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吴三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选择死在了衡州。
就在他咽下最后一口气的那一刻,他的大将正在永兴城下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而他的突然离世,不仅打断了这场可能改变历史的战役,更葬送了吴周政权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
这个决定,最终让一个拥有十余万精兵,掌控云贵川湘四省的政权,在短短两年内土崩瓦解。
第一章:最后的机遇之战:永兴之围为何功亏一篑康熙十七年的永兴城下,硝烟弥漫。马宝麾下的大周铁骑已经连续两次击溃前来增援的满清八旗军。此时的马宝正摩拳擦掌,准备发起最后的总攻,将这座小城收入囊中。
谁能想到,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噩耗从百里之外的衡州传来:大周皇帝吴三桂驾崩了。
永兴之战,原本可能改变整个三藩战争的走向。当时的形势对大周军队异常有利:守城的满清将领赵良栋手下仅有五千残兵,而城中的粮草也已不足维持半月。
更重要的是,这座小城位于湘北战略要地,一旦拿下,不仅能打通大周军队进军河南的通道,更能切断满清军队南下的重要补给线。
马宝此前在永兴城下的两场大捷,已经让满清朝廷焦头烂额。当时的满清军方高层,不得不抽调各地精锐驰援永兴。就连东北的发祥地,也抽调得只剩下老弱病残。满清在长江以北的防线,已经出现了巨大的真空地带。
永兴之围若能成功,后果不堪设想。满清的战略支点将被打破,大周军队完全可以乘胜北上,兵锋直指河南。
但吴三桂的突然离世,打乱了这一切。
"皇上驾崩,我们还打什么仗?"一位参将的话道出了军心的动摇。当时的大周军队,效忠的是吴三桂这个人,而不是什么大周政权。主帅已死,军心立即出现了动摇。
马宝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撤军。这支刚刚取得辉煌胜利的军队,就这样放弃了触手可及的胜利果实,匆匆向衡州撤退。
清军指挥官赵良栋站在城头,看着大周军队撤退的背影,一时间难以相信自己的运气。直到几天后,他才从逃出城的探子口中得知真相:吴三桂真的死了。
"天佑大清!"赵良栋跪地叩首。他太清楚永兴之围若是继续下去会是什么结果。
而此时的马宝,带着大军急行军返回衡州。一路上,他心中充满了复杂的心绪。作为一个职业将领,他明白放弃永兴之围意味着什么。但作为吴三桂的部下,他更清楚现在最重要的是确保政权的平稳交接。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正是这个看似稳妥的决定,反而加速了大周政权的覆灭。当马宝率军抵达衡州时,等待他的不是一个团结的朝廷,而是一群为了各自利益争吵不休的大臣。
更要命的是,大周皇太孙吴世璠此时还在千里之外的云南,而留守云南的郭壮图又死活不肯放人。这个政治真空期,最终成为压垮大周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永兴之战的功亏一篑,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失利,更是一个政权错失最后机会的开始。当军队退回衡州的那一刻,大周最后的翻盘机会,也随之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
第二章:一场改变命运的军事会议:吴国贵的惊人战略眼光深秋的衡州城,弥漫着一股萧瑟之气。
吴三桂的灵柩还停放在衡州城中,大周的文武重臣们就聚集在议事厅内,为接下来的战略方向争得面红耳赤。谁都知道,这个决定将决定大周政权的生死存亡。
坐在主位上的吴国贵,目光深邃。作为吴三桂的侄子,这位从山海关之战就追随吴三桂的老将,此刻担负着总理军务的重任。
"诸位,我们现在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吴国贵的声音沉稳有力,"从前守着长江,就是最大的错误!"
议事厅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知道他说的是实情。自从吴三桂起兵以来,大周军队就一直采取守势,固守长江一线。这种保守的战略,让清军得以从容调兵遣将,最终在湖南战场形成了兵力优势。
"现在,我们必须改变战略。"吴国贵站起身来,指着挂在墙上的舆图,"放弃云南,北向争天下!"
