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关注”,持续为您奉上诚意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我军高级将领中有三陈、三杨之称。陈赓、陈锡联、陈再道,杨得志、杨成武、杨勇。
论成就、名气、地位,这两个组合可谓不分伯仲。
当然,陈赓大将军衔最高、卓荦英姿、人品高洁,是六人之中最杰出最优秀的,这是不容置疑的。
三陈都曾是邓小平的麾下猛将。
1938年1月,邓小平到129师接任政委时,陈赓是386旅旅长,陈再道是386旅副旅长,陈锡联是385旅769团团长。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陈赓是陈谢兵团司令员,陈再道和陈锡联都是纵队司令员,三人联袂驰骋疆场,个个威名赫赫、战功彪炳史册,这都不用多说的。
邓小平与这三位猛将、爱将都有很深厚的感情。
90年代邓小平从中央领导位置退下来之后,工作不是那么繁忙了,经常会与家人谈起当年战争时代的往事,尤其爱回忆以三陈为代表的那些将军们。
那时,陈赓大将已去世三十多年,陈再道也刚刚去世,年龄最小的陈锡联因为战伤较多,身体状况和年长他十一岁的邓小平仅能持平。
回首往事,邓小平有说不尽的遗憾。
一、痛惜陈赓
三陈之中,他感情最深、寄予希望最大、也最痛惜的,便是陈赓大将。
陈赓虽说是邓小平的部下,年龄却是陈赓大一岁,陈赓生于1903年,邓小平生于1904年。陈赓党内、军内的经历都极其深厚,入党时间早,黄埔一期生,不管是跟着周恩来做特科工作,还是率领红军作战,又或是受命带领红军干部团,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军委直接指挥的独立兵团,援越、援朝,组建哈军工。
陈赓不管干什么,都能干出个样子来,都干得特别漂亮,代表了大革命以来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军事人才。
有人或许会说,那陈赓为啥没授衔为元帅。君不见,哪怕是粟裕之天纵英才,论军事水平比陈赓还要高一档,开国将帅中超一流的存在,也因为综合实力略逊(主要是资历),而没有排进前十。
邓小平向来是十分欣赏陈赓的。抗战时期就与陈赓有很深的思想交流,包括对抗日战争的大局走向、根据地建设、政治工作,甚至情报工作,陈赓都能与邓小平交流得很深入。
这是很难能可贵的。要知道,我军早期战将们大多没有机会上学,更不要提去高等军事学府深造了,文化素养比较欠缺,因之,思想深度、对事物规律的判断,尤其是理论层面的探究,很多人根本不懂。
陈赓家庭出身经济条件比较好,自幼开蒙学习较早,青年时代又在黄埔受训,积累了比较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这是他能在思想认知层面跟上邓小平的主要原因。
不过,别看陈赓年龄大一些,又十分活泼,在邓小平面前他从来不敢乱开玩笑,当时军中能镇住陈赓的,仅有朱总、彭总和刘、邓等寥寥几位。
邓小平本来是对陈赓寄予厚望的,可惜的是,1961年陈赓便早早离世,真是天妒英才。陈赓去世后,他战争年代留下的日记,经过整理出版,邓小平亲自为这本书题了名。
二、陈锡联进步最快
三陈之中陈锡联最年轻,生于1915年,1937年在八路军当团长时才22岁,就已经具有超人的作战指挥能力。
陈锡联军事生涯之成功,与徐向前、刘伯承两位元帅的领导有直接关系。
陈锡联晚年回忆,对徐帅的感情尤其深刻,言必称徐帅怎样。为什么呢?陈锡联最早接触的高级指挥员就是徐向前,当时是在鄂豫皖根据地,徐向前指挥红军屡次击败国民党军围攻。
进入四川后,徐帅指挥的“反六路围攻”战役,直接把陈锡联震惊了!
