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状元郎幼年时所对两副妙联,的确创意超群

此生读写伴 2023-11-15 00:40:26

文\常清君

“魅力汉语”系列之对联

常清君导读:汉语,以其独特的象形方块结构,独特的多重声调语音,独特的语法意义体系,独特的丰富体裁文例等而充满魅力。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平仄相对。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有关对联的故事、典故,即“联话”。

常清君这次讲述的是明代状元顾鼎臣的联话故事。

01

顾鼎臣,(1473年—1540年),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人,明代文学家、散曲家、医学家。

顾鼎臣于明代弘治(明孝宗朱佑樘的年号)十八年(1505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翰林院侍讲、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经筵官、翰林院学士、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十七年(1538年),他以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嘉靖十八年(1539年)加封为少保、太子太傅,改任武英殿大学士,后担任内阁首辅。

顾鼎臣著有《未斋集》、《文康公集》等文集,另有散曲作品收录于《南北宫词记》。非常难得的是顾鼎臣亦对医学颇有研究,尤擅长眼科,还著有《医眼方论》、《经验方》等医学著作。

02

顾鼎臣幼时聪慧机敏,常有妙语。

有一天,私塾老师打算现场考一考小鼎臣的学问,便对他说:“为师出一上联,你即兴来对下联,如何?”

“好呀!有请先生先说上联吧!”小鼎臣满口答应。

于是,私塾先生往四周看了看,当时正直春夏之交,一片鸟语花香的美景,便以此为题材,说出了上联:

花坞春晴,鸟韵奏成无孔笛;

常清君在此解读一下,上联中所提及的“花坞”,一般是指古代一种四周高起,中间凹下,种植花草树木的地方,“笛子”,则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的吹奏乐器,因为一般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上面有专门的音孔,而这位私塾老师把鸟儿悠扬的鸣叫声比喻为无孔之笛,的确很有创意。

小小鼎臣听了之后,也仔细观看了一下四周景色,并稍微思忖了一会儿,就对出了下联来:

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

常清君也在此解读一下。下联用“树”对“花”,是表植物类的名词相对,用“庭”对“坞”,则是表地理类的名词相对,用“日暮”对“春晴”,则是天气类词语相对,还颇有意境。“琴”是中国古代一种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十分常见普及的拨弦乐器,一般都是有琴弦的。而在这里小鼎臣将蝉的鸣叫声,比喻为没有琴弦的琴声,不仅同样有创意,还和上联中的没有音孔的笛子,形成了异曲同工之妙。

上下联共同组成了一幅春夏之交的水墨风景画。

私塾老师听了小小鼎臣对出的下联后,也禁不住点头认可称赞。

03

还有一次,父亲顾恂带着小鼎臣去郊游,父子俩坐在柳树底下歇息。顾恂抬起头看见几只黄莺正在柳条中间穿来跳去,不停地欢叫着,便笑着对儿子说:“鼎儿,我就以这柳树、黄莺为题,作一上联。你来对下联,好吗?”小鼎臣调皮的说:“好哇,请父亲大人快出上联吧!”父亲当即说出了上联: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锦;

在常清君读来,这副上联出得也颇有创意和诗意,将柳树的柳条比喻为丝线,将黄莺的鸣叫声比喻为织布机的梭子,共同编织出一幅江南三月春光之下的美景

小鼎臣想了一想,便很快对出了下联:

云笺雁字,传来塞外九秋书。

“云笺”是指古代一种上面印有云朵状花纹的信纸;因雁群飞行时,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形,故称“雁字”,相传雁能传书。

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其《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就写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词句

从以上这两句顾鼎臣在年幼之时对出的下联来看,的确有过人之才,这些为他成人之后最终考上状元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常清君云:即兴对妙联,自小儿郎多奇才。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分享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