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韩信被萧何骗入宫中,惨遭吕后毒手。萧何冷冷地望着韩信的尸体,说了4个字:为国除贼。
这4个字看上去稀松平常,但是却暗示了韩信真正的死因。既非谋逆,也非遇人不淑,而是他犯了三个错误。即使萧何、吕后这次不出手,韩信下次依然在劫难逃。
都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这真的冤枉萧何了。
从“为国除贼”四个字可以看出,萧何全程都是公事公办,绝不掺杂私情。而这,也是身居高位者面对大事时的基本素养。
萧何与韩信的感情难道不好吗?当然好。
韩信可是萧何发掘出来的顶级人才,被人们称作“兵仙”。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人尽皆知,为了让刘邦重用韩信,萧何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他一边要劝说刘邦,反复在刘邦面前夸奖韩信,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地笼络、安抚韩信。要不是萧何,韩信早跑了。
可就是这样,刘邦依然迟迟不肯重用韩信。以至于韩信后来还是跑了,结果萧何一得到消息,什么都顾不上,骑着马就去追韩信。并且以此事为契机,总算说服刘邦,让他重用韩信。韩信这才得以崭露头角。
韩信后来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有萧何的一份功劳。他们经历了这么多,私交能差吗?
但是到了关键时刻,萧何却一点也不讲情面。甚至都不愿私下给韩信透露下风声,真的是萧何绝情吗?自然不是,萧何也是身不由己。
因为越是身居高位,意味着纠缠在此人身上的利益也越多。很多时候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很多事情你也许不想做,但是你身后那些有利害关系的人会推着你去做。这种情况下,怎么讲感情?
萧何要是单身一人,倒也无所谓。为兄弟两肋插刀又有何妨?可惜他不是,萧家原本就是沛县豪族,家大业大。现在他位极人臣,做了丞相,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攀附他的亲戚、门客数不胜数。
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萧何不可能对这些人不管不顾的。如果萧何此事给韩信透露风声,一旦事情败露,那可就是祸及家人。如果韩信真的参与谋逆,那么萧何要面对的最糟糕的情况就是诛九族。
这个结果他能承受得起吗?
公事公办,没有再踩韩信一脚,已经是萧何顾及往日情分了。
更何况,真要论起感情,萧何与刘邦的感情要更深厚许多,萧何会为了韩信背叛刘邦吗?要知道,处死韩信的理由可是谋逆。
反倒是韩信,因为和萧何往日的情分,竟然就对其毫无防备。被萧何一阵忽悠,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进了皇宫。如果他执意不进宫,吕后还真拿他没办法。
要知道,韩信可是“兵仙”。在军中素有威望,天知道长安城的禁军中有多少韩信的人?吕后根本不敢调兵对付韩信的。
在大事上感情用事,就是韩信最大的败笔。
韩信犯的第二个错误,也是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不理解什么叫做高处不胜寒,或者说叫“伴君如伴虎”。
他觉得解决了项羽,刘邦当上皇帝,他当上楚王,大家各过各的就万事大吉了。哪里有那么简单?
越是身居高位,越是要谨小慎微,低调做人。最忌讳授人以柄。
就拿萧何举个例子,萧何只是丞相,虽然也是位极人臣,但是对于刘邦的威胁来说,无法与韩信同日而语。最关键的是,萧何是文臣,手里没兵权。
但是刘邦是怎么对待萧何的呢?
萧何前脚协助吕后除掉韩信,刘邦后脚就赏给他500人的护卫。萧何出入丞相府,这群都跟随左右。说好听点是护卫,说难听点那就是监视萧何的。一旦他有什么异常举动,这群人随时可以将他拿下。
幸亏萧何手下一个叫邵平的门客看穿了刘邦的计策,萧何采纳邵平的建议,想方设法自污,才躲过一劫。
但是刘邦并没有彻底放松对萧何的戒心。一次早朝,萧何见百姓日子不好过,就建议刘邦将上林苑的土地拿出来给百姓耕种。
这本是好意,但是刘邦觉得:上林苑是皇家园林,是属于刘邦个人的。现在萧何想用刘邦的地去讨好百姓,是何用意?是不是想邀买人心,然后将自己取而代之?
就这样,萧何莫名其妙被刘邦给下狱了。
幸亏萧何平时广结善缘,不少人替萧何求情,刘邦最后才勉强放了萧何。此后的萧何被吓破了胆,一直谨小慎微。还告诫家人凡事要低调、谦卑。这才得以善终。
反观韩信,有一点谨小慎微吗?他根本是想方设法授人以把柄。
楚汉争霸时期,在攻下齐国后。他迟迟按兵不动,却要求做什么代理齐王。这就让刘邦不得不怀疑他的忠心。
汉朝建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竟然敢私下收留项羽部将钟离眜,还向刘邦谎称钟离眜已死。
被贬为淮阴侯后,竟然私下联系陈豨,密谋谋反之事。他要谋反也就算了,竟然不注意严守秘密,连家中仆人都知道此事,最后将其告知吕后。这才招来杀身之祸。
韩信做的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犯了大忌。毫无谨慎、低调可言。韩信不死,那谁死?
第三点:保持利用价值,才能活得长久正所谓“兔死狗烹”,一个人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自然就没有留下来的理由。而后面这句,这才是“兔死狗烹”的本质。
韩信最大的价值,也是他唯一的价值,就是率领汉军打仗,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当他无仗可打的时候,那么他也就离死期不远了。
刘邦重用韩信,就是为了对付项羽。一旦项羽败亡,韩信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还是举一个汉朝的例子,卫青、霍去病大家都知道吧。霍去病英年早逝,没啥好说的。但是卫青活得比较长。
他在世的时候,汉武帝对卫氏家族那是恩宠有加,卫青的族人及其姻亲在朝堂上身居高位,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加上宫里还有皇后卫子夫为他们撑腰,事实上已经对汉武帝造成了威胁。
但是汉武帝一直没动这些人。直到卫青去世,汉武帝便出手了。卫氏一族在朝堂上的势力被汉武帝一扫而空,就连卫青的儿子也被夺去爵位。
为什么汉武帝能忍这么久呢?因为匈奴未灭,汉武帝的夙愿并未实现。尤其是在霍去病去世的情况下,作为汉朝唯一的战神,汉武帝必须依靠卫青。说白了,卫青有巨大的利用价值。
卫青是个聪明人,他早年在汉武帝身边待了多年,对汉武帝的性格了如指掌。所以当初漠北之战的时候,匈奴单于逃脱,很可能是卫青有意为之的。
有种说法认为,负责断后的李广之所以迷路,是卫青没有给他向导。
若真如此,倒也能解释,为何卫青面对李广的儿子李敢会打不还手了。他是心中有愧,
我们再看看韩信,他但凡有卫青一半的聪明,当初就应该采纳蒯彻的建议,按兵不动,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刘邦项羽是死敌,只要对方还在,他们就不敢得罪韩信。对于韩信来说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结果呢,韩信因为刘邦待他不薄,又封他做齐王,竟然帮刘邦把项羽解决了。这才有了后来“兔死狗烹”的结局。
韩信虽为“兵仙”,但是善于谋事,却不善谋身。接连犯下三大错误,这才导致自己憋屈死去。此事怨不得别人,更怨不得萧何。要怪只能怪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