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首次举行授衔仪式,但在随后的几年里,还陆续补充授予了一些军衔。比如,1956年王建安被追加授予上将军衔,1958年李聚奎也同样被补授上将。他们后来获得军衔,背后的情况各有不同。就拿王建安来说,当年高饶事件发生后,他对自己的老领导饶漱石的批评态度不够积极,显得很勉强。上级觉得他有点"功劳大就摆架子"的意思,所以一开始没给他授衔。不过看在他资历深、贡献大的份上,最后还是补了个上将的头衔给他。
李聚奎之所以一开始没被授予军衔,是因为那时候他不在部队工作,被调去石油部担任部长了。直到1958年他重返军队,在总后勤部当政委,这才给他补上了上将军衔。就在这两年,又有两位将领被授予中将军衔。他们是谁?为什么1955年那次授衔时没他们的份,现在却补上了?聂鹤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重要将领,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出生于湖南,早年投身革命,历经多次战役,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军队中担任要职,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聂鹤亭的一生,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聂鹤亭年轻时在安徽的皖江师范专科学校求学。那段时间,他不仅学习了马克思列宁的理论,还热情投身于学生的爱国活动。同时,他认识了来自六安、在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的许继慎。两人性格相投,很快建立了牢固的友情。1924年,聂鹤亭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随后跟随叶挺独立团投身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后来他前往广州,再次在叶挺的领导下参与广州起义。起义受挫后,他在彭湃和徐向前的指挥下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返回家乡,重建党组织并开展秘密活动。1930年春天,他被党中央调往江西苏区,继续投身革命斗争。在红军时代,他带领部队参与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前五次反“围剿”战斗,还担任过红四军的参谋长。长征路上,聂鹤亭是红一军团第一师的参谋长。在乌江强渡的关键时刻,他受命带领杨得志团长指挥的一团作为先锋队,冒着风雪,成功组织十几名勇士率先过江,确保了后续部队顺利渡江。
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他被任命为重新整编的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成为该军重要的军事指挥人员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聂鹤亭担任中央军委的参谋部长,随后调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出任八路军冀中军区第四军分区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来又被提拔为晋察冀军区的参谋长。抗战结束后,聂鹤亭跟随林彪前往东北,主要在地方军区任职。他先后担任松江军区司令兼尔滨卫戍司令、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辽吉军区司令和辽北军区司令等职务。在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时,他成为第四野战军的副参谋长,继续从事他擅长的军事策划工作。随后,他跟随部队向南方进发,出任中南军区的副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的副司令员,并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聂鹤亭得知自己被定为中将,心里很不服气,直接跑去找了负责评衔的老领导罗荣桓诉苦。罗荣桓听完后很不高兴,训斥道:“就你这态度,给你中将都算抬举你了。”不过,组织上考虑到聂鹤亭过去立下的功劳,1956年还是给他补发了中将军衔。论资历,他确实是个老革命,红军时期地位也不低,像杨得志这样的将领,长征时还曾是他的部下。但到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主要担任参谋长一职,比起直接带兵打仗的军事主官,影响力还是稍逊一筹。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他几乎没有亲自上阵作战的机会。再加上他在个人生活方面多次出现问题,最终被评为中将也算是合情合理。贺诚,原名贺宗霖,字润之,湖北蒲圻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早年投身革命,参与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并在长征中担任重要职务。抗日战争时期,贺诚领导了敌后抗日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精力。贺诚出身于中医骨科家族,1922年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在求学期间,他接触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积极参与学生进步团体,并于1925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入党时间相对较早,比不少后来的上将还要早一些。大学一毕业,他就南下广州,投身国民革命军,投身北伐战场。大革命受挫后,他又投身广州起义。之后,他辗转各地,在国民党统治区秘密从事中共地下工作,还在上海法租界开了家"华中大药房"作掩护,建立了中央军委长江五省总交通站,为红军筹集了大批药品和医疗设备。后来由于叛徒告密,交通站暴露,他凭借机智成功脱险,辗转来到中央苏区。他虽然很早就入了党,但自打当兵起,就一直从事医疗方面的工作,没有担任过军事指挥职务。在苏区时期,他先后担任过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军医处处长、红军总医院院长和政治委员这些医疗管理岗位。在他的推动下,红军建立了专门的卫生用品生产基地,这个工厂生产出许多医疗必需品,如消毒棉花、包扎带、消毒酒精、基本手术工具,以及中西药品。此外,他还倡导建立了红军的第一所医学院,这所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医疗人才。1932年秋天,中央军委把红军总军医处改成了总卫生部,由贺诚担任部长。大家都知道,陈毅之所以没参加长征,是因为当时受了伤。在长征开始前,是贺诚给他做的手术。贺诚用上了红军早期的第一台X光机,帮陈毅把子弹取了出来。红军到了陕北后,组织安排他护送王稼祥去苏联疗养,之后他便留在那里,在莫斯科的中央医师进修学院深造,直到九年后才返回祖国。回到国内后,他前往东北地区,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的部长和政委,同时兼任东北军区后勤部的副部长和卫生部部长,还负责政治委员的工作。此外,他还被任命为东北人民政府的卫生部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贺诚继续在医疗领域担任重要职务。他既是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副手,兼任卫生部门的主管,同时也在中央政府卫生部担任副职,负责全国的卫生事务。然而,在1955年军队授衔之前,卫生部门的一些举措引发了中医界的不满,同时也遭到了上级的批评。当时,由卫生部推动的医疗体系改革,呈现出一种排斥中医、限制中医发展的倾向。由于他被免去了职务,授衔的事情也就被暂时搁置了。但之后中央经过分析,认为他并非有意为之,而是被人误导。同时考虑到他过去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一贯表现,认定他并无主观过错,于是同意让他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一职,并授予其中将军衔。虽然贺诚没有亲自带兵打仗,但他作为军队医疗体系的奠基者,在国家和军队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杰出领导者,其功绩同样值得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