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与钱学森
1964年2月6日,北京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内,一场看似寻常的对话,却在中国国防科技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毛泽东主席点燃一支烟,目光深邃地望向钱学森:“我们的导弹能打到夏威夷吗?”
这简短的一问,承载着新中国对科技自强的渴望,也凝聚着一位领袖与科学家对民族命运的共担。
钱学森的回答,如利剑出鞘,铿锵有力:“能!不仅能打到夏威夷,还能指哪打哪,未来更可覆盖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钱学森年轻时
五年囚困,赤子丹心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至大洋彼岸,钱学森与妻子蒋英热泪盈眶。
彼时,他已是美国科学界的翘楚,手握最高军事机密研究权限,却毅然决定放弃优渥生活,投身祖国建设。
然而,归途布满荆棘。
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直言:“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宁可枪毙也不能放他回中国!”

1950年,美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钱学森扣押于特米诺岛。
15天的监禁中,他暴瘦15公斤,却始终未改归国之志。蒋英在回忆中哽咽:“中国可以没有歌唱家,但不能没有钱学森!”
直至1955年,中美达成协议,以11名朝鲜战争美军战俘换回钱学森。
归国船上,钱学森仍紧握笔记,思考如何填补祖国的科技空白。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首个导弹研究机构。
面对“一穷二白”的困境,他在哈军工的欢迎会上,对陈赓大将立下誓言:“外国人能造的,中国人也能造!中国人不比他们矮一截!”
然而,科研之路绝非坦途。
1960年,“东风一号”仿制导弹首飞成功,射程仅550公里,却让中国迈出历史性一步。

但随后的“东风二号”试验却遭遇惨败——导弹升空后直坠地面。
聂荣臻元帅未加苛责,反而勉励团队:“失败是成功之母,找出问题便是进步!”
钱学森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最终发现燃料系统设计缺陷。
1964年6月,“东风二号”改进型一飞冲天,射程突破1200公里,中近程导弹技术就此攻克。

1964年初,毛主席在中南海召见钱学森、竺可桢、李四光三位科学家。
谈及导弹进展时,主席突然发问:“我们的导弹能打到夏威夷吗?”
这一问绝非偶然——夏威夷是美军太平洋战略核心,若导弹可及,则意味着中国具备威慑远洋的能力。
钱学森未显半分迟疑,挺直脊梁答道:“能!不仅能精准打击夏威夷,未来还可覆盖全球!”

话音未落,毛主席开怀大笑,在场众人掌声雷动。
这一回答的背后,是钱学森对“钱学森弹道”理论的绝对自信:通过特殊轨迹设计,导弹可规避雷达监测,实现“不可拦截”的突防能力。
主席随即意味深长地递过一支烟:“还是要自力更生啊!靠外援,人家不给,你就没了。”
这句话,既是对过往依赖苏联技术的反思,亦是对钱学森团队的鞭策。

早在1957年,毛主席便提出“有矛必有盾”的哲学思想。
1964年的这次会谈中,他再次强调:“搞一批人专研反导,五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十五年!”
钱学森领命组建反导研究小组,探索导弹拦截技术,虽因时代条件限制未能最终成型,却为今日中国反导系统奠定基石。

1966年,“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中国成为拥核国家;2024年,火箭军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精准命中目标——钱学森的预言终成现实。
而这一切,皆始于那个冬日下午的对话。
天佑中华,有如此一心为国的科学家,看官朋友们,您们了解东风导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