陈锡联没有什么文化,14岁参加游击队时大字不识一个,更不要说什么军事理论了。
恰恰反六路围攻,是突破清末民初以来战争理念的一次全新创举,徐向前把热兵器作战原理、兵力调配法则与军事地形学完美结合,打出了一场在冷兵器时代完全不可能实现的胜利。
陈锡联对徐向前的佩服堪称五体投地、铭刻终生。
陈锡联也是头脑极其敏锐、学东西极快的人,在徐帅手下几年时间,边打边看边琢磨,虽说所学尚不到徐帅七八分本事,但这就足够吊打他后来遇到的所有国民党军将领了。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锡联又在徐帅亲自指挥下打过一场精妙之战:响堂铺战斗。
这场战斗歼敌数量不多,但形势极为复杂,打的是机动速度很快的日军车队。响堂铺周边还有三处敌人的据点,随时可以来援。
打起来不是很痛快,需要极其精准的算度,极其复杂的兵力设计,以及时机的准确把握。
在徐帅亲自指挥下,这场战斗打得极其干净利落,抓住仅有的敌人增援部队达到之前的时间,把这股日军干掉。又能在敌机来轰炸之前全部撤走。
笔者认为,如果从精准干脆这个层面看,响堂铺战斗的指挥艺术,在八路军时代绝对能排进前三!
说跑题了,对不起,笔者实在抑制不了对徐帅滔滔不绝的敬仰之情。
陈锡联769团参与了这场战斗。
一流的师傅带一流的徒弟,必定出一流人才。
陈锡联在129师进步极快,1938年随着八路军兵力扩充,23岁的陈锡联很快从升为385旅旅长,与陈赓、陈再道平起平坐了。
战争年代,提拔速度完全靠本事。
陈锡联能走到这一步,就不用多解释了。
陈锡联后来成为太行军区第三分区司令,晋冀鲁豫三大主力纵队之太行纵队的副司令。抗战胜利后,升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三纵司令员。
一直都是主力!
刘邓时期、中野时期、二野时期,次次大仗都是主力。而随着一次又一次战功,陈锡联渐渐甩开了他的所有同龄人,成为与陈再道等并驾齐驱的人物。
1950年,陈锡联更是青云直上,担任炮兵部队司令员。
我们看看那时各兵种的司令员都是谁。
空军司令员,刘亚楼(1910年生),四野原参谋长。
海军司令员,萧劲光(1903年生),开国大将。
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1908年生),开国大将。
公安部队司令员,罗瑞卿(1906年生),开国大将。
防空兵部队司令员,周士第(1900年生),八路军时代是120师参谋长,比陈锡联高三级。
工程兵部队司令员,陈士榘(1909年生),华野原参谋长。
哪一位的年龄、资历都比陈锡联高。
陈锡联进步太快了!
1959年,陈锡联更是打破纪录,以44岁的年纪出任沈阳军区司令员,这在同时期大军区司令员中又是最年轻的一位。
1976年2月,陈锡联再破纪录,上调中央军委,在叶剑英生病期间,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上将替元帅主持工作。中间跨越了大将级别的人物。
简直是飞一样的进步。
话说回来。陈锡联将军进步快,固然主要在于他军事指挥水平极高,在同一级别中属于佼佼者。但并不全靠这个,在我党我军体制下,组织的关怀、照顾乃至提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而在陈锡联身上发挥这个作用的,正是邓小平。
从1938年1月到1950年初,邓小平整整当了陈锡联12年政委。邓小平可谓慧眼如炬,早早地发现了陈锡联的军事天才以及忠诚品质,一步步地把他往更高级别指挥员培养、推荐与提拔。
陈锡联也不负刘邓首长的培养,以出色的战功回报了他们的培养与关爱。
可以说,邓小平在陈锡联这里,并没有什么遗憾。
三、为何对不起陈再道
陈再道上将生于1909年,湖北麻城人,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陈再道与陈锡联早年经历大致相同,都在徐向前麾下作战。
陈再道与陈锡联的风格差异很大,作风以勇猛为鲜明标志,动辄带头端枪冲锋。
举一个例子。30年代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战斗中,敌人凭借坚固的工事、有利的地形和猛烈的火力,压住红军的攻势。
当时已经是团长的陈再道按捺不住,亲自带突击营进攻,枪林弹雨中不要命的搏杀,终于突破敌阵,为全师打开了通道。
陈再道也是血肉之躯,战斗中后颈负伤,血流如注,他命令警卫员用匕首将弹头挖出。那个时候,连最基本的消毒药品都没有,更不要说麻醉,警卫员哆哆嗦嗦,不忍心下手。
陈再道怒目圆睁,咬牙猛挤,硬是用手将弹头挤了出来。
此事之后,徐向前给陈再道所在部队下作战任务时,通常会补充一句:不许陈再道打冲锋!