这句话一出,立即在大殿内引起一片哗然。
吴国贵继续分析:"派一支军队北上荆州,抢占襄阳,直取河南。再派一军东进武昌,顺江而下,占领江北。只要我们能切断清廷的漕运命脉,黄河以南就是我们的天下!"
这个计划听起来疯狂,却显示出非凡的战略眼光。此时的清军主力已经被牵制在湖南,北方防线出现了巨大空虚。武昌仅有清军三千五百,南昌四千五百,就连重镇安庆也只有五千余人把守。
更重要的是,为了调集兵力南下,清廷已经将东北的精锐部队抽调一空。就连盛京、吉林、黑龙江的军队都被抽调南下,京师北京周边更是兵力空虚。
"现在是我们最好的机会!"吴国贵的声音带着难掩的激动,"清军主力被困湖南,我们还有十余万精锐,完全可以分兵突进,让他们首尾难顾!"
这确实是一个绝佳的战机。如果大周军队能够突破北上,不仅能够切断清军的粮道,更能威胁到清廷统治的核心区域。再配合四川的谭弘、吴之茂部,以及福建沿海的明郑水师,完全可能在长江以南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政权。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大帅,我们的家业都在云南啊!"一位将领站起来反对。确实,大多数将领的家产亲眷都在云南,让他们放弃后路北上,等于要他们孤注一掷。
"就算打下河南,我们又如何守得住?"另一位将领也提出质疑。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马宝。这位刚从永兴城下撤退回来的大将,断然否定了这个计划。在他看来,当务之急是确保政权交接的稳定,而不是冒险北上。
吴国贵看着眼前这些昔日的战友,心中涌起一阵苦涩。他太明白了,这些将领们考虑的都是个人得失,而不是整个战局。然而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在关键时刻,个人利益总是会压倒战略考量。
最终,这个可能改变历史的计划,就这样被否决了。大周军队依然选择了守势,这也为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而此时的清军将领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最担心的战略灾难,就这样被对手主动放弃了。
第三章:人性VS战略:为何精明的将领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在衡州军议上,一群叱咤风云的将领,面对着一个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战略方案,却选择了明知错误的保守之路。这个决定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马宝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北上计划的人。这位刚在永兴城下连战连胜的大将,本应该最懂得进取的重要性。但此时的他,却像是变了一个人。
"吴帅,您说得对,但是......"马宝欲言又止。作为一个长期征战的将领,他太明白战机稍纵即逝的道理。但此时的他,脑海中却全是云南老家的那座庄园,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小孙子。
坐在他旁边的王绪将军默默攥紧了拳头。作为吴三桂的亲信将领,他在云南同样拥有大片良田。若是抛下这些北上拼命,万一战败,一切就都完了。
"富贵险中求"这句话,在和个人身家性命相比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将领们的犹豫,其实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这支军队效忠的始终是吴三桂个人,而不是什么大周政权。当吴三桂在世时,他们愿意为之赴汤蹈火。但现在,保住已有的一切,似乎比建功立业更重要。
一位年轻的参将忍不住问道:"我们在永兴城下明明已经快要胜利了,为什么要放弃?"
马宝看了他一眼:"你家里可有产业?"
年轻参将摇摇头:"末将只有一身戎马。"
"那你自然不明白。"马宝叹了口气,"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一次冒险上。"
这段对话道出了真相:当一个人拥有的越多,就越不愿意冒险。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将领,此时更像是在精打细算的商人。
胡国柱此时正在赶往昆明的路上,错过了这场重要的军议。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将,或许是唯一能够支持吴国贵计划的人。但历史总是充满了遗憾,当他带着失望从昆明返回时,一切已成定局。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将领们想要保住的家业,最终还是在清军铁蹄下化为乌有。他们越是想要保守,失去的就越快。
"既然诸位都反对,那就按老路走吧。"吴国贵最后说道。作为一个老将,他太懂得军心的重要性。就算计划再好,没有将领们的全力支持,也是枉然。
散会后,留下的几位幕僚忍不住问道:"大帅,为何不强行推行您的计划?"
