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在采访中语出惊人,扬言“不排除在拜登离任前,对中国银行实施制裁”。
如此咄咄逼人的表态一下子就引发了轩然大波。
许多人猜测,这究竟是一次外交口水战,还是一场可能撼动全球金融体系的真正威胁。
中美之间早已如同一根绷紧的弦,而耶伦的这番话,无疑又拨动了敏感的神经。
从表面看,这似乎是美国对中国施压的又一次老套路。
然而,稍作深入思考便不难发现,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元霸权的焦虑、美国内政的压力,以及中美两国日益复杂的经济博弈。
金融制裁的“万能钥匙”要理解美国的制裁工具,首先得从美元霸权说起。
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成功确立了美元的全球核心地位。
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和结算,而国际贸易中也以美元为首选结算货币。
正是因为这种体系,美国拥有了无与伦比的金融制裁权力。
通过控制美元的跨境流动和银行间支付系统,美国能够轻易切断某个国家或机构的全球金融网络。
历史上,这种制裁手段被多次用于打压“不听话”的国家:对古巴的全面禁运,对伊朗的能源封锁,对俄罗斯的金融孤立。
2024年12月13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将对中国银行进行制裁时,还加了一个条件。
那就是对与俄罗斯有业务往来的中国银行实施制裁。
如此看来,这无疑是美国在故技重施。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通过制裁冻结俄罗斯资产,以经济手段孤立俄罗斯。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美国此举效果有限,俄罗斯通过扩大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成功缓解了一部分压力。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能源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俄罗斯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出口上占据重要地位。
全球能源需求并未减少,中俄贸易额在这种背景下迅速上升。
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1900亿美元,同比增长30%以上。
中国进口俄罗斯的能源、农产品,同时向俄罗斯出口机械设备和消费品,这是一种基于市场需求的双赢合作。
如今,美国指控中国银行“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
但实际上,这些交易大多以人民币或卢布结算,完全规避了美元体系的依赖,也未涉及美国相关法律。
耶伦的言论,显然是在有意混淆视听,将中俄间的正常经济往来描绘成对俄乌战场的“暗中援助”。
耶伦的表态,其实是美国一贯“泼脏水”外交策略的延续。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美国不仅频繁将矛头对准中国,还试图通过舆论操控,将中国描绘成“支持俄罗斯战争”的“帮凶”。
从拜登政府频繁指责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技术”,到如今耶伦将矛头指向中国银行。
美国的策略无非是试图通过制造舆论压力,来遏制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这样一来,美国不仅能切断俄罗斯的合作来源,更能在中美金融博弈中遏制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耶伦言论的特殊背景实际上,中美之间的金融博弈并非始于耶伦的这番言论。
早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就因不服贸易逆差而在背后搞小动作。
2018年,美国对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而中国也不能任人欺负,马上采取了反制措施。
与此同时,金融领域的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实质上就是金融战的延续。
例如,2019年,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其使用美国技术和服务。
此举不仅打击了中国的科技企业,也对中美之间的金融信任造成了严重损害。
此外,美国还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的金融机构进行调查和限制。
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政策表明,美国早已将中国视为金融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
2021年,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在金融领域对中国的打压力度明显加强。
例如,美国财政部多次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要求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提交审计报告,否则将面临强制退市的风险。
这种政策的直接后果是许多中国企业选择从美国退市,转而寻求在香港或内地上市。
除此之外,美国还在不断强化对中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比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中资银行的跨境交易进行严格审查,而美联储则通过利率政策间接影响中国的资本流动。
这些举措的目的是遏制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同时巩固美元的霸权地位。
从这一角度看,耶伦的言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美国金融战略的延续,这也是她此前多次在公开场合进行“威胁”的原因。
通过威胁对中国银行实施制裁,美国是在杀鸡儆猴地对其他国家表示:
即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元和美国金融体系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另外,耶伦之所以会这么说,还因为美国目前面临的国内最大困局是经济表现不佳,这尤其体现在持续高企的通胀率上。
尽管美联储在过去几年采取了一系列加息措施,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
物价指数持续高位徘徊,尤其是能源和食品价格不断上涨,这直接压缩了普通家庭的实际购买力。
据《华尔街日报》统计,超过六成的美国人认为过去两年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这种对经济的不满无疑是此次民主党选票流失的重要因素。
对于美国来说,挽回经济上的颓势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美联储紧缩政策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双重压力下。
因此,转移公众注意力成为一种更为现实的选择,而将矛头对准中国,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美元霸权的焦虑症从另一个层面看,耶伦的恐吓也是美国对全球金融权力格局变化的前期反应。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元始终是国际经济秩序的核心基石。
这使得美国不仅可以发行货币来继续,可以通过制裁手段将金融作为“武器化”工具。
但近年来,全球对美元的依赖正在逐步下降。
中国在这方面极为活跃。
通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亚投行、以及推动与其他国家的本币结算等多种手段,人民币的使用率正逐步上升。
同时,随着金砖国家的扩容和去美元化的深入,中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影响力。
这对于美元的全球霸权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经从2000年的70%以上下降到了58%。
尽管美元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货币,但其霸权基础已出现裂痕。
而美国政府对此的态度既是焦虑的,也是敌对的。
耶伦的表态,本质上就是对全球金融竞争的一种回应。
与此同时,耶伦的嚣张言论背后还有一层隐秘但不可忽视的动因,那就是美国国内金融和产业利益集团的游说。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
然而,美国的制造业和部分传统产业却因中国的崛起而受到冲击。
尤其是在就业岗位流失和供应链外迁问题上,美国工会和部分企业主对中国的敌意非常强烈。
所以,通过制裁威胁,美国政府可以向国内反华势力表明自己的立场。
不过,我们不必真把耶伦的话当真。
耶伦的恐吓或许更多是一种象征性表态,而非真正的政策宣示。
美国政府在公开场合对中国银行放狠话,更多是为了满足政治和舆论需求。
从实际执行的角度看,它对中国银行实施全面制裁的可能性仍然较低。
原因在于,中美金融关系的深度交融使得这种制裁很可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例如,中国是美国国债的主要持有国之一,任何针对中国银行的大规模制裁都可能引发市场对美债安全性的担忧。
不仅将导致美元资产的抛售潮,而且,中美之间的贸易数额依然庞大。
一旦制裁付诸实践,不仅会冲击全球贸易,还可能动摇国际社会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信心。
耶伦的表态虽然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美国内部封锁压力导致的结果。
可以说,经济困境局、国际金融体系的挑战以及中美长期博弈的上述背景共同塑造了这种氛围。
然而,耶伦的策略也很是拙劣。
她这么说不仅只是逞口舌之快,假意威胁,而且即便她敢这么做,如今强大的中国也不会任她拿捏,必然会强势反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天天
制裁就是我不卖你的东西你也别买我的东西
爱国者3
继续拋美债
用户13xxx07
不要瞎逼逼!来呀!互相伤害谁不会呀
用户10xxx18
卖给美国的东西,全部涨价。
侯侯
制裁你大爷
用户90xxx82
看你的实际行动吧
用户84xxx90
制裁?我们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