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是很多中国家庭最重要的投资决策之一。
但是,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尤其是对于那些手持多套房产的家庭来说。
未来几年可能是一个艰难的周期。
那么,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您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呢?
如今房地产现状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几何时,楼市一片繁荣,购房者趋之若鹜,开发商激情满怀,房价一路高歌猛进。
不过,随着调控政策的不断升级,这一切似乎都成为了过眼云烟。
2023年,房地产市场遭遇"史上最严调控"。
限购、限贷、限售、限价,一系列措施密集出台,犹如一道道紧箍咒,牢牢套在了楼市的脖子上。
曾经疯狂逐利的投机客,如今也不得不踌躇不前,观望再三。
政府的决心空前坚定,誓要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家园,而非炒作牟利的工具。
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放缓,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时代已经结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城镇常住人口增速仅为0.4%,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住房需求增长乏力。
加之生育率持续走低,家庭户型日趋小型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不断萎缩。
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市场正在告别"野蛮生长"的时代,步入存量竞争的新常态。
但是,房地产开发的惯性依然强劲。
尽管当前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前期大规模拿地形成的土储,仍在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5%。
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总量仍在高位。
这意味着,在需求减弱的情况下,供给端的压力依然不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另一点,销售端的数据更加令人堪忧。
202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2.7%,降幅较上年扩大8.9个百分点。销售额同比下降18.3%,降幅扩大12.6个百分点。
一手住宅去化周期已经超过16个月,创下了近5年来的新高。
与此同时,百城住宅库存消化周期也已攀升至7.2个月的高。
较2022年末上涨1.4个月。
在高企的库存面前,房企资金周转压力陡增,个别房企甚至爆发了流动性危机。
而在价格方面,局部地区也呈现出松动迹象。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2月,百城新建住宅价格指数环比下0.3%。并且连续6个月下跌。
另外,二手住宅价格指数环比下跌0.4%,连续8个月下跌。
分能级看,一线城市领跌,新建住宅价格同比跌幅达3.5%,二手住宅价格同比跌幅为4.2%。
二三线城市虽然跌幅较小,但下行趋势已经形成。
不过,事实上造成房价松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前期的非理性上涨透支了购房者的购买力,高房价与居民收入的背离,严重削弱了住房消费能力。
其次,住房消费主力阶层发生变化。
90后、00后青睐"职住平衡",对改善型住房需求降低。
而且,房地产税立法进程加快,多套房持有成本将显著上升。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收入预期下降,购房信心不足。
总的来说,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供需错配、库存高企、资金趋紧、信心不足。
种种问题交织,共同构成了当前楼市。
这其中,既有周期性的阵痛,也有转型期的困惑。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房地产市场已经告别了高增长、高杠杆、高周转的黄金时代。
未来将步入存量竞争、精细化运营的新阶段。
对于手持多套房产的家庭而言,这注定是一个艰难的时期。
在房价下行、市场低迷的背景下,资产贬值风险与日俱增。
同时,房产变现也将面临更大的难度和成本。
因此,老谋深算的投资者,更需要未雨绸缪,及早调整策略,化解风险。
否则,一旦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第一个准备,房价长期下跌在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调整期。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房价将步入长期下行通道,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年内恐难以逆转。
究其原因,首先要从供需关系的变化说起。
过去,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为房地产市场注入了持续的需求。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住房的刚性需求不断攀升。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财富效应,也极大地促进了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释放。
不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这两大需求都已接近天花板。
数据显示,2023年城镇化率已达到65%,较上年仅提高0.3个百分点,增速创下新低。
这意味着,支撑房地产市场高增长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与需求趋于饱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供给端的持续膨胀。
在"地产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地方政府将土地出让金视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纷纷加大土地供应,推高地价,助长了房地产开发的盲目扩张。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高达8万亿元,较上年大幅增长。
高企的地价直接推高了房价,开发商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又不得不加速推盘节奏,形成了供需错配的恶性循环。
在高库存压力下,房价下行在所难免。
其次,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走势。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放缓,进入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
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居民收入增长乏力,消费信心不足。
这直接导致了住房消费能力的下降。
同时,国家大力发展租赁市场,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住房选择,客观上分流了购房需求。
另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收紧,更是压制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各地出台了限购、限贷、限售、限价等一系列调控措施,以遏制投机炒作。
其中,房地产税改革备受关注。
部分城市率先开征房地产税,显著增加了投资性购房的持有成本。
在"房住不炒"政策导向下,投资投机性需求被抑制,改善性需求也趋于理性,房价涨势因此趋缓。
最后,去杠杆背景下收紧的房地产信贷政策,也加速了房价的下行。
随着房地产市场风险的积聚,房贷利率不断上调。
首付比例提高,居民购房杠杆被迫下降。
与此同时,银行也收紧了房企融资,令其资金周转压力骤增。
信贷"紧箍咒"下,购房成本大幅提升,加速了房价回落。
尽管房价下行趋势明显,但区域分化特征依然存在。
一线城市受益于产业聚集和人口净流入,房价跌幅相对有限。
强二线城市凭借产业支撑,房价下行压力不大。
而弱二线及以下城市则普遍面临需求不足、库存高企的困境,房价下跌风险更大。
总的来说,在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正告别"普涨普跌"的时代,步入分化调整的新常态。
对广大购房者而言,在房价下行周期,买房置业要更加理性。
要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实力,选择合适的城市和区域,把握购房时机,不盲目跟风。
而对于房产投资者来说,则要及时调整策略,通过资产配置分散风险。
总之,在市场转型期,无论自住还是投资,都要秉持理性、稳健的原则,在波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个准备,房子难以变现对于手持多套房产的家庭来说,除了房价下跌风险,还要警惕房产变现难的问题。
在需求不振、供给充裕的市场环境下,二手房交易量连年萎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全国二手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15.3%,降幅较上年扩大8.2个百分点。
二手房之所以难以脱手,一方面是因为新房供应充足,分流了改善性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房价进入下行周期,购房者入市信心不足,观望情绪浓厚,市场成交低迷。
即便是一线城市的学区房、地铁房等优质房源,也面临打折甩卖、议价空间加大的局面。
在此情况下,一旦遇到资金周转需求,手持多套房产的业主很可能会陷入困境。
因为房产变现不仅时间周期长,而且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
以北京为例,二手房交易税费包括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契税、印花税等。加上中介佣金,总计可达成交价款的5%-10%。
如果期间还发生房价下跌,业主的损失可能更为惨重。
因此,手持多套房产的家庭应当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资金安排。
建议根据家庭的现金流状况,制定合理的资产配置方案。
在保证基本居住需求的前提下,适度减持闲置房产。
将资金配置到流动性更高的金融资产上。
如银行理财、债券基金、股票等,提高家庭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结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手持多套房产的家庭更需要保持警惕和理性。
只有未雨绸缪,及早调整策略,才能在动荡的市场中稳健前行。
无论是深耕多年的投资客,还是囤房待涨的普通家庭,都应该认真思考房子在家庭资产配置中的定位。
毕竟,在财富自由的道路上,房子只是一个载体,而非终点。
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才是应对风险、驾驭未来的根本之策。
富人思维中,"三套房"往往只是起点,而真正的目标是实现财务自由。
不过,这需要我们跳出房子的桎梏,用更开阔的视野审视人生的多种可能。
多套房住不完。建议捐给红十字会。
老百姓大胆预测:2027年房地产市场会全线破防。可以留存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