吴国贵苦笑着说:"强扭的瓜不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些将领若是心不在焉,就算强行北上,也只会一败涂地。"
这就是为何在关键时刻,一群精明的将领会做出错误选择的真相。他们不是看不清形势,而是被个人利益蒙蔽了双眼。当保守成为多数人的选择时,再好的战略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
最讽刺的是,正是这种"求稳"的心理,反而加速了大周政权的覆灭。当清军主力调集完毕,开始反扑时,这些将领们想保住的一切,反而更快地失去了。
在衡州军议后不到两年,这些曾经不愿放弃云南产业的将领们,要么战死沙场,要么流落他乡。他们想要保住的一切,最终还是化为泡影。
这或许就是历史最大的讽刺:越是想要保守的,往往失去得越快。
第四章:皇权更迭之谜:郭壮图为何阻拦吴世璠在昆明城东郊外,一个身影每天徘徊不去。这个满面愁容的人就是胡国柱,他肩负着接皇太孙吴世璠去衡州继位的重任,却在城外整整等了七天。
城内的郭壮图始终不为所动。
"国丈大人,前线军心动摇,太孙殿下必须尽快赶往衡州继位啊!"胡国柱几乎声泪俱下。
郭壮图只是淡淡地说:"湖南已经危在旦夕,太孙殿下若去衡州,岂不是羊入虎口?"
表面上,这是一个关乎储君安危的争执。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背后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之争。
郭壮图是吴三桂的三女婿,更重要的是,他的女儿是吴世璠的妃子之一。在他眼中,只要控制住吴世璠,就等于掌握了大周政权的命脉。
"弃湖南守险隘,犹可作夜郎王。"郭壮图说这话时,眼神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在他的算盘里,与其让吴世璠去衡州做一个朝不保夕的皇帝,不如留在云南做一个偏安一隅的诸侯。
这个决定,在军事上是致命的。
此时的衡州军队急需一面大旗来稳定军心。吴三桂在世时,军队效忠的是他个人。现在吴三桂已死,只有让吴世璠尽快继位,才能维系这支军队的凝聚力。
然而郭壮图考虑的却是:一旦让吴世璠去了衡州,自己苦心经营的权力网络就会被打破。在衡州,有太多虎视眈眈的权臣和将领,他们未必会让一个小小的国丈独揽大权。
他的算盘很精明:只要把吴世璠留在云南,自己就能以国丈和顾命大臣的双重身份,牢牢掌控朝政。至于前线的将士们?那是吴国贵他们要操心的事。
"我的女儿可是太孙妃啊,"郭壮图对心腹说,"若是太孙去了衡州,谁知道会不会被其他人蛊惑,另立后妃?"
