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舞台上的雷军:从企业家到领导者

夸克点评 2021-08-14 08:50:05

一些人对雷军8月10日年度演讲中“三年全球第一”的目标表示不屑。

他们认为,2021Q2,小米手机出货虽超越苹果,却谈不上稳定。距离三星尚远,不能太狂。

雷军坦陈,不会低估世界巨头变革。小米需冷静看到差距,继续夯实基础,稳打稳扎,当前任务是“站稳第二”。

真正身处竞争情境的巨头,体感不一样。

就在雷军公布目标之际,三星移动业务正接受三星电子集团一项“特别审查”。

与每隔一段针对各业务的定期审查不同,“特别审查”通常是在形势严峻的局面下突然展开,不做任何警告。

韩媒披露,“特别审查”缘由主要有二:一是寄托厚望的Galaxy S21系列表现不佳;二是忧虑全球手机业地位被侵袭。

上半年,Galaxy S21系列出货1350万台。当初Galaxy S系列类似周期超3000万台,Galaxy S20系列约2000万台。颇似九斤老太说的“一代不如一代”了(鲁迅小说《风波》)。

外界没意识到,或是遗忘了6月一幕: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当月超越三星成全球冠军。三星整季虽拔得头筹,中国小米的力量应该让它感到了紧张。

前次,小米超越华为成全球老三,有人说它该感谢老美:针对华为的钳制制造了市场需求。当小米超越苹果,外界还是这论调。就算有填补空间,也要看实力。强大如三星、苹果,为何未能借此强化高端市占,反被小米及其他中国品牌渗透更多,这是坐等出来的馅饼?

仍须回到小米基本面,结合同业动向、行业消长、宏观大势,才可能捕捉一些小米接连超越的逻辑。雷军公布的“三年第一”的目标,能否达成,应该也在里面。同时,重新审视雷军第二次年度演讲与小米发布会,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此刻的用心。

这是些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展开一本书,也未必能还原。我们尝试解析一些局部逻辑吧。

先看看小米超越的逻辑。

超越华为就不说了。无论如何悲情、悲壮,时光不可能倒流。看看如何稳超苹果,以及未来是否能够越过三星大山。

小米超越苹果,其实一直只是个时间问题。苹果定位高端,即便近几年新品系列有一定价格弹性,仍未曾真正改变硬件攫取暴利局面。这也决定了小米与它长期的市占消长。

外界可能认为这很容易:小米只要立足本地,占据印度、东南亚等庞大市场,加上中东/非/拉美等地,挑落苹果不在话下。

用户基础当然有利。若能吃透这类区域,非常可观。但除中国外,这类市场中低端品牌竞争激烈。即使每个区域市占都处于前列甚至第一,竞争者众,照样瓜分许多比例。若高端产品与核心市场无法突破,想在全球范围持续、稳定、健康地超越苹果,并不那么容易。小米坚持性价比立场,并不等于盲目追求出货规模。它是上市公司,会平衡覆盖、市占、规模、毛利等多重指标。

小米Q2跃升欧洲第一,意味着,在全球主流发达市场,小米高端产品开始立足,并获得深度认同。它传递的不仅产品力,更有品牌、软文化在内的综合竞争力。若北美再获突破,一旦稳定下来,苹果想重新反超小米,难以想象。

当然也不忽视本地。中国才是全球手机业最复杂、最激烈的主战场。小米目前并非第一。若不能吃下相当比例,就算全球站稳第二甚至拿下第一,也会尴尬。这里可是母国、血脉之地、最深的土壤。当雷军喊出“三年成为全球第一”时,可以断言,小米必会加速渗透本地。信号已很多了。比如你可以琢磨一下卢伟冰持续渲染的小米之家落地进程。

我们并不担心小米持续PK苹果的结局。

超越三星,才是一个非常复杂工程。

6月单月胜出,有偶然因素。除了三星主力产品表现欠佳,主要在于,疫期关键部件缺货,导致三星越南等地生产供应体系不稳甚至延宕。即便如此,巨头仍稳住了Q2全球“一哥”地位。

跟三星竞争,考验的远不止技术,产品等单一要素,更是涉及供应链、精细化运营、商业模式、组织力比拼。同时,你还要做好迎接非市场因素的战斗准备。

因为,巨头不是单纯的终端企业,而是一个拥有高度垂直一体化能力(IC+面板+生产+多元终端)、强大的渠道与品牌影响力的IDM巨头。而且,它满身国家财阀特质,情报体系、寻租、市场与品牌渗透非常凶悍。

过去多年,借助垂直一体与供应链体系,巨头不仅能平衡上游核心零部件与终端业务荣衰周期,反复呈现“东方不亮西方亮”,还能通过垄断机制左右产业链利润分布。

三星看似很大,借助上述链条,在微观面形成了一种经典的“价格+体验+效率+稳定交付/供应链”的模型。

多年来,虽然一些公司个别环节不逊巨头,甚至击败过它,却始终没能突破整体模型。

三年,小米能战胜三星么?

