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1012—1067) 字君谟。福建莆田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书法史上素有"苏、黄、米、蔡"四大家之称,欧阳修、苏轼最推崇其书,《东坡题跋》:"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文忠公集》:"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山谷文集》:"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 有《好事近》词,见《花草粹编》。
江村 北宋 · 蔡襄
黯澹江村春日斜,汀洲芳草野田花。
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
首句“黯澹江村春日斜”,以“黯澹”一词开篇,营造出一种朦胧、柔和的氛围,暗示了春日傍晚时分的宁静与平和。江村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宁静,春日斜阳洒落,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调。
次句“汀洲芳草野田花”,进一步描绘了江村的自然风光。汀洲上长满了茂盛的芳草,野田中也点缀着五彩斑斓的花朵。这些自然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春日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第三句“孤舟横笛向何处”,通过“孤舟”和“横笛”两个意象,引入了人的活动。孤舟在江面上漂泊,横笛声随风飘荡,似乎在诉说着旅人的思绪和向往。这里用“向何处”设问,既表达了旅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和层次感。
末句“竹外炊烟一两家”,则将读者的视线从江面引向远处的村庄。竹篱笆外升起袅袅炊烟,那是人家正在准备晚餐的温馨场景。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安逸,也与前面的孤舟、横笛形成对比,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后舍绯桃 北宋 · 蔡襄
十年树底折香葩,蔌蔌浮光弄晓霞。
只恨无情是风雨,直将红片入西家。
首句赏析:“十年树底折香葩”,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绯桃盛开的画面。十年树木的长久生长,终于迎来一朝花发,表达了对桃树坚韧生命力的赞美。“香葩”则形象地描绘了桃花的娇艳芬芳,令人陶醉。
次句赏析:“蔌蔌浮光弄晓霞”,通过“蔌蔌”一词,描绘了花瓣在晨光中轻轻飘落的动态美。而“浮光弄晓霞”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宁静而绚丽的氛围,仿佛连光影都在为这美丽的花朵起舞。
后两句赏析:“只恨无情是风雨,直将红片入西家”,诗人笔锋一转,由对花月的赞美转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风雨无情地摧残了这满树的繁华,将飘落的红桃花瓣带到了邻家,象征着春天的凋零和生命的流转。这种将美好事物摧毁的力量,让诗人不禁对人生的无常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整首诗以花月为载体,通过描绘它们的美好与变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在诗人眼中,真正的美好并非在于事物的永恒不变,而是在于我们如何以一颗珍惜的心去欣赏和把握它们。诗人借绯桃的凋零,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
建溪桃花 北宋 · 蔡襄
何物山桃不自羞,欲乘风力占溪流。
仙源明有重来路,莫下横波碍客舟。
“何物山桃不自羞,欲乘风力占溪流。”诗人以诘问的口吻开篇,对桃花的盛开提出了看似责备实则赞赏的疑问。桃花红艳纷繁,大有压住群芳、独占溪流之势,诗人用“不自羞”来形容,既表现出桃花的娇艳欲滴,又暗含了对其勃勃生机的赞赏。而“欲乘风力占溪流”则进一步突出了桃花的生机与活力,仿佛它们正借着风力,努力扩展自己的领地。
“仙源明有重来路,莫下横波碍客舟。”诗人笔锋一转,将视角从桃花本身转向了桃花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他借用“仙源”这一典故,暗示了一个理想中的美好境界,并指出那里有着“重来路”,即再次探访的可能。然而,桃花的枝丫却伸向了河中,妨碍了诗人的客舟前行。这里,诗人以桃花为喻,提醒人们不要因一时的繁华而忘记了前行的道路,也不要因个人的喜好而妨碍了他人的便利。
王台驿见晚李花有感 北宋 · 蔡襄
玉京仙子爱春芳,弄遍琼枝嗅尽香。
祗有此花知旧意,又随风色过东墙。
“玉京仙子爱春芳”,诗人以“玉京仙子”这一超凡脱俗的形象作为主角,赋予了她对春天花卉的深厚情感。这里的“玉京仙子”不仅象征着高洁与美好,也暗含着诗人对理想化人格的向往。而“爱春芳”则直接点明了仙子对春天花卉的喜爱,为全诗奠定了清新雅致的基调。
“弄遍琼枝嗅尽香”,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仙子的行为。她在琼枝间轻盈地穿梭,尽情地嗅着花香,仿佛要将春天的韵味全部吸入心脾。这里的“弄遍”和“嗅尽”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仙子对李花的痴迷与陶醉。
“祗有此花知旧意,又随风色过东墙。”诗人笔锋一转,将视角从仙子转向了李花。他感叹只有这李花能够理解仙子的深情厚意,因为它随风飘过东墙,似乎也在传递着仙子的思念和情感。这里的“知旧意”不仅表达了李花与仙子之间的默契与共鸣,也暗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之情。而“随风色过东墙”则赋予了李花以生命力和动感,使其成为了连接仙子与现实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