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尾,车坛最劲爆的新闻莫过于日产与本田的结盟风波,可两家日本头部车企的合作貌似并不太顺利。本田在本次事件中无疑处于强势一方,他们已经给日产下了“最后通牒”:1月底前日产必须拿出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公司恢复盈利能力。日产在刚过去的一年内到底是什么状态?就一个字:惨!

先来看产量,去年日产在全球范围内总产量3,144,470辆,同比下降8.7%,除墨西哥工厂难得地提升了8.8%外,其他地区的工厂都无可避免地陷入了产量下滑境地,以中国工厂(包括东风日产与郑州日产)的跌幅最大,达到14.7%,仅有665,437辆。在没有发生重大社会或企业事件的情况下,对产量影响最直接的因素莫过于销量。车卖不出去,工厂又怎敢盲目投产呢?去年,日产全球总销量为3,348,687辆,同比下降0.8%。其中北美与欧洲市场有增长,日本国内市场则小幅下跌1.1%,最大问题依然出自中国市场,全年销量696,631辆,跌幅高达12.2%。粗略看来,目前日产急需解决的问题会是中国市场销量疲软。

图:日产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迎来连续三年下滑,从2021年的138.1万辆跌至69.6万辆,销量几乎腰斩。
接下来再深入了解日产在华的具体销售情况。日产在中国市场的696,631辆总销量中,轩逸的销量就已经占了342,395万辆,也就是说日产在华的销量过半是靠单一车型苦苦支撑着,这已经属于一种病态的产品结构。况且,这34万辆轩逸中,日产没有详细说明第四代轩逸(B18)和第三代经典轩逸(B17)的销售占比。若第四代轩逸无法扛起销量大旗,则说明日产存在另一巨大问题:产品力断层。另一个还能支撑点销量的车型是逍客(J12),总销量为112,000辆。

图:哪怕是最新的第四代Sylphy轩逸,也是发布于2019年的“旧车”了,至今已经服役6年,技术、配置、设计都开始跟不上时代。
看到这里,我们不会带着主观偏见去看待日产在中国市场的萎缩,更不会口出什么“事关新能源这个那个”的问题。从理性分析,日产在中国市场的疲软可以归结为4点:
1、产品力更新速度太慢,作为一家合资车企,产品更新速度方面的责任不大,毕竟车型更新换代是日本的日产说了算,但奈何日本的日产都风雨飘摇中度日,更新产品速度就没啥可强求的了。欧美日的日产品牌调性是中产,要么小资的、要么运动的、要么粗狂不羁的,所以产品线基本都集中在这个人群、车型覆盖从C到E、全尺寸ORV、S级跑车等全覆盖,但国内则集中在C和D两个级别,D级的天籁一直不温不火,剩下的完全靠C级的轩逸,而更具个性的B级Note、玩乐味浓厚的Juke、Cube等一概欠奉。产品丰富度不足、细分市场不开发,在汽车行业如同自掘坟墓。
2、国内日产的大头在东风日产,但主力产品在乘用车,在欧美市场助力销量增长态势的是SUV和ORV,而这类车则由东风日产和郑州日产摊分,形成不了合力。传说中的Serena等可以放量的车型迟迟不到位,March这类本可以好好塑造的车型未被重视。至于电动车,虽然日产在纯电、混合动力、e-Power等技术上均有技术优势,但奈何,速度太慢、占领不了舆论制高点,关键一点,并不科学的绿牌准入制度下,e-Power这么省油的技术却还得上蓝牌。
再者,国内的日产长久以来都是以销量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策略,与日本、美国市场那种培养当地汽车文化、玩车文化的调性完全不同,尤其在退出赛例不公的CCC赛事后,别说国产的NISMO车型了(Tiida Nismo也曾开创过国内的行业之先),甚至连GT-R、Fairlady这样的精神领袖型车款都懒得经营了,交给平行进口车商让其自生自灭。一个汽车品牌,如果眼里光只有销量而不去培养品牌忠诚度的话,经济环境好的时候痛点可能不明显,一旦大环境转差便会原形毕露,日产中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3、客群定位,日产在国内市场的产品定位跟日本欧美有较大差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源自当年蓝鸟的C级车定位人群,所以,再后来的Tiida、到今天的轩逸都是这个定位。但这个人群属于典型的“羊群型消费者”,谁家便宜买谁家的、谁家省油买谁家的,一旦市场上出现又便宜又省油的竞品,便会马上转舵。所以,不单日产轩逸受中低价位绿牌电池车影响,丰田卡罗拉、奇瑞、长安、广汽影豹等等C级车均受影响。不过,根据这些年购买了这类绿牌车的用户反馈,这种阵痛应该是暂时的,毕竟这类靠卷价格、粗制滥造出来的高销量绿牌车,使用个三四年后便会原形毕露,该生锈的生锈,该坑骗的一个都跑不掉,到时,这类客群会陆续回归购买正统的传统车,而这个趋势在2024年下半年已出现:卖掉绿牌车,重新购买传统品牌的燃油车(含混动)。
4、国内消费降级是无法粉饰太平就可以瞒过去的,毕竟每个人都能切实体会到生活艰难了,尤其是社会底层的小微企业、中小企业等民营经济体从业者们,处于欠账的欠账、结业的结业的生存边缘,要知道这个人群是自开放改革以来全社会汽车消费的主力人群,从豪华车到所谓的“新能源”车企,貌似形势一片大好,但基本都是在烧投资度日,即便是实现盈利的那几家,盈利部分占大头的还是靠国家的新能源补贴,如果光靠传统的经济逻辑,都是微利过活。

图:逍客则是2021年发布的车,目前处于销量的稳定期,随着年月渐长也只会越显疲态。
中国新车市场目前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大量车企或通过削薄利润换取市场占额,或推出平价车型开拓下潜市场。在这种局势下,日产想要在中国逆袭,难度好比登天。至于在日本、北美、欧洲等早已成熟的汽车市场,因为他们经过百余年的市场竞争,都明白一个道理,汽车行业是完成不了所谓的“一统市场”的,国内某些车企臆想着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先拿到市场占比、再一统市场,让所有消费者只能选我们家的车,哈哈,那不如去月球或者火星搞,可能成功率更高。接下去,日产如果想重整旗鼓,关键问题在解决内部问题才是当务之急,销量增幅可以争取,但很难有大的突破,根本上只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