我们抱以乐观。并且相信,小米已做好准备。除了自身竞争力提升,一定也有行业大势、格局消长的判断。

相比三星,小米缺乏独立的上游零部件体系、规模更大、分布更广的生产体系。于手机而言,CP、基带等要素有不及,面向全球的供应链、渠道、品牌运作亦亟待加强等。

但小米同样有胜过三星的要素。比如:终端体验更出色;消费物联网发达,且与手机多端协同;性价比与更广人群覆盖;开放的供应链合作;新零售体验与效率;软件与服务业务已成气候等。

而它也在补足其他差距。比如,开始强化芯片布局、投资;同时小米智慧制造体系,过去一年可谓非同寻常,为前沿研发、技术沉淀、品质交付、爬坡量产,为高端产品、品牌战略奠定了基础。欧洲获得第一,有它功劳。未来几年,有望成为小米全球跃迁的核心。

不过,另外两个层面,我们认为更为关键:

一、突破巨头模型:小米商业模式、业务模型以及未来10年战略构成的竞争力结构.

二、与之匹配的小米创新机制、组织力及领导力。

第一个层面,突破三星模型。

小米基本商业模式的描述是“新铁人三项”,即“硬件、互联网、新零售”。2017前之前则是“软件、硬件、互联网”(铁人三项)。

听来好像只是三种要素的孤立描述。其实,它们是一组飞轮。

雷军创立小米前,一直在寻求提升整个中国商业社会的效率。从MIUI出发切入手机业构建的“铁人三项”,击中了当时中国山寨氛围浓厚的痛点。当年,联发科交钥匙创造了第一波效率。但高度同质,系统体验与品质较差。不过它带动了部分产业链。而小米的诞生,尤其是后来红米的诞生,不仅荡涤了山寨机,推动整个移动互联网快速走向普惠,还直接驱动产业链整体跃迁,走向更具品质化的协同。

小米两名最核心的创始人雷军与林斌,都出自软件业。硬件是躯壳,软件是灵魂,更近用户/客户、生态思维,也是组织与管理思想的凝结。出色的软件业实践,通常意味着工程化能力。小米自MIUI起步,短短几年,便造就一个巨大的生态,引发全球关注,与软件业背后的生态思维、工程化能力深有关联。

当然,我个人觉得,小米的“新铁人三项”已经很难完整容纳截至目前的竞争要素。尤其是小米智能制造、小米金融等更多服务。或者说,已到重新升级描述的时刻。

当初小米只有手机,2013年开始涉入IOT生态,几年后就成就一个全球最大的消费类IOT平台。过往,其他巨头也曾密集尝试,但始终没有突破孤岛效应。截至目前,许多也没有真正成就规模。小米的生态链同样是全球移动互联网的重大创新,里面不仅涉及标准、开放路径,更是倒逼制造业与服务业创新。

2019年年初,小米战略升级,“手机+AIOT”成为双驱动战略,并立前行,有IPO后平衡手机业务不利的被动面;2020年,小米进一步升级为“手机X AIOT”,不仅确立了手机核心主业地位,更是建立了多端协同机制,背后有复杂多样的场景,从而为网络效应下的新增长奠定了基础。

两大方面与小米新10年战略结合,更有新的飞轮效应。“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将小米“新铁人三项”与“手机x AIoT”完整地统筹起来。

你不觉得,截至目前,小米的运营模式比三星更具想象空间么?

1、丰富多样的小前台

也是横向要素,前端不仅终端多样,且“手机xAIoT”蕴含着丰富的场景,更有金融等服务体系。

2、一体化开放、一站式服务

小米除了没独立涉入零部件,形式上已自成一体,成就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一站式”服务。加上,线上线下一体运营,这一层面,远胜三星。

3、隐蔽的中台

隐藏在前端与纵向能力背后的,是小米尚未刻意渲染的中台能力,但每年物联网峰会仍能捕捉到它的体系。同时我们注意到,雷军同时担任金山董事长,金山三大体系其实更近云服务,结构就像“小微软”。小米未来基础设施部分如何进一步生成,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小米的互联网、物联网、软件与服务的属性远高于三星。本质上,三星仍是IT时代的企业象征。它的整个运作模式,虽然垂直一体,但缺乏雷军创立小米之初时就强调的“循环”。

所以,我们看到,最近两年,随着大国博弈加深,加上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出现震荡,素以供应链优势闻名的三星,在自己最擅长的环节,突然出现种种不适。表面看,似是“创新者的窘境”,好像局部问题,其实是数字化时代,三星电子整个商业模式的紊乱。

