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陈锡联儿子遇难,中央派人慰问,陈锡联一句话让人潸然泪下

四海视野 2025-02-07 18:39:46

声明:本文依据权威资料并融入个人观点编写,文末详细列明文献来源及提供截图证明,敬请查阅。

陈锡联将军一生致力于“舍小家为大家”,全心全意奉献,展现了高尚情操与无私精神。

为消除乡里恶霸,14岁的陈锡联瞒母投军。他一生征战数千里,直至国家建立,陈锡联才组建家庭。

他与妻子共有三子一女,1982年,其二子在执行飞行任务时遭遇不幸身亡,这是他最深切的悲痛。

中央对此事件高度重视,迅速组建专案组进行深入调查。

组织考虑陈锡联年迈恐难承受,遂派慰问组前往安抚陈老将军。

面对工作人员,老将军眼眶泛红,竭力忍住泪水,随后向慰问组人员坚定发言。

慰问组人员闻言,泪先于陈老将军而落,内心对老将军生出由衷敬佩。

【四跪慈母出乡关】

一世英雄皆刚毅,半生征战历匆忙。

丹心一片志在报国,两行热泪因思亲人。

这是陈锡联将军一生的准确描绘,展现了其全部经历与品质。

1915年1月4日,陈锡联诞生于湖北红安(历史上称黄安)。值得注意的是,该地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的出生地。

红安北靠大别山,南望武汉市,有河流纵贯其间,土地肥沃广阔,理论上民众应相当富足。

陈锡联幼时失怙,母亲独力抚养四子女,家境极为贫寒。

为减轻家庭负担,陈锡联被送至地主家放牛。地主因其年幼常克扣饭钱,陈锡联据理力争,却遭地主鞭打并驱逐。

之后,他返回家中,因情势所迫,与母亲一同踏上了乞讨之路。

那年乞讨常受欺凌,陈锡联母子遇远亲陈芝斌,他嫌其乞讨有辱门楣,竟当众施暴,并将他们从陈氏族谱中除名。

年幼时的经历让陈锡联早萌从军之志,他立志打倒乡里作恶的地主恶霸,以消除民害。

1927年11月,大别山区黄麻起义震撼人心,工农革命军的英勇战斗深深烙印在陈锡联心中,激发了他投奔游击队的强烈愿望。

临行之际,母亲紧握他的手,恳求他留下,勿要离去。

锡联年幼,岂能离母?娘言有你相伴,讨饭亦有所助。锡联解释,必打倒地主,否则乞讨亦受欺凌。

母亲不求甚解,唯愿儿子伴其左右。

每晚,陈母用细绳一端系住陈锡联的脚,另一端绑在自己手腕,以防他趁夜离家出走。

陈锡联迫于无奈,决定暂且搁置投身军队的意愿。

然而,地主获悉陈锡联欲投军的意愿后,随即对母子二人百般刁难。

陈母乞讨时遭地主鞭打,陈锡联正做短工,为不让儿子担忧,母亲打算隐瞒此事。

当天夜里,陈母欲如常绑绳,却因疼痛难耐,身体微微颤抖。

陈锡联察觉陈母异样,迅速掀开其衣袖,赫然发现伤口裸露在外。

逼问下,陈母吐露实情,陈锡联怒不可遏,跪在母亲面前,重重磕了四个头:“儿不孝,未能侍奉左右,但母受辱,儿必讨回公道!”

陈母无奈于儿子的坚持,含泪送别年仅14岁的陈锡联离开家乡,目送他走出乡关。

蒋介石正“会剿”鄂豫皖边区根据地,形势严峻。红军首长因陈锡联年幼矮小,担忧其战场安危,拒绝了他的参军申请。

陈锡联态度坚决,表示不打仗亦可,只要能加入游击队,愿承担养马做饭等工作。他告知红军首长,家中有弟妹照料母亲,自己参加革命无后顾之忧。

首长们惊讶地询问他:“你是否不思念家人?”

14岁的陈锡联语出惊人,他说:“无大家则无小家,唯有打倒地主,方能从根本上改善乡亲们生活。”

【红色家风永流传】

陈锡联将军秉持“国若不宁,何以家为”的信念,言行一致,将此理念付诸实践。

秉持坚定人生信仰,陈锡联投身长征,为川陕苏区建立作出重大贡献。

接着,于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建功,诸如实施“夜袭阳明堡”行动、摧毁白晋铁路,为抗日历程书写了鲜明而重要的一笔辉煌。

陈锡联自幼投身革命,深知家国之本。建国后方得成家,1949年与王璇梅相识,经陈赓撮合,同年结为连理。

婚后,两人感情深厚,共同育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1953年,陈锡联闻悉母亲病重,即刻急赴红安故乡。

早年离家参军弃母,今国家待建,陈锡联因公务繁忙无法奉养母亲,内心深感对母亲有所亏欠。

他到家后直冲母亲房间,跪于床边,泪流满面地说:“娘,儿子不孝!”

