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常见的推理谬误,你的人生事半功倍(下)

昆仑云曦 2024-08-16 10:56:43

推理谬误,是一个人为了说服别人接受一个结论,有意或无意使用的一种推理“骗术”。

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常见的一共有17种,现在分别介绍如下,今天再介绍6种。

1、转移话题谬误

转移话题谬误,是用一个不相干的话题插进当前的论点,导致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

这个例子中的谬误顺序如下:①甲主题正被讨论;②乙主题被介绍进来,好像和甲主题有关,实际上并不相干;③甲主题被置之不理,开始讨论乙主题;③丙主题又被介绍进来,好像和甲、乙主题有关,实际上仍然不相干;……最终,甲主题没有取得任何思维和沟通的结果。

我们看看下面这个经常发生在家庭里面的场景。

父亲:你的职业规划只是当作家?我看你上小学,最发愁作文啊!

女儿:你总是老眼光看人。

父亲:从过去就可以判断现在,我一直这样看人看事情,还能有错?

女儿:怪不得你和妈妈经常吵架!

父亲提出论题:女儿是否适合以作家为职业,并提出论据:女儿小学最发愁作文。

女儿本意是反驳父亲的论点,但没有针对父亲的论据反驳,而是插进去一个新的论题:父亲分析人的方法不恰当——总是用老眼光看人。这是女儿第一次转移话题。

接着,父亲维护自己的论点——我就是这么看人看事的,此时,女儿第二次又转移论题,提出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关系问题——父亲和母亲经常吵架。

至此,双方早已经偏离了当初的初始论题——职业规划,而演变成父母关系以及父亲思维方式的论题。

女儿就出现转移话题谬误。

两人对话除了这个思维谬误,还有一个思维谬误,就是父亲出现了诉诸历史谬误,用过去的事情来论证当前的事情,而且他提供的论据,还仅仅是个人经验,未必是普适的方法,可信度有待论证。

经常分析情感类影视剧经典对白,尤其是夫妻矛盾,多说是这种思维谬误在起作用,结果是剪不断,理还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观众也被剧情带进去。如果看不透其中的思维谬误,自己的思维会被这种暗含的思维谬误越带越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追剧的原因之一。

可以首先学习一下理性思维的知识,结合例子分析,再看明白剧中的沟通谬误,就会嫣然一笑,不容易出现追剧一族的“为伊欢笑,为伊忧愁,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状态。

职场上,有的人,不断跳槽,从活力四射青年一直到眼角鱼尾纹悄悄出现的中年,始终找不到职业定位,就是总在转移话题——始终没有围绕做过的每一份工作深度思考,理性分析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哪样的生活,糊里糊涂上班,糊里糊涂辞职,看似理由很多,但往往别人的、流行的,却从来不是属于适合自己潜能爆发式的。

如果首先识破自己的思维谬误,从做过的工作中,全面细致地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反思自己,认清自己,会少走很多弯路。即使外因我们难以把控,但至少明白了,就可以自己去选择契合自己的外因、逐步有目标地创造更好的外因。

2、基因谬误

这种思维谬误,是通过一个事物的出身来判断它的好坏。俗话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其实就是基因谬误。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丈夫:“真想不到,公司最近提拔小李当了副总经理。他可是中专毕业啊。我们公司大部分是985或211毕业的高材生呢。”

妻子:“你小时候还不是说话木讷,害羞得像小女孩,现在经过自身努力,也成了你公司金牌培训师了。不能以出身把人看扁了。”

丈夫,这里就出现了基因谬误。

人的成就,基于本因、内因,还有外因三方面原因,三者共同齐心合力,在时间、空间的变化中,事情是发展变化的。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把握当下,反思过去,规划未来,去创造适合自己的最优条件,做事才容易成功。

我们不能仅仅一句事物的出身而僵化地认定没有发展,死板地认为以后也就这样了。持有这种僵化思维看别人,反映的是内心深处也在自卑和压抑地看待自己,往往会活得压抑,沉闷,潜能和才华也随着岁月的侵蚀而消磨殆尽了。

职场上,我的一位同事小马就是这样,30岁的人,活得颓废,美其名曰“佛系”,小马认为自己第一学历很低,从小不善交际,小时候不会读书,长相也一般,在单位就这样了,每天下班就是追剧,游戏升级,困了就一觉睡到到上班,饿了,就一碗泡面管饱。

