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最快登基的皇帝,只用了九天。他是最早被立为太孙的皇孙,年仅十岁。
他躲过了二叔的刺杀,预知了暗杀者的行踪。他36岁突然驾崩,留下无数谜团。
他就是朱瞻基,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天子。
这个被朱元璋"托梦"预言的皇孙,在明朝皇室的权力游戏中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生存大戏。他的人生,处处透着诡异:爷爷偏爱他胜过其他孙子,父亲靠他才稳住太子之位,二叔想杀他却屡次落空。
这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能在明朝最危险的权力旋涡中全身而退?而他的突然离世,又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龙气之争:朱元璋托梦预言真相揭秘朱瞻基出生那年,一个神秘的托梦故事在宫中流传开来。说是朱棣梦见已故的父亲朱元璋,递给他一块玉圭,还说了句"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这故事听着就像是民间戏文,可偏偏载入了正史《明实录》。
这事说来蹊跷。朱元璋要是真能托梦,怎么不去找自己的嫡孙朱允炆?反倒跑去找个造反夺位的儿子?这不是自打嘴巴吗?
朱元璋
翻开史料细究,倒是找出了几个有意思的细节。朱瞻基出生那年是洪武三十一年,朱棣正琢磨着要不要起兵。这时候朱瞻基的出生,给了他一个绝妙的理由。
老朱家有个规矩,皇孙出生,藩王都得进京庆贺。朱棣借机进了京,暗地里打点关系,为日后起兵做准备。这托梦的事,八成是他手下的谋士想出来的。
再说这个"传世之孙"的说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天选之子"。把朱瞻基往神坛上一推,不就等于给朱棣夺位找了个"天命"的说法?
高明的是,朱棣没把这事说得太邪乎。就说是自己做了个梦,梦见老爹给自己传位。这话既不会让人觉得太荒唐,又给自己造反铺了路。你说这事是真是假?反正死无对证。
有趣的是,朱棣这一手玩得挺绝。他把这个托梦的故事,编得跟朱元璋当年起兵时的经历有点像。老朱打天下时,也说自己得到过"天命"。这下可好,儿子学老子,连做梦都学得这么像。
后来朱瞻基真长成了个人物,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朱棣见了,心里肯定美滋滋的。这托梦的事,从谎言变成了预言,谁又能说不是呢?
不过历史总有出人意料的时候。朱瞻基后来当了皇帝,没活过四十岁就走了。这位"传世之孙",反倒比他爷爷朱棣和他爹朱高炽活得都短。这算不算是给这个托梦故事来了个反转?
站在今天看,这个托梦的故事,与其说是神谕,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剧本。朱棣用这个故事,既为自己夺位找了个由头,又为孙子的将来铺了路。这老爷子,玩的是一手高明的权术。
托梦这事,说到底不过是个幌子。真正让朱瞻基坐稳江山的,还是他自己的本事。不然光靠个梦,哪能在朝堂上混得风生水起?
爷孙情深背后:朱棣为何独宠朱瞻基?在明朝这个大家族里,朱棣对朱瞻基的宠爱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要说疼爱孙子,朱棣可是有一大群孙子。可他偏偏就对朱瞻基不一样,这孩子在他眼里就像是块宝。
朱瞻基三岁那年,朱棣就把他爹朱高炽立为太子。这事说来怪,朱棣平时对这个胖儿子可没多少好脸色。可为了让孙子将来能顺利继位,硬是把自己更喜欢的二儿子朱高煦压了下去。
宫里的老人都说,朱瞻基小时候特爱往朱棣的御书房跑。别的孩子看见皇帝躲都来不及,这小子倒好,天天往他爷爷跟前凑。朱棣也不嫌烦,还亲自教他读书练武。
有一回,朱瞻基在御花园玩耍,不小心摔了一跤。朱棣听说后,赶紧放下手头的奏章去看。把御医们都吓得不轻,这阵势,就跟皇帝自己受伤了似的。
朱瞻基十岁那年,朱棣就把他立为皇太孙。这在明朝可是破了规矩。按规矩,太子都没登基,哪有先立太孙的道理?可朱棣就是这么干了。
