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钥,1137—1213 年, 宋明州鄞县人,字大防,旧字启伯,自号攻愧主人。孝宗隆,兴元年进士。调温州教授。乾道间,以书状官从汪大猷使金,归撰《北行日录》。为敕令所删定官,修《淳熙法》。历太府、宗正寺丞,出知温州。光宗朝,擢起居郎兼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宁宗即位,论事忤韩侂胄,夺职。侂胄被杀,起为翰林学士,迁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主张送侂胄首至金,以重修好;为赵汝愚雪冤。升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位两府者五年。卒谥宣献。通贯经史,文辞精博。有《攻愧集》、《范文正年谱》。
春雨 其一 南宋 · 楼钥
石斗微微覆浅沙,兰丛短短茁青芽。
春花著眼未云久,花事于人渐有涯。
首句“石斗微微覆浅沙”:诗人以“石斗微微覆浅沙”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细腻的画面。石斗轻轻覆盖在浅沙之上,既展现了春雨后沙地的湿润,又暗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正悄然孕育。
次句“兰丛短短茁青芽”:紧接着,诗人将笔触转向兰丛,以“短短茁青芽”形容兰草在春雨的滋润下迅速生长。这一景象不仅进一步强化了春天的气息,还寄托了诗人对生命力和希望的赞美。
第三句“春花著眼未云久”:诗人转而描写春花,用“著眼未云久”表达了春花虽美,但绚烂的时光却短暂。这里的“未云久”意味着时间不长,暗示了美好事物的易逝性。
末句“花事于人渐有涯”:在末句中,诗人发出了对生命和时光的感慨。“花事于人渐有涯”意味着人生的花开花落终有尽时,生命的美好和欢乐也终将逝去。这一感慨既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洞察,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春雨 其二 南宋 · 楼钥
漫漫平湖接远天,濛濛细雨湿轻烟。
野桥横著草深外,何处渡头人上船。
首句“漫漫平湖接远天”:诗人以“漫漫平湖接远天”开篇,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湖面与遥远的天空相接的宁静画面。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春雨后湖面的平静与广阔,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次句“濛濛细雨湿轻烟”:紧接着,诗人用“濛濛细雨湿轻烟”进一步细化了春雨的景象。细雨如丝,轻轻润湿了淡淡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湿润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美感,还寄托了诗人对春雨的细腻感受。
第三句“野桥横著草深外”:诗人将笔触转向远处的野桥,以“横著草深外”形容其隐没在茂密的草丛之中。这一景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荒芜感和静谧美,还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洞察。
末句“何处渡头人上船”:在末句中,诗人以问句收尾,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不知那渡头边,谁正准备乘舟出行?这一问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悬念和吸引力,还寄托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
红梅 南宋 · 楼钥
南枝零落北枝残,失喜新蕤苦耐寒。
莫道北人浑不识,南人几作杏花看。
首句“南枝零落北枝残”:诗人以“南枝零落北枝残”开篇,描绘了红梅树在严寒中花朵凋零的景象。南枝和北枝的花朵都已稀疏,暗示了冬季的严寒和红梅所经历的考验。
次句“失喜新蕤苦耐寒”:紧接着,诗人用“失喜新蕤苦耐寒”表达了对红梅新生花蕾的惊喜和对其耐寒品质的赞赏。新生花蕾在严寒中绽放,展现了红梅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三句“莫道北人浑不识”:诗人在此句中提出一个观点,即不要认为北方人全然不认识红梅。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红梅普及程度的肯定,也暗示了红梅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应该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末句“南人几作杏花看”:在末句中,诗人以南方人也常常把红梅误作杏花为例,进一步强调了红梅的独特性和被误解的常态。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还寄托了诗人对红梅品质的深刻认识和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引导。
即事 南宋 · 楼钥
芸芸物态见天机,静里工夫得细微。
阶下秋红千万点,游蜂一一采香归。
首句“芸芸物态见天机”:诗人开篇即指出世间万物(芸芸物态)都蕴含着自然的奥秘(天机)。这里的天机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或生命本质,诗人强调只有在深入观察和理解万物的过程中,才能逐渐领悟这些奥秘。
次句“静里工夫得细微”:紧接着,诗人提出“静里工夫得细微”的观点,即只有在宁静的心境中,才能观察到事物的细微之处。这里的“静”不仅指环境的安静,更指内心的平和与专注。诗人认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深入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细节。
第三句“阶下秋红千万点”:诗人以“阶下秋红千万点”为例,描绘了秋日里落叶满阶的景象。这里的“秋红”不仅指红叶的色彩,更象征着秋天的萧瑟和生命的凋零。而“千万点”则强调了落叶的数量之多,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氛围。
末句“游蜂一一采香归”:在末句中,诗人以游蜂采蜜归巢为喻,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勤劳和美好。游蜂在秋日里依然忙碌地采集花香,象征着生命的不息和追求。而“一一采香归”则暗示了游蜂的专注和执着,也寄托了诗人对生命的赞美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