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乾隆为何长寿?他俩从不碰一样“东西”,许多皇帝做不到

古今论事 2025-04-15 15:38:32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422位皇帝,然而能活得长久的却寥寥无几。其中,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绝对算得上长寿。其中康熙活了69岁,乾隆活了89岁。

这年纪,放到现在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在古代绝对算长寿。要知道,据统计,清朝皇帝的平均年龄在53岁。这还是养尊处优的皇帝,换做普通人,活到40岁就差不多了,50岁就算高寿了。

所以古人才会说“五十知天命”,因为能活到这个岁数的,在当时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至于雍正,则只活了59岁,距离二人的差距有点大。之所以会这样,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有一样“东西”,康熙和乾隆从来不碰,但是雍正却碰了。

雍正碰了这样“东西”,才没有康熙、乾隆长寿的

咱们也不废话了,这个“东西”就是“长生不老药”,也被称作“不死药”。

追求长生乃是古代君王永恒的追求,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再到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都想要追求永恒的生命,以图自己的王朝能千秋万载永固。

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根本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这东西就是那些方士们整出来忽悠皇帝的。目的就是为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说实话,就算是炼出丹药的那些方士,都不知道自己炼出来的到底是个啥玩意。结果往往炼出来的丹药,其实就是一颗颗金属球。

那玩意吃下去有没有毒先不说,肯定是无法消化的。这丹药再炼得大一些,最后仅仅因为淤塞肠胃都足以要命的。

更何况古人炼丹,老喜欢往里面整水银啥的。真的是嫌皇帝活得太久了。

事实上,秦始皇在外出巡游的时候突然去世,很可能就是因为服食了大量丹药的结果。

汉武帝的情况倒是好一些,毕竟他与秦始皇也就相隔几十年,秦始皇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因此他并没有像秦始皇那样,追求什么丹药,转而寻求“仙法”的帮助来长生。

虽然这“仙法”也是无稽之谈,但是好歹不会影响寿命。这也使得汉武帝比秦始皇多活了将近二十年。

而不幸的是,以“勤勉”著称的雍正,也对丹药大感兴趣。

当然,雍正这么做的出发点是好的。毕竟在他看来,当时的清朝千头万绪,存在太多的问题、弊病要解决。正所谓“时不待人”,他想要把这些问题全都解决掉,这样自己的儿子就不用像自己这样辛苦了。

为人父母,他的心情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你越是想要得到什么,可能反而得不到。雍正因为服食丹药,反而使得自己不如父亲和儿子长寿。他去世后,留下了一堆问题给乾隆。

反观康熙和乾隆,这两位都是明白人,根本不相信什么“长生不死药”。尤其是乾隆,别看他常常以“十全老人”自居,看上去有种盲目自信。其实他做事很有分寸的。

乾隆能做成“十全武功”靠的是“舍得”二字。他花起银子,投入人力、物力,从来不吝啬。

他的“十全武功”,靠的是清朝的硬实力换来的,而不是什么“老天庇佑”。因此,他对于吃个丹药就能长生不老这种事是不相信的。

至于康熙,他因为人生境遇的原因,一生礼佛、敬佛,不信长生。

而且康熙基本是最早接触西方科学的皇帝了,他对于西方的天文、地理,乃至算学都很精通。一个相信科学的人,自然不会信什么丹药能让人长生。

而仅仅因为这一件事,就使得康熙、乾隆的寿命远超雍正。

既然都不碰丹药,那为什么乾隆药比康熙多活20年呢?这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个原因了。

乾隆又为何比康熙长寿呢?

这个答案就在后宫。

光看嫔妃数量的话,康熙有25位嫔妃,而乾隆有21位嫔妃。

古人说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那都是虚数。正常来说,一个皇帝的嫔妃大概也就20个左右。少点的十几个,多点的二十几个,就差不多了。所以他们的嫔妃数量倒没什么问题。

但是看看他们的子嗣数量,就能发现问题了。

乾隆共有17子,10女,合计子嗣27人。而康熙光女儿就有20人,儿子更是多达35人,合计子嗣55人,翻了乾隆一倍。

由此足以看出,康熙在生儿育女这件事上过于上心。我们都知道,美女和美酒一样,虽然好,但是不能贪多,否则就会伤身体。因此,要节制。

可惜康熙当时所处的环境,使得他不得不努力生儿育女。只有子女够多,才能有足够的基数来挑选合适的继承人。毕竟康熙的前半生,可谓是历尽磨难。在她看来,清朝面对的情况可谓是内忧外患重重。

为了能培养出一个合适的继承人,康熙才会这么拼命。

反观乾隆时期,经过康熙、雍正两代人的努力,可谓是国泰民安。乾隆没有这种顾虑,自己在子嗣一事上不会花那么多心思了。他的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十全武功”上。

不过,康熙用二十年寿元换来比乾隆多一倍的子嗣数量,倒也不算吃亏。

当然,想要长寿,不可能仅仅只有这两点原因。剩下一些原因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人都做到了的。