这里头有个细节特有意思。朱棣最爱打仗,可从来没带过朱瞻基上战场。倒是经常带着他去祭天、上朝,让这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怎么当皇帝。
朱棣这么做,表面上是宠爱,实际上是在给朱瞻基铺路。他深知自己这个皇位来路不正,将来孙子要是坐上这位子,少不了要受人非议。所以趁着自己还在,得让这孩子在朝臣心目中先立起威信来。
更妙的是,朱瞻基确实没辜负爷爷的期望。这孩子打小就聪明伶俐,说话办事都透着分寸。朝臣们私下议论,说这孩子比他爹朱高炽还像个当皇帝的料。
历史上的帝王,哪个不是精于算计?朱棣对朱瞻基的宠爱,与其说是天性使然,不如说是精心布局。他是在用自己的威望,给孙子铺一条稳当的登基路。
这么说吧,朱棣对朱瞻基,就像个既当爷爷又当师傅的角色。教他识字读书是小事,教他怎么在这帝王之家立足才是真本事。
到头来,朱瞻基还真让他老人家猜对了。后来在夺嫡之争中,这位太孙殿下愣是斗过了他那个武艺高强的二叔朱高煦。这本事,说不准还真是让他爷爷教出来的。
九天登基之谜:36岁天子的生死迷局在明朝的历史上,朱瞻基的登基可以说是最快的一次。从他爹朱高炽驾崩,到他坐上龙椅,只用了短短九天。要知道,他爹继位时可是忙活了一个多月。
这速度,就跟赶着投胎似的。
朱瞻基当时正在南京办事,收到他爹驾崩的消息,连夜往回赶。路上还躲过了他二叔朱高煦派来的刺客。等他到了北京,三天内就把登基大典办完了。
这事怎么看都不对劲。按明朝的规矩,皇帝驾崩,新皇登基前得先守孝二十七天。可朱瞻基倒好,把这些规矩都省了。
更奇怪的是,朝中大臣居然没一个人站出来说"不合规矩"。这帮平时连皇帝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要管的老臣,这会儿怎么都成了哑巴?
翻开史料仔细一瞧,这里头有道道。原来朱高炽驾崩那会儿,朱高煦正带着兵在外头。这位二叔一听他哥死了,马上就往京城赶。
朱瞻基这边要是再磨磨唧唧的,让他二叔抢先进了京,这皇位可就悬了。所以他这是在跟时间赛跑。
再说这些大臣,他们可不傻。朱高煦在外头养了好几年私兵,这会儿要是让他进了京,还不知道要闹出什么事来。与其到时候在朱高煦手下做官,还不如支持朱瞻基快点登基。
朱瞻基这九天速成登基,看着是破了规矩,实际上是在玩一出"先下手为强"的戏码。
可说来也怪,朱瞻基明明这么会算计,怎么自己的寿命却算不准?他三十六岁那年,突然就驾崩了。史书上就简单写了句"疾笃",也没说他得的是什么病。
要说巧合吧,他二叔朱高煦没几年也死了,据说是在流放途中上吊自尽的。这两件事摆一块儿,怎么看怎么像是朱家的那些家务事。
有意思的是,朱瞻基临死前还特意交代:他死后朝廷上的大事,得让他儿子朱祁镇自己拿主意,大臣们不许仗着辈分大就乱插手。这话听着像是对儿子的叮嘱,实际上是在防着那些大臣们。
这位皇帝,从登基到驾崩,都透着一股子急匆匆的劲儿。九天速登基,创下了记录。三十六岁就走了,也算是创下了记录。这两个记录,一个是他想创的,一个是他不想创的。
朱瞻基这一生,好像总跟时间过不去。该快的时候,他比谁都快。不该快的时候,老天爷却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预知刺客:朱瞻基的超常直觉从何而来?说起朱瞻基躲过刺杀这事,简直像是武侠小说里的桥段。他爹驾崩那会儿,他人在南京。按说这种紧急时刻,肯定得赶紧往回赶,可他偏偏改了行程。
结果还真让他躲过了朱高煦派来的杀手。这事要是搁在现在,怕是得被说成"灵异事件"。
朱高煦
史书上说,朱瞻基临时改道,是因为"心有所感"。这话说得玄乎,可仔细琢磨,这里头有门道。
朱瞻基从小在宫里长大,跟着他爷爷朱棣学了不少本事。朱棣打天下的时候,没少经历暗杀,这些经验肯定都教给了孙子。
再说朱高煦这个二叔,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朱瞻基的父亲在位时,他就没少使绊子。这会儿他爹突然驾崩,朱高煦能干坐着?用脚指头想也知道他会来这一手。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朱瞻基改道之前,特意把自己的贴身太监打发出去,让他带着一队人马按原路走。这招儿,在江湖上叫"声东击西"。
他这是算准了朱高煦的人肯定在原路上埋伏。果然,太监那队人马在半路上就遇到了刺客。这帮杀手扑了个空,等反应过来时,朱瞻基已经从另一条路进了京城。