如果不是每个环节都有庞大的规模,且有过往技术、资本力形成的门槛,2021年的三星恐怕震动更大。

所以,若进一步归约,我们认为,在全球手机业,小米是截至目前最有希望彻底打破三星“价格+体验+效率+稳定交付/供应链”微观模型的平台。

当然,超越三星,还有外部因素。短期有疫情,长期则有三星手机供应链环节持续遭受的挑战。后者并非来自小米,而是台积电、英特尔、中国面板双雄等。巨头过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模式面临瓦解。而国家财阀的特质,同样持续面临韩国政府、中小企业、普通大众的拷问,影响它的本地与全球化布局。

当然,这只是非常粗放的小米竞争力结构分析。

它的落地与实际运行,不可能是纯要素的协同,一定涉及复杂的组织力与领导力。

因为,小米上述多重竞争力,决定了它必是数字化时代一个富足的组织与管理实践的高地。组织力与领导力创新,决定着小米模式、未来10年战略的成效。

小米官方很少谈及组织管理。雷军本人此前公开场合也更多讲述产品与业务,甚至留下一个段子,说他不管讲什么,3分钟之后必会说小米手机就是好。

当然夸张,但至少说明,雷军长期以来对外的形象,更像是一个注重细节的管理者、企业家。与同时代甚至晚于他崛起的企业家相比,看上去务实更重,务虚不够。

但这是表象。他只是对外讲述较少而已。

小米传记《一往无前》里,有着大量小米组织力与领导力的创新案例。雷军在其中的形象,不止是成功的连续创业家、出色的投资人、务实的管理者、企业家,更是一名经验与履历完整、多元的领导者与商业领袖。

当然,最近几年,他显然也在有意识地公开讲述小米组织力,只是有些零星。

比如2017年,小米之家深圳旗舰店揭幕,他罕见地讲述了2016-2017年内部一段波动,尤其强调了此前小米缺乏精细化管理、带有激情创业的特征。《一往无前》里,关于这一段,雷军更多讲了手机供应链部分,当他回到前台亲自接手时,对于内部组织管理的混乱表示了震惊。

更多的组织创新,则出现在小米IPO前后。几乎每半年都会有一两轮结构升级。尤其是IPO后第一场,侧重新人发掘的扁平化机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其实暗示了去年10周年宣布的内部创新创业计划以及今年5月的激励计划。

因为多次写过,这里不再重新梳理。但我想说,创新机制与组织力挖掘,已经成为小米集团这个周期最富分析价值的视角。它也是小米公司核心价值与核心竞争力之一,标志着一个公司进一步走向成熟。

当然,于雷军本人而言,更多是领导力的升级。

过去,雷军务实大于务虚,外界认为更多与雷军的能力、性格有关。雷军角色与面孔实在太多样了:从早期的学生老板、码农到后来职业化的产品经理、职业经理、连续创业者,再到投资人、从0到1的企业家,他几乎转战过所有IT、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的核心岗位。

老实说,90年代初成名、崛起的企业家群体里,截至目前仍活跃在产业前沿、富有创新活力与感召力的,可能就只有雷军一个了。

除了职业化的投资人经历,雷军一直战斗在一线。他的所谓务实、劳模,正与这种长达30年的角色转换深有关联。

但这也无形中掩盖了他的另一面。那就是从一个管理者、企业家到领导者、商业领袖的转变,导致他的形象有些窄。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的领导力和组织变革教授Michael D. Watkins,归纳了企业管理者、转变为领导者的7个阶段。即:

1、专才到通才;

2、分包到集成;

3、“砌砖工”到“建筑师”;

4、战术家到战略家;

5、问题解决者到议程设定者;

6、“战士”到“外交官”。

7、配角到主角。

这与《一往无前》(小米传)、《生生不息》(金山传)两本披露的雷军领导力养成几乎完全匹配。

尤其是4、5、6三个阶段,在雷军身上体现太鲜明了。

比如4,90年代指挥金山与微软作战、最后落败,从战术看,雷军没问题,但大势之下的战略,非他所能完全决定。战略、系统性思考,正是雷军于金山一战后深度反思的方面。

而小米诞生前整体“铁人三项”的构想,则是更多历练后的系统擘画,也是他前一个阶段多重能力与行业大势的融合。

“铁人三项”今天看很通俗。那个阶段,却属于整个行业关键要素的协同与整合,小米的诞生,是对社会学里经典“结构洞”的填补。可能很多人说,苹果对软件、硬件、互联网整合更早。但考察其“互联网”维度,2011年的苹果实在并不出色。它更多依赖硬件终端与系统体验俘虏世界。小米的“互联网”表面是电商,其实是一种打通制造与服务的概念。

