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题材的影视剧,都少不了当时几位著名风云人物的出场。很多观众对斯大林、丘吉尔、希特勒、麦克阿瑟等人的形象记忆,更多都来自屏幕。
国外许多艺术家,曾因成功扮演这些历史名人而扬名于世。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外国演员的名字不太容易记住,但对他们出演的影视剧名字还是可以记清楚的。
请看对这些屏幕形象的盘点:
斯大林苏联老电影《列宁在十月》,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外国影片。观众在这部电影里,不仅看到了列宁,也看到了斯大林的银幕形象。
查看史料记载,影片中的斯大林是由演员高里德施塔布扮演的。
实际上,苏联时代扮演斯大林的演员,最为出名的是盖洛瓦尼。
(盖洛瓦尼饰演的斯大林)
盖洛瓦尼曾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他1913年开始表演生涯,1921年登上银幕。曾经在中国观众熟知的《列宁在一九一八》、《难忘的一九一九》中出演斯大林。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在银幕上扮演斯大林的演员,但后来居上,独领风骚,他担纲演出斯大林之后,一度没有谁敢与他竞争。
盖洛瓦尼把斯大林塑造得最为美轮美奂的神作,是影片《攻克柏林》。
在片中,斯大林威风凛凛,惊天动地。盖洛瓦尼演出了斯大林雄浑的气魄、泰然姿态,令人耳目一新。
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是编导炮制了一段不存在的史实:影片结尾,让斯大林乘飞机来到了苏军一举攻克的德国柏林,以胜利者的姿态漫步在机场,完成了真正的斯大林想去而没有实现的梦想一幕。
据说,斯大林在审查这部影片时,自己也不由感叹:真没想到,我这个人还是这么富有魅力···。
后来,斯大林又直接指示,找一个纯真的俄罗斯人来扮演自己。
于是在影片《第三次打击》、《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俄罗斯籍演员吉基出演了斯大林。
吉基不是格鲁吉亚人,说话口音纯俄罗斯味道。虽然在演技上他远不如盖洛瓦尼惟妙惟肖,但斯大林执意需要他这样一个高于原型的人物形象。
吉基1955年去世,享年66岁。盖洛瓦尼1956年去世,享年63岁。在《列宁在十月》中第一个在银幕上扮演斯大林的高里德施塔布,1971年去世,享年65岁。
业内专业研究者评价,盖洛瓦尼代表了斯大林时代的一种银幕最顶极的审美风格,至少在艺术形象上,符合这个人物在影片中的角色定位。
近年来,在中国的一些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根据剧情陆续出现了斯大林形象。片子里的斯大林,几乎都是风度翩翩的大国领袖范,大致符合人物出现的情境氛围。
但这些扮演者的表演戏份不多,多是出场、接见、作指示等,以形似和神似来烘托剧情。
如在2000年中国拍摄的影片《北纬三十八度》和电视剧《抗美援朝》中,72岁的格·马·萨格扬出演了斯大林。
此前,在中国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1997年导演的影片《旭日惊雷》电影中,中德混血演员肖立昂饰演了斯大林。
有人评价,肖立昂饰演的斯大林过于苍老,显得松垮肥胖,精神头和气派都不如真人。
(古尊·伊戈尔饰演的斯大林)
在电视剧《东方》、《外交风云》、《毛岸英》、东方战场》、《跨越鸭绿江》中,也都出现了斯大林形象。其中在《跨过鸭绿江》饰演斯大林的演员古尊·伊戈尔,也参演了2019年新中国建国70周年献礼电视剧《外交风云》拍摄,他的扮相与真实人物相比几乎难以分辨。
丘吉尔英国人视丘吉尔为二战中的民族英雄,他也因此常被搬上银幕。
最早是1943年,在迈克尔·柯蒂斯执导的影片《莫斯科使命》中,丘吉尔由美国律师和政治家达德利·菲尔德·马龙扮演,他被认为形象与时任首相丘吉尔非常相似。
最新的电影《至暗时刻》,又让世界各地观众看到了丘吉尔的生动形象。由加里·奥德曼奉献的演出,被许多人赞为“影史最佳丘吉尔”。
(影片《至暗时刻》中丘吉尔形象,右为丘吉尔本人)
2017年11月30日,是英国最富传奇色彩的“战时首相”丘吉尔143岁诞辰。12月1日,一部关于他的传记电影《至暗时刻》面世。
这部电影截取了丘吉尔 1940 年 5 月上任后的 28 个日夜里,如何带领英国度过的最黑暗的时刻:在纳粹军队的强势围剿下,同盟国家相继战败,丘吉尔一面要顶住欧洲节节溃败的压力,一面要处理与对立党派的政治交锋,还要面对国王乔治六世的不断质疑。
尽管早在二战前夕绥靖主义盛行年代,丘吉尔就是呼吁警惕希特勒、反对裁军的预言家,但在日不落国“船快沉了”才当上首相时,他依然是个孤独的领袖。
影片中的丘吉尔,凭借“决不投降”的精神,把语言变为武器,最终带领英国军民取得敦刻尔克战役的胜利。