朱瞻基这一手,玩的是心理战。他知道朱高煦着急,肯定会派人在最近的官道上设伏。他干脆就利用对方这个急性子,设了个局。
史书上还记载了个细节。朱瞻基进京那天,特意绕到德胜门。这是北京城的北门,是兵家必争之地。他选这个门进城,就是在告诉朱高煦:别想调兵进京,我已经把你的退路断了。
这哪是什么"心有所感",分明是把朱高煦的心思摸得透透的。朱瞻基这招儿使得漂亮,既躲过了刺杀,又断了朱高煦的后路。
要说朱瞻基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把这事办得滴水不漏。史书上连朱高煦派刺客的事都没明说,就含糊地写了句"有人欲为不轨"。这是给朱家留面子,免得后人说他们叔侄阋墙。
朱瞻基这个"预知"能力,与其说是神机妙算,不如说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结果。在皇家这个地方,光有胆量不行,还得有脑子。朱瞻基能在夺位之争中活下来,靠的就是这个。
说到底,朱瞻基躲过刺杀这事,跟他爷爷朱棣当年抢位子是一个路子。都是把对手的心思拿捏得死死的,然后来个先发制人。这本事,八成是他爷爷教的。
权力游戏:朱高煦的夺嫡之路为何屡屡失败?朱高煦这个人,说他命不好吧,偏偏是朱棣最喜欢的儿子。说他命好吧,折腾了半辈子,最后落得个流放而死的下场。
这位仁兄打小就显露出一身武艺,性格跟他爹朱棣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打仗的时候,没少立功。朱棣靖难时,要不是他及时救驾,说不定大明就得换个皇帝当。
可这样一个儿子,朱棣最后却没把皇位传给他。这里头的道道可深着呢。
朱高煦在朝堂上可没少折腾。朱棣在位时,他就经常不给他大哥朱高炽面子。有一回,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指着他大哥的鼻子骂。朱棣知道后,也就是骂他几句,根本舍不得真罚。
朱高煦
这一来二去,朱高煦的胆子就更大了。他在藩地养了一支私兵,规模据说有十万之众。这事人尽皆知,朱棣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说到底,朱高煦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像他爹了。偏偏他爹不明白,自己当年能靠武力夺位,是因为朱允炆太软。现在朝廷上下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哪还有他儿子翻盘的机会?
朱高煦第一次动手,是在他爹驾崩的时候。可惜让他大哥的支持者抢了先,等他赶到京城,朱高炽已经登基了。
这回失败,他也没死心。又等了几个月,他大哥一病不起,他又想动手。结果这回更惨,连他侄子朱瞻基派去的刺客都躲过去了。
最讽刺的是,朱高煦这些手段,跟他爹当年夺位时用的招数如出一辙。可他偏偏就是学不来他爹的精髓。朱棣夺位,是先笼络人心,再动刀兵。他呢,就知道来硬的。
朱瞻基登基后,朱高煦还不死心,又琢磨着要造反。这回他可算是踢到铁板了。他那个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侄子,下手比他爷爷朱棣还狠。直接把他发配到了广西。
最后朱高煦在流放路上自尽了。临死前,他大概也想明白了。他输就输在太想学他爹,却又学得不到位。
这事让人想起个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朱高煦以为自己最像朱棣,可实际上,最像朱棣的反倒是朱瞻基。这个侄子不声不响的,把他这个从小习武的二叔给收拾得服服帖帖。
朱棣
回头看朱高煦这一生,简直像是个活生生的讽刺。他以为自己得了他爹的真传,却不知道世道变了。他那套靠武力说话的路子,在新时代已经行不通了。
这位仁兄到死都没想明白,打天下和坐天下,是两码事。这一点,他侄子朱瞻基倒是想得通透。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朱瞻基是个运气逆天的幸运儿,还是个精于算计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