陈再道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当上纵队与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位至武汉军区司令员,那时武汉军区是十三个大军区之一。
后来的经历笔者就不说了,有兴趣者更以查阅网上资料。1977年9月,闲居已久的陈再道再次出山,担任铁道兵司令员。
能重新出任要职,离不开老政委邓小平的关心和帮助。能征惯战的骁将马放南山,无所事事,实在是人才的浪费。邓小平不忍陈再道在消沉中度过余生,为他重新回归一线做出很大努力。
陈再道非常兴奋。据陈老的夫人张双群回忆说:“老陈老是忘记自己已经是快七十的人了,又恢复了战争时期那股劲头。”
一次,时任总参政治部主任的冯征在列席军委办公会议时,听到陈再道汇报青海格尔木到西藏铁路的勘探、修建情况。他不看书面材料,把情况和数字说得一清二楚,把铁道兵指战员修建铁路的生动事迹说得活灵活现。
然而好景不长。
进入8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启了那场震惊世界的百万大裁军。铁道兵因其特殊的性质,被列入裁减范围。陈再道忧心忡忡,几次找邓小平反映情况。
陈再道一生从未找过邓小平走后门,打仗时代,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首长让打哪就打哪,首长让去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至于个人利益,不用操心,也根本用不着去找邓小平。
老将军觉得为私利找领导丢人。
70多岁的老人家,开口求人……内心得有多挣扎。
陈再道这次确实是为了利益而求邓小平,但不是为了他的个人荣誉,都已经是古稀之年,当不当铁道兵司令无所谓,可是铁道兵部队的官兵们都是吃了大苦的人。
陈再道晚年回忆过,铁道兵干的是最苦的活。如果仅仅是艰苦,那还不足为谈,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指战员每时每刻还要付出巨大的牺牲。许多干部四五十岁了,还是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有的同志从十八九参军那天起,钻了三十年的山沟,打了三十年的隧道,住了三十年的帐篷或简易房。每一条重要铁路干线接轨通车的同时,筑路部队在那里都会留下一座或几座烈士陵园。
他们唯一坚持的,就是那身穿了几十年的军装,那代表着理想、代表着一种人生。
邓小平知道,如果讲个人感情,对陈再道开个小口,比如保留一个或几个军级单位编制,只压缩不撤编,那不光是铁道兵的事情不好办,基建工程兵等其他列入裁撤的兵种,也都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要解决。
既然定下决心,就要不折不扣地推行下去。
裁撤铁道兵和其他兵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之举,不能再让军队保持这么臃肿的机构了。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陈再道又是当面找邓小平,又是和政委联合写信,邓小平全都狠心回决。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从此,铁道兵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所有移交并入铁道部的单位,都脱下了军装,降下了军旗。在部队举行的告别军旗仪式上,军旗徐徐降落时,指战员们嚎啕大哭、泣不成声。
这幕略显悲壮的时代事件背后,是75岁的陈再道落寞的身影。邓小平何尝不知他的委屈,但仍然狠心如此,亏欠他一个,为了大局,只能这样了。
1993年4月6日,陈再道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邓小平这一年89岁,晚年目睹故人离去,满是哀戚之色。邓小平派人向陈再道致了挽联和花圈,送了这位勇将最后一程。
一一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