儿子到来时,陈母未发一言,只是平静地合上了双眼。

依据家乡风俗,陈锡联需守孝49日,然而军中事务繁重,诸多要事亟待他处理。

他整晚跪在母亲灵柩前哀悼,直至天明便匆匆返回部队。

陈锡联的孩子们目睹了这一切,并深深铭记于心。

陈锡联的三个儿子分别为陈再强、陈再文、陈再方,均按年龄排序。因同属“再”字辈,网络上有人误以为开国上将陈再道与陈锡联有亲属关系。

陈再道将军同为湖北籍,入伍早于陈锡联,且他本姓“程”,因参军报名时误写姓氏,而后沿用错误,遂改名陈再道。

他对子女教育严苛,绝不因私利而为子女铺路。曾对三子明言:

尽管身为吾子,你们亦是组织成员,应以实力为重,切勿逞强。

陈锡联的家风与教育卓越,其儿子们因此在各自领域内均展现出卓越才能。

陈再强受父亲熏陶,早年萌生参军之志。自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他投身基层,由普通战士起步,稳步晋升,终任黑龙江某后勤分部部长。

陈再方,三子,承其父之风,凭借自身实力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他心系军营,婉拒优渥轻松职位,毅然选择进入武器装备研究所深造,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陈再方如此抉择自有其因:父陈锡联时任沈阳军区司令,曾指挥珍宝岛反击战等战役,他告诫子女,新时代战争依赖于武器装备与军事科技。

我国亟需此类人才。若高官子女皆投身文化与经济,国防将缺新生力量,未来战场我们将面临重大劣势。

陈再方深知此理,中文系出身的他,在部队刻苦学习武器知识,广阅资料,洞悉战士需求,为国防工业现代化贡献诸多宝贵建议。

陈锡联将军的红色家风如同种子萌芽,其精神在子女身上得以绽放,成为绚丽之花。

20世纪末,国际形势巨变,国家任命陈再方担任解放军总装备部计划局局长一职。

伊拉克战后,众多国内科研人员对美军新装备感到困惑。陈再方因多年研究现代化战争,从宏观微观两角度预测未来战事,为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锡联将军子女成就各异,却皆生活简朴,无异于常人。他们对工作的热忱源自信仰,非物质金钱所能驱动。

【晚年丧子成遗憾】

陈锡联最疼爱次子陈再文,但因二人性格相似,这也成为了他晚年难以释怀的伤痛。

陈再文1951年生,受父影响,自幼展现机械与炮战天赋。若循父辈足迹入炮兵部队,定能仕途顺畅,前程似锦。

抗美援朝后,陈再文放弃炮兵,转选航空专业。他认识到我军空军薄弱,炮兵火力再猛,无制空权也徒劳,如同大炮打蚊子,盲目作战。

转专业使陈再文学习压力剧增,他重头学起,加倍努力练习飞行技术,迅速掌握了技能,短时间内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飞行员。

然而世事难料,天气亦多变。

1982年,陈再文在执行广州至桂林航班时遇强气流,他迅速做出判断,决定实施迫降。

他向塔台传达要求迫降的信息,随后收到了塔台同意的答复。

然而,因塔台人员失误,飞机被指引至非停泊点的地点,而非桂林奇峰机场。

陈再文本可察觉塔台失误,但当日天气恶劣,飞机穿梭于厚重云层之上,无法窥见下方情况。

陈再文察觉塔台指示的降落地点错误时,飞机已无法调整,下方是居民村庄而非机场,若飞机坠落人群,后果将极其严重。

危机中,陈再文忆起父亲及陈锡联“人民利益至上”的教诲,他决然改变飞行方向,驾驶飞机撞向一座山头。

噩耗传来,中央迅速响应,组建专案组调查飞机失事缘由,并强调将严惩相关责任人。

问题是,如何向陈锡联,这位深爱儿子的父亲,传达这一消息?

陈锡联将军时年67岁,已离职多年且健康状况不佳,中央领导深感忧虑,指示慰问组需以恰当方式通报此情况。

慰问组抵达陈锡联家,面对此情此景,一时难以启齿。

然而老人似有预感,见慰问组携鲜花与文件至,急问:“再文是否出事了?”

慰问组告知“陈再文已牺牲”,众人预备应对老将军的愤怒或哀伤,但陈锡联仅含泪以对,情绪深沉。

他忆及主席之子岸英亦为国捐躯,陈再文之举令他自豪。陈锡联将军以忍痛为子祭奠,安慰众人。

无论战争或和平时期,牺牲难以避免,我们能做的是确保吸取教训,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他不仅如此,更主动承担家务,表示“家事由我负责”,以减轻国家和领导对其家庭事务的顾虑。

众人闻言皆泣,“悲莫悲兮生别离”,更甚白发送黑发,老人内心承巨痛,却为党国隐忍不发。

【舍小家为大家】

陈锡联将军默默奉献,鲜为人知,仅同志略知其情。延安求学时,获毛主席赞誉;临终前,被委以统率三军重任。

然而,无论是建国前的卓越功勋,抑或建国后的显著成就,陈锡联均不愿向他人谈及,保持低调。

他儿子回忆,父亲儿时从不提及战争经历,长大后询问,父亲也只是简略回应。

红军时期,与我并肩作战者逾两千人,至解放时仅剩十余人,而今唯余我一人,此中况味,无需多言。

在陈锡联心中,真正值得光荣的是革命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他们的事迹铭记于心,成为他永远的敬仰。

陈锡联未忘过往,铭记幼时所受压迫剥削。无论战时或和平时期,他始终坚守初心,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

相较于现今明星频出传记、频上节目,陈锡联等人显得“憨直”,但若无千万此类“憨直”先驱,何以驱逐日寇,复兴中华?

更大的可能性仅是重蹈宋末、明末覆辙,所谓“智者”向异族屈膝,转而对劳苦大众施加压迫。

【参考资料:】

开国上将陈锡联一生征战沙场,经历丰富。闵绪国与韩凯丽共同记述了他这传奇的军事生涯,展现了其不凡的功绩与英勇的风采。

军中“三陈”传奇众多,水新营内故事纷呈,说不尽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他们非凡的勇气与卓越的贡献。

3.澎湃新闻:【红色家风】第七期·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 陈锡联

0 阅读:1
四海视野

四海视野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四海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