土黄军装的日兵,随即脱下军装,领着一排特务兵,专挑险处冲锋,勇往直前。

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他们在战役中击败了日军,同时为增援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郑洞国在经历一番艰难的心理斗争后,作出了向我党投诚的决定。

他获蒋介石信任,且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应明辨尊卑,严守君臣之道,故不轻率更动既定路线。

1948年,东北内战局势严峻,战斗极为残酷,直至此时,郑洞国作出了转变立场的决定。

当时,长春遭解放军严密围困,他作为吉林省主席,政令难以逾越长春城门,深感焦虑。

郑洞国在长春被困长达七月,士兵们难以支撑,他因此萌生了投诚之意。

长春和平解放后,党组织安排郑洞国至哈尔滨后方休养,给予优待。在此背景下,郑洞国的立场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他察觉老师邵力子、张治中及同学陈明仁均为共产党支持者,受此影响,他开始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及《毛泽东选集》。

1952年,应周恩来邀请,郑洞国迁居北京,初于水利部任职参事。

郑洞国初时不愿接受邀请,因妻子不愿且自觉年岁已高、半生奔波,遂表示欲归田务农,婉拒了周总理的盛情。

周总理热情邀请郑洞国,并特邀其黄埔军校老师聂荣臻及故人李奇中一同相劝,众人皆恳切希望他重出江湖。

众人言,国家初建,亟需人才,郑洞国应施展才智与丰富经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郑洞国望着众老友,自觉年未半百,应多为人民效力。忆及长春时周总理与党的宽待,深感不能辜负,遂应允此事。

1954年,依毛主席提议,郑洞国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为九级干部,月薪二百四十余元,享专车待遇,并受主席亲切接见,受邀参加家宴。

在主席家中,郑洞国初次深刻体会到毛主席与蒋介石之间的差异。

在蒋介石面前,他谨言慎行,而在毛主席面前则无此拘束。毛主席不拘小节,亲自递火柴为其点烟,让他深刻体会到浓厚的人情与真实的生活气息。

郑洞国抵达毛主席家时,毛主席即刻自沙发起身,至门口相迎,并以浓重的湖南口音呼唤其名。

郑洞国,其名掷地有声,响亮非凡。

叶剑英与贺龙在一旁被逗得笑了起来。

毛主席席上分享工人运动经验,对郑洞国影响深远。其讲述的亲身经历,让郑洞国深受启发,逻辑清晰,用词准确,中心思想保持不变。

毛主席提及,往昔至铁路与工人交谈,工人多不回应。他后来反思,自认问题在于未放下架子,故而与工人产生隔阂。

需摒弃娃娃脸与学生装,切实融入工人群体,唯有如此,个人立场方能真正实现转变。

郑洞国受这些话启发甚深,此后持续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人民勤勉奉献。

晚年,众多退伍老兵常至其家求助。他热心相助,忙寄信、赠衣物、赠钱财,全力以赴,不遗余力。

官方表示,老兵的抚恤金可由官方承担,无需郑洞国个人支付。

他认为,这些老兵曾是他的部下,他有责任为他们考虑并承担责任,故而常常自费给予他们援助。

正因有了此觉悟,郑洞国认为陈碧莲或难以相随,他的薪资微薄,恐难以支撑陈碧莲十日之需。

1991年,郑洞国在北京去世,陈碧莲专程赴京吊唁。

她曾言,郑洞国待人宽厚,心地善良,理应得到善报。然而,未曾料到,他竟先她而去。

望着爱人苍老的脸庞,回忆往昔,陈碧莲定会深感遗憾,未随他赴京,共度余生。

长孙忆述,据刘海儿所述:祖父郑洞国后半生行事谨慎,生活平静。

郑建邦、纪彭在《领导文萃》上发表文章,题为《祖父郑洞国的后半生》,该文详细阐述了郑洞国先生晚年的生活与经历。

1 阅读:29
四海视野

四海视野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四海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