皇帝都是每天山珍海味?至少这三位真不是

人每天都要吃饭,因此饮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寿命长短。

而提起皇帝的伙食,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什么“满汉全席”,鱼刺燕窝啥的,反正什么珍贵整什么。

事实上并非如此,至少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伙食并非如此。

别的不说,真要每天整这些,那一年的伙食开销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这三位皇帝都是很勤俭的,有那么多钱,做啥不好?全拿去吃?那不可能。

而且每天吃这些,那得多花时间?这三位可都是很勤勉的主,有这时间,不如多去处理处理朝政。

康熙每天忙着处理内忧外患,雍正则每天忙着和大臣斗法,至于乾隆,“十全武功”没有一件是好办的,都需要他劳心劳力。

因此他们对于饮食的态度是一切从简。别说山珍海味了,就是大鱼大肉都不多见。

毕竟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觉得荤腻、不舒服。而且结束了劳累的工作后,来一些清新爽口的小菜更对胃口。

此外,大鱼大肉虽然比山珍海味便宜不少,但还是费钱。乾隆还好点,像康熙、雍正肯定是舍不得吃的。

尤其是康熙,他一生礼佛,饭菜常常以素食为主。而乾隆很崇拜自己的这位爷爷,就连在位时间都不愿超过他。乾隆在很多事情上都有效仿康熙的痕迹,因此他的伙食也以素菜为主。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多吃素菜,适当吃点肉,有益于长寿。虽然康熙、乾隆那时候没这说法,但是他们歪打正着,却做到了这点。这也使得他们的寿元要比一般人长不少。

适当的运动也是必须的

还有一点,是这几位皇帝与其他皇帝所不同的,那就是他们很注意运动。

不得不说,清初这几位皇帝的身体素质,在全部422位皇帝中绝对算得上是拔尖的。这和满族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和大多数游牧民族一样,满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很重视弓马骑射上的培养。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骑马和射箭,当然马是小马,弓也是力道很小的练习弓。

骑射这项本事会陪伴他们一生。后来清军入关后,满族人的生活从游牧变成了农耕。但是骑射的习惯并未被他们抛弃,反而传承了下来。

毕竟清朝是马背上建立的国家,骑射乃是清朝的立国之本。而作为清朝的皇帝,不仅从小学习骑马、射箭,每年还要率领王公大臣去围场游猎。

这就保证了他们的运动量绝对不低。而运动有益身体健康,在现代已经是常识了。而且他们这种运动量,是现代人望而生畏的。

试问,现代有几个人能够骑马、射箭?估计能把弓箭拉开的人都不多。毕竟古代弓箭的结构简单,射箭全靠蛮力的。

而乾隆之后的清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这项传统慢慢也就形同虚设了,其身体素质根本无法与清初这三位皇帝同日而语,寿命自然也就跟不上了。

规律的作息自然少不了

此外,想要身体好,规律的作息自然也少不了。而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那是出了名的作息规律。

由于清初的环境十分特殊,对于皇子们的要求也极为严苛。

《康熙起居注》中就记载了:皇子每天凌晨三点就要起床开始学习功课。他们先是花一个时辰温习前一天的功课,顺便醒醒脑子。接着简单吃点早饭,便开始进入当天的课程学习。这样的学习往往要持续到下午。

每日如此,除了一年之中的少数几个节日,可谓是全年无休。

至于皇帝,那就更累了。比如康熙,每天凌晨五点已经用完早饭开始上早朝了。除了新年会休息几天给百官放假,其他时间这早朝绝不间断。而且即使百官放假了,康熙可没给自己放假,他依然按时起床,处理奏章。中间再抽空去陪陪太后。

这样的日子,几十年如一日。由此可见,这几位皇帝的作息是多么规律。

而规律的作息,无疑对于延长寿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在现代也算是常识了。至于他们起太早的问题。古人睡得也早,往往晚上八九点就睡觉了。早睡早起方能养生,没毛病。

其实这几件事并不难,为什么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

要说康熙、乾隆他们做的这些事情难吗?一点也不难。

比如前两条,现在大部分人根本没那条件,不会去做。至于其他的几条,也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事情。那么为何鲜有人能够做到呢?

关键不在于做到这些,而在于坚持。也就是每天都要做到。

一件事情,做个一天两天容易,但是坚持一年两年就已经很难了,更何况要坚持做一辈子。这其中所需要的毅力是很少有人具备的。

而康熙、雍正、乾隆之所以在历史上有那么大名气,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大毅力。凭着这份毅力,他们才能挺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成就一番事业。

即使是开局条件最好的乾隆,如果没有这份毅力,也不可能达成“十全武功”的。

网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道理懂了那么多,依然过不好一生”。其实答案很简单,大部分人没有那些毅力去坚持实践这些道理。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知道怎么做很简单,但是想要做成,其实很难的。

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

扯远了,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不管你以前过得如此,能够从今天开始改变生活习惯,个个都长命百岁,子孙满堂。

0 阅读:18
古今论事

古今论事

伍书逸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