小马目前的思维深处,就是深陷基因谬误,自己难以觉察。

最明显的例子是,有的人小时候由于原生家庭比较压抑,父母经常打压孩子的优点,无论孩子有什么优秀,父母总能挑出不满意的地方,孩子也比较敏感,多疑,这样生长的孩子,在懵懵懂懂孩提时代,受父母影响较大,形成的性格要么极度自卑,容易在学业、职场上缺乏自信;要么极度自傲,在学业上自傲,在职场上高度敏感,一言不合就辞职,美其名曰“有个性”。

虽然成人后,看了很多书,参加了很多提升课程,但总觉得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思想深处潜意识里面有基因谬误在作祟,而自己还不自知。

也就是说,内心总是有意无意埋怨原生家庭,埋怨父母,没有理性认识父母那个时代的局限,总觉得家庭如此,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所以不断抱怨、愤怒,与父母关系比较紧张。这种人在职场上也是,生家庭的怨气迁移到职场的同事、工作上,搞得关系紧张,同事紧张,自己也心烦意乱。

建议读一些心理学书籍,了解同理心、还有管理学书籍,从发展角度看问题。比如们可以这样想:过去的已成事实,当下,能够抓住和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习惯、读书能力,比如,可以试着以老师的身份,首先教育自己,在用经典的理论知识去慢慢教育父母,自己担当起关爱教育父母的责任,在新型关系模式下,与过去的不愉快和解,这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职场上,如果是自己的能力远远超越周围,那么就去引领带动同事,即使确实大家跟不上,再辞职,对自己而言,也至少锻炼了管理能力。如果确实自身专业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不足,那就虚心抓紧时间学习,老子说过:“江海所以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浴王。”学习周围所有人、事、物的优点。在此过程中,基因谬误自然烟消云散了。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所以,找工作,看中的公司有无朝气蓬勃的学习发展氛围,而高明的招聘者,也会及其看中应聘者的学习提升素养。

3、以偏概全谬误

试图用个人经验或者单独事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

例子:小红爷爷是位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了,身体还很健康,小红依此得出:吸烟对身体无害。小红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

4、光环效应谬误

光环效应谬误,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仔细思考原因和事实。

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的。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如果光环效应造成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损失或损害,那就是光环效应谬误。

男女朋友之间也经常会出现光环效应。两个恩爱的人在一起,便会觉得双方身上都是优点,没有一点点缺点。这就是在刚开始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只是喜欢上了对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优点,然后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才使自己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即使对方身上有缺点,也自我安慰,认为瑕不掩瑜。

或者认为自己可以改变对方。直到随着交往深入,自己发现越来越多对方的缺点,自己无法忍受,更无法改变。所以,一开始就具有理性客观的思维,对人性的了解,是每个人心智成熟的第一个标志。其次,才是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提升。

当我们看到某个名人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其在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光环",真实的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有时候光环效应会对我们人际交往产生积极效应,比如我们出入职场,能力有待提高,但是对人诚恳,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趁着这个良好的氛围,我们可以抓紧时间提升职场能力。以便形成名副其实的个人价值和大家的评价。

还有一种自己对自己的光环效应谬误,有的人对自己过度苛责,有一个缺点,就放大成为对自己的全盘否定,这样的心态,在职业规划上极度否定自己的优势,往往因为一个小小的缺点而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难以从事某个行业。

这也是缺乏发展变化的思维造成的。

职场上,有的人频繁跳槽,每一项工作都浅尝辄止,稍微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美其名曰“有个性”,实际上是对自己不自信,选择工作之初就草率而定,遇到困难就自我暗示,心里面放大了困难,失去了真实判断和思考。

光环效应,本质上是我们对自己或别人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和印象,还需要结合具体案例、科学数据、证人证言、亲身经历等等数据支持我们的判断,还要看对方具体的行为事实,依据行为事实进行分析判断。才能避免形成光环效应谬误。

5、选择性谬误

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

例子:某个慈善机构为了证明自己尽到了职责,到处宣传自己拨出了多大数额的善款,救助了多少人,却只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费的奢侈无度。这家慈善机构就是犯了选择性谬误。

6、中间立场谬误

中间立场谬误,当面对两个极端观点时,进行妥协,认为只要是中间立场,肯定就是正确的选择。

职场上有的人对自己的要求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没有对自己制定提升计划,每天只是重复前一天的工作。

而一旦感到职业压力,需要努力时,这种人就拿公司里绩效最差的人比较,自我安慰觉得自己还可以,于是心安理得地继续得过且过。这其实是一种中间立场谬误。

人们习惯于接收新知,而实际上,阻碍我们提升的往往是这些隐藏的思维谬误,识破以上思维谬误,就更容易帮我们甩掉包袱,大踏步前行,实现自己的理性目标。

0 阅读:2

昆仑云曦

简介:研究老子德道经|研读黄帝内经|研学道医学|研悟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