在历史记载中,丘吉尔1940年5月10日正式接任英国首相,5月26日即发起敦刻尔克大撤退。所谓“至暗时刻”,实际是二战时英国面临的极度危机。
是继续战斗还是要与纳粹谈判示好?丘吉尔选择了战斗。
他以强大领导力和超级演说力稳住了局面,成功促成30万名士兵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有人说,《至暗时刻》算是《敦刻尔克》的前传,它为观众精心再现了二战这段不平凡历史。
丘吉尔坚定地相信战争终会胜利。他从报纸上学会了象征着胜利的“V”手势,无论是面对媒体的闪光灯,还是面对下议院的议员,他反复使用这个手势,提醒大家黑暗之后终将迎来光明。
这个代表了胜利的“V”手势,也因丘吉尔而广为人知。
二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关于丘吉尔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开始上演,一度成为滚滚潮流。
近年还有以1941年5月在D-日之前为背景的影片《丘吉尔》,以及以1940年5月在法国沦陷之前为背景的影片《最黑暗的时刻》,还有非常成功的影视剧《敦刻尔克》。
在1945年以后各国的战争电影中,丘吉尔有时会短暂露面。而在战后十五年左右,出现了高潮。
1960年和1961年上映的二十七集的电视剧《勇敢的年代》,根据丘吉尔的著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拍摄。这是在美国电视台播出的第一批重要的二战纪录片之一。
在丘吉尔去世前一年的1964年,由奥森·威尔斯作为叙述人的纪录片《最美好的时光》发行,丘吉尔自然是片中主角。八年后第一部传记片《年轻的温斯顿》上映,片中的一个小角色哈罗的校长,由罗伯特·哈代扮演。
哈代曾两次接触丘吉尔,在他的童年,被他家的一个朋友威廉·坦普尔博士介绍给丘吉尔; 然后是在1953年,他在老维克出演《哈姆雷特》。演出结束后,丘吉尔走到后台,进入更衣室,手拿一张牌牌,上面幽默地写着“我的哈姆莱特爵士,我可以使用你的设施吗?”
哈代从1981年开始出演八集文献电视片《温斯顿·丘吉尔:荒野岁月》,赢得了一次英国奥斯卡英国电影学院奖。
他为丘吉尔定下了一个比生命活力更大的斗牛犬的口吻,那就是,当他清醒的时候,丘吉尔的声音也会随之变成醉汉。而那愁容阴沉的脸和不停摆动的下巴,帽子和雪茄,还有那些矫揉造作的动作和口齿不清的倾诉,都成了其特有的符号。
在1994年上映的影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当咆哮狮子时》中,演员鲍勃·霍斯金斯成功饰演了一个反类型化的丘吉尔。这部电影以1943年德黑兰会议为背景,片中还同时出现了斯大林,罗斯福等二战巨头。
希特勒有史料记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希特勒就登上了银幕。他先后主演了影片《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彩色第三帝国》,自己出演自己。
1940年喜剧演员卓别林在《大独裁者》中的那段“地球舞”,是银幕上最早的演员饰演希特勒的电影形象,
二战开始不久到结束后,电影中对希特勒形象的塑造,大多以丑化为主。有人统计,从1940年到2000年,出现过希特勒形象的影片有百部之多,与希特勒相关的题材,甚至成为好莱坞各种类型片的经典题材之一。
二战结束后,欧美各国一直在以电影艺术参与反思讨伐第三帝国的兴衰和罪行。
许多电影艺术家都热衷在屏幕上再现希特勒本人,尤其是再现其死亡的前后真相。但直到2004年德国影片《帝国末日》问世,才算在某种意义上真正客观地在银幕上再现了这个历史罪人。
2004年,由德国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的电影《帝国的毁灭》,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
片中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甘茨。
在这部德国影片中,以往只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当了主角。影片对于柏林战役的最后十二天,进行了尊重史实的刻画。从高官到将领,从士兵到平民,塑造了一幕幕群像。
对希特勒等纳粹战犯,影片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描述,既无美化亦无丑化,而是进行了深刻反思。
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头子希特勒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战争狂人。然而,这部影片却打破了德国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禁忌。
