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一直是中国文化之一,我们不仅吃,还要用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前有南北朝时期虞宗的《食珍录》、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现在有《舌尖》系列等。
民以食为天
先秦时期,限于条件,饮食与现在差距较大,到了汉朝时期,饮食经过了一个大的发展,许多饮食与现在都一样。
先说主食。
稻麦一直是中国人的主食,相对来说,稻米的吃法简单些,无非就是米饭、米粥、粽子以及糕点,但面食就比较丰富了。
甗——古人做米饭的工具
面食统称为饼。比如和面以后,揪成拇指大小,放到锅里煮熟,这就是煮饼,也叫汤饼,后来演变成面条。这种面食至今还有,皖北称之为面鱼,面疙瘩,冬天吃很暖和。
东汉时期,发酵技术成熟了,还出现了蒸饼,也就是今天的发面饼。由于它柔软、蓬松,口感好,所以很受贵族人的喜欢,一般老百姓也吃不到。武大郎卖的炊饼其实就是蒸饼。
武大郎卖炊饼
与今天烧饼类似的叫胡饼,做法也和烧饼一样,有胡桃仁做馅儿,据说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技术。
除了稻麦,主食还有菽(豆子)、粟、黍、稷等。
再说副食。
与五谷对应的是六畜,即马、牛、羊、猪、狗、鸡。先秦时期就流行吃狗肉,比如战国时期著名刺客聂政,他在刺杀韩傀前,就以屠狗为业。汉初的樊哙,《史记》也说他“以屠狗为事”。
樊哙卖狗肉
至于牛,因为是耕田的主力,所以通常不能吃。老百姓吃不起,上层人常吃,甚至天子祭祀时,也会用到牛,牛羊猪称为太牢,而诸侯只能用猪羊,称为少牢。
除了这些,汉代鱼的种类也很多。
再说蔬果。
中国本土有“梅、桃、李、杏、枣”五果,蔬菜包括藿(嫩豆叶)、葵(冬苋菜)菘(白菜,和现在白菜不一样)、薤(大头菜)等。张骞出使西域后,又从西域带回了葡萄、核桃、黄瓜、豌豆、大蒜等。
《张骞出使西域图》摹本
据说,汉武帝为避暑,盖了一座扶荔宫,还收集天下的奇珍异草放在园中,供自己欣赏,其中就有香蕉,当时称之为“甘蕉”。
最后说烧烤、火锅。
据推测,原始时期,人们在吃肉的时候,就会把肉穿到树枝上,放到火上燎烤了吃。先秦时期对肉类的处理多是煮、烤、蒸,(最迟)到汉朝时,人们已经会烧烤了。
汉代壁画中的烧烤
山东诸城凉台汉墓出土“庖厨”画像:烧烤的人在扇着扇子,烧烤炉上放满肉串,旁边还有两个人在穿肉。
可以看出,当时人的烧烤与现在几乎毫无二致。
火锅也一直为人们所爱。
汉代分格鼎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陶制的“火锅”;商代青铜温鼎,有内外底,两底间形成夹层,相当于炉灶。夹层里放上炭火,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
西汉海昏侯墓中曾出土青铜火锅,江苏盱眙县西汉墓中考古出土的分格鼎,更是可以看做鸳鸯火锅的雏形,不同格子放不同的食物和调料,一次就可以吃好几种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