黄峥谈拼多多崛起时说,“站在巨人肩膀上”,包括社交、支付、物流三大维度。他本人的于AI、游戏业、电商业早有储备。雷军则更多元,市面上几乎每个热门概念板块,都有他身影:游戏、安全、电商、浏览器、直播、协同办公、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金融、造车等等。而且,每段变身,他似乎满身都是武器装备与经验能力。

记得小米诞生后,他曾说,这是他最后一个从0开始亲自参与的创业。今天看,他“食言”了。他已涉入智能电动汽车。但我们想说的是,从0开始,不是什么都不具备,而是想奠定一种行业的标准。这一点,曾让当初人还在高通的王翔大为震惊。

你不觉得,小米就是手机业的一种标准么?此前,我曾用“移动时代的商业操作系统”形容它。

这就是雷军的议题、议程设置能力。手机是雷军多年能力的集大成,借助这一产业,他从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者转变一个庞大产业到议题设定者、标准奠定者、价值链重塑者。

而“战士到外交官”的转变,正是这一刻。你能看到,最近两年,雷军的对话者,角色开始日益多元。几乎成了小米面向社会的统一的OneAPI。

早期雷军与刘德华的对话,小米营销味道很浓。后来与UP主、后浪的对话,则从文化层面开始召唤新一代群体。而与许知远、孟京辉的对话,则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力。

轻松“出圈”。实际上是领导力转变:身处前线30年的“战士”雷军,正变身“外交官”。他的影响力、小米品牌辐射力,正从IT、移动互联网、数字经济维度转向更为辽阔的大众社会。

别觉得这是偶然。事实上,这种领导力转变与小米未来愿景正融为一体。

请注意雷军去年在小米10周年上谈及的“退休条件”:小米品牌与xiaomi为全球轻松识别;不再是劳模;更多创业公司因小米而生。

第三条,更多创业公司因小米而生,这一目标完全超越小米领域。它传递的是小米创新的文化、创新范式,当然也是雷军30年创业创新经验、领导力的输出。

写到这里,似乎与刚结束的雷军第二次年度演讲、小米新品发布会没有关联。

但是,你不觉得,雷军演讲中强调的所谓“艰难选择”,都不过是小米战略、组织力以及雷军领导力的升级节点么?

若不出意外,“雷军年度演讲”将会成为雷军个人与小米集团的一个出色的传播舞台与品牌。它的成效,应该会像巴菲特、贝索斯年度之股东信。此前,黄峥未退休时,曾表示,他每年都会给股东写信。最近几年,企业家的公开信、演讲、对话,确实日益流行。最初我的感受是,中国企业家们越来越会表达了,此刻想说,雷军们正在面向全球发出独立的声音。

当然,所有组织力与领导力,还是要回到切实的商业成效来。

重新将视角转向演讲与产品发布会,我倒是可以聚焦补充一些。先提醒一下几个视角:

1、小米即将发布2021Q2财报;

2、2021年以来,截至最新交易日,小米市值缩水23.34%。

3、全财年旺季来临;

这是一个微妙的时刻:入《财富》世界500强,今年名列338位,上升84位;新10年战略开启元年,8月16日,11周年日/促销日;小米Q2超越苹果……

这说明什么呢?

雷军演讲与小米新品发布一定隐含着市值管理、增长用意。此刻是一个最好的时机,种种美好向小米涌来,任何积极修辞都不会显得突兀。

而小米的产品储备,确实也足够丰富:CUP全面屏的MIX4手机、小米平板5、MIUI 12.5增强版、小米电视大师77 OLED/6 OLED、Xiaomi Sound智能音箱、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工程探索版。覆盖了核心主业手机、电视、物联网以及下一个版图AI化终端,后者未来一定还会关联着智能电动车。这是小米集团完整的终端产品。

雷军的演讲与小米产品发布会,是一种稳定的叙事结构:前者侧重品牌、战略落地、组织力、愿景,后者则侧重直接的增长。

当然,此刻的修辞,未必真正刺激小米股价。我们看到,演讲与发布会当天,小米一度快速拉升。但随后两个交易,均以下跌收场。有大盘因素,不过也可能意味着,接下来的财报里,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压力指标。

但这并不会妨碍小米的长期目标。过去半年,小米股价承受了压力,但它的综合表现已算相当稳定了。一位媒体朋友对比它与中概的走势说,“中概暴跌它没跌,中概暴涨它没涨”。这调侃里,有小米的被动,更有它的稳定性。

回到开头“三年全球第一”的目标,于此刻的小米而言,更像是新10年战略的壮行仪式了。外界可能关注结果更多,我们亦对小米3年后报以乐观。但相比雷军展示的领导力与小米组织力,它也不过是一个既定的节点而已。

0 阅读:36
评论列表
  • 2021-08-15 13:09

    雷总得厚德。[点赞][点赞][点赞]

夸克点评

简介:TMT、财经精锐评论、上市公司内幕、各种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