这句话道出了真相:在郭壮图眼中,什么江山社稷,什么军国大事,都比不上自己女儿能否当上皇后重要。
胡国柱在城外苦等,甚至跪地痛哭,但郭壮图始终不为所动。最终,这位忠心耿耿的老将,只能带着满腹心事返回衡州。
当胡国柱离开昆明的时候,他大概想不到,自己的这次空手而归,会给大周政权带来多大的灾难。
没有了皇太孙坐镇衡州,军心涣散得更快了。将领们既然见不到新君,自然也就各自打起了小算盘。等到吴世璠最终在贵阳继位时,已经为时已晚。
而郭壮图呢?他确实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新朝廷的实权人物。他的女儿也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皇后。但这种得意也只持续了不到两年。
当清军大军压境时,郭壮图才发现,自己精心编织的权力网络,在真正的军事打击面前,脆弱得如同虚设。他保住了女儿的皇后之位,却断送了整个政权的命运。
这是一个充满讽刺的故事:当权力欲望超越了国家存亡,当个人私利凌驾于军国大事之上,一个政权的覆灭就已经注定了。
在昆明城的这场较量,看似是郭壮图赢了,但最终输的却是整个大周政权。这或许就是历史给后人最深刻的警示:在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任何因私废公的行为,都可能酿成灭顶之灾。
第五章:大周帝国的最后挣扎:从衡州到贵阳的权力转移一个深夜,衡州城内一片寂静。几辆普通的板车悄悄驶出城门,车上装的是一些普通的棉布包裹。谁能想到,这些看似平常的包裹中,竟然藏着一代枭雄吴三桂的遗体。
"一定要小心,千万别让清军探子发现了。"吴国贵低声叮嘱着。如果让外人知道吴三桂已死,军心必定大乱。更重要的是,清军一旦得知这个消息,必定会加紧进攻。
这支车队走得很慢,为的就是不引人注意。从衡州到贵阳,本来十天就能走完的路程,他们整整走了二十多天。
而此时的贵阳,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贵阳贡院里,一群大臣正忙着布置登基大典。这座原本用来考举人的建筑,此刻要临时充当皇宫。吴世璠站在院中,看着忙碌的人群,心中百感交集。
吴世璠
"陛下,请过目这份登基诏书。"大学士方光琛恭敬地递上一份文书。诏书上说要定明年为"洪化元年",给吴三桂上谥号"太祖高皇帝",给吴应熊上谥号"孝恭皇帝"。
吴世璠看着这些充满讽刺意味的文字,不禁苦笑。他的祖父还躺在运送途中,他的父亲已经在三年前死去,而他却要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仓促登基。
"叔父吴应期为楚王,郭壮图为国丈,曹申吉为顾命大臣......"一个官员正在宣读任命名单。每一个任命,都是一次权力的妥协。
突然,一阵骚动传来。原来是运送吴三桂遗体的车队终于到了。
看着那些破旧的棉布包裹,在场的大臣们都沉默了。谁能想到,曾经叱咤风云的平南王,最后竟然要以这种方式回到云贵故地。
登基大典草草举行。与其说是即位,不如说是一次权力的分赃。楚王吴应期掌控军权,郭壮图把持朝政,曹申吉负责调解各方矛盾。一个看似完整的权力结构搭建起来了,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
"陛下,前线告急!"才过了几天,坏消息就接踵而至。失去了统一指挥的大周军队,在各地接连失利。那些原本信誓旦旦要死战到底的将领,有的已经开始暗中向清廷投诚。
吴世璠看着奏折,心如刀绞。他何尝不明白,自己这个皇帝,不过是一个危局中的象征。真正的权力,早就被各方势力瓜分殆尽。
"如今之计,唯有固守云贵,自保一方了。"郭壮图这句话,宣告了大周帝国的战略收缩。那个曾经横跨云贵川湘四省的政权,最终要退缩到云贵一隅。
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就在吴世璠即位后不到两年,清军大举南下。那些原本信誓旦旦要固守云贵的大臣们,在真正的军事打击面前,不是投降就是逃亡。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那些为了保住家业而反对北上的将领,最终还是失去了一切。他们想要守住的产业,反而在清军铁蹄下化为灰烬。
从衡州到贵阳,这短短的几百里路程,见证了一个政权的垂死挣扎。当年那个雄心勃勃要染指天下的大周帝国,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覆灭的命运。
这或许就是历史给后人最深刻的启示:当一个政权失去了进取精神,当权力斗争超越了国家存亡,它的覆灭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结语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如果吴国贵的战略得到采纳,如果吴世璠能及时抵达衡州继位,历史会不会改写?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权力更迭的关键时刻,个人私利往往会战胜理性决策,而这往往就是一个政权覆灭的开始。
用户97xxx87
早干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