片中的希特勒不再是那个咆哮的煽动者,而被塑造成了轻声细语的“做梦人”。
一些观众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有些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可也有电影专家对这部电影赞誉有加,认为其冷静客观、展示了人文主义表现手法。
据说,演员甘茨为了演好希特勒,特地与精神病人和帕金森病人相处生活,从中体验角色特征。有观众评价认为,甘茨塑造的希特勒,体现出了表演艺术家的的张力与才华,应该是电影史上饰演最成功的。
在此之前,鲜有德语国家演员出演希特勒,而表现希特勒最后时刻的影片更是罕见。
2010年,第23届欧洲电影奖将终身成就奖授予了布鲁诺·甘茨。遗憾的是,这位电影艺术家于2019年2月病逝,享年77岁。
在前苏联有关二战的电影里,希特勒的出镜比较多见,但扮演者塑造的希特勒形象,大都带有丑化性质。
人们看到的希特勒形象,大都带着歇斯底里的小丑表情,在镜头面前,他大发神经与疯狂的咆哮。这也几乎成了苏联电影里这个角色的固定模式。
就是在德国前期拍摄的一些电影里,希特勒的角色形象,也同与苏联电影里设计差不多,带有一些不可理喻的疯狂底色。
(影片《莫斯科保卫战》中阿希姆·佩特里扮演的希特勒))
《莫斯科保卫战》中的希特勒形象,应该是苏联电影中看起来还算舒服的一个希特勒。电影基本没有给予希特勒以什么挤眉弄眼的丑化呈现,而是还原了一个能够指挥着强大军事集团的统帅形象,用以来撑起影片里的敌人力量。
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1944年被授予陆军五星上将军衔。1945年9月2日,他以盟军最高统帅的身份主持了对日本的受降仪式并代表同盟国签字。1950年又成为美军侵朝战争的主帅。
观众最新看到的中国电影《长津湖》,在里面扮演麦克阿瑟的是美国人詹姆斯·菲尔伯德。他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市,本职工作并不是演员,而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梦想家,且已在中国旅居十几年了。
麦克阿瑟这个人物虽然不是电影《长津湖》的主要角色,但是他却是那段历史中不能不提及的重要人物。
因为詹姆斯·菲尔伯德的长相、气质和麦克阿瑟比较像,所以被影片导演陈凯歌、徐克、林超贤选中饰演麦克阿瑟。
虽然菲尔伯德不是专业演员,但他在影片中饰演的麦克阿瑟还真形神兼备,基本演出了这位傲慢的美军将领的神韵。
在四十多年前的1977年6月,美国著名演员格利高里·派克主演的战争片《麦克阿瑟传》在美国上映,他在片中演绎了麦克阿瑟从获得战争胜利到最后被总统逼退下野的人生历程,并凭借此片获得第35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格利高里·派克在1998年还出演电视电影《白鲸》,该片是他参演的最后一部作品,并凭借此片获得第50届艾美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同年获得第48届德国电影奖终身成就奖。1999年,他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之一。
2016年7月,爱尔兰男演员连姆·尼森与李政宰、李凡秀联袂主演的战争电影《仁川登陆作战》在韩国上映,连姆·尼森在片中饰演麦克阿瑟。
在2000年拍摄完成的中国电视剧《抗美援朝》和电影《北纬三十八度线》中,饰演麦克阿瑟的演员是美国演员乔威尔。
且不论表演水平,至少从外形和气质看,乔威尔的扮相还比较很接近历史真人。
“骄傲突破天际的麦克阿瑟,一接触到英勇的中国志愿军战士,就被吓了一跳。”在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断桥上,面对媒体镜头,乔威尔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拍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的情景。
在接到扮演麦克阿瑟这一重要角色时,乔威尔查阅了大量资料,希望了解麦克阿瑟的人物性格和这一段历史的真相,但结果令他感到吃惊。
乔威尔回忆说:“一方面,麦克阿瑟的确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人,他的骄傲突破天际;但另一方面,他的观点是片面的。”乔威尔认为,正是因为麦克阿瑟无比傲慢的性格特点,让他一接触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被“吓了一跳”。
乔威尔向媒体透露,他的父亲曾参加了朝鲜战争,当时在东京的美军基地服役。他说,当我慢慢发现真实历史与美国政府宣传不同时,作为一个美国人,我感到非常难过···。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