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如何用哲学寻找“自我”?

长江新世纪 2024-07-08 16:04:56

摘自《开场白》

下面讲讲“How”的问题:我们怎么样用哲学来引导日常生活中的讨论。我们不妨通过一个哲学当中比较小,但也蛮重要的问题来讨论——自我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很多理想,但是经常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的“自我”怎么安顿?我到底是谁?我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比如说,你现在的理想是环球旅行,可是大部分人都做不了环球旅行。我们有工作,而且我们也不一定有那么多钱,对不对?

所以现在的人会有很多迷茫,会有一种“存在性焦虑”:由日常生活唤起的,由于未能发挥生命潜能而引起的焦虑。这种焦虑迫使我们追问:我做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就涉及一个特别深奥,特别复杂,但好像又很现实的问题——我是谁?

第一,“自我”是个麻烦的事情。

你经常会听说“忠于自己”“做真正的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对不对?就好像当我们摆脱旁人的眼光、议论,诉诸内心,有一个内在的视角,就会获得一个真正的自我,展开真正的生活。

但是当你内省的时候,你会发现“自我”是蛮复杂的,也蛮脆弱的,并不是越看“自我”越自信。想象一下:每天晚上,经过了一天疲劳的工作、生活、学习,你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对自己说“外部都跟我无关”“我的自我多么强大”,带着一种幸福感入睡,第二天早上醒来,仍然感到自己很强大……会吗?不会。当你结束了一天中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平静下来,回到自我,回到一种所谓内观的视角,你往往仍然是凌乱的。

柏拉图提出过灵魂的三重结构,即每个人都有理智(理性)、激情和欲望,而这三者之间是冲突的。他讲过一个隐喻,灵魂好像一辆马车,拉车的两匹马,一匹是“欲望”,另外一匹是“激情”,而你的“理智”是马车夫。车夫要把两匹马掌管得非常好,这样才会有一个比较健硕的、积极而平稳的人格。但是呢,你的“欲望”经常是脱缰的野马。你会发现“自我”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一堆东西。所以什么叫“发现自我”?这是一个谜题。

第二,你的“自我”不是某一个时刻的自己,它是一个随时间成长变化的过程。怎么能说六岁时的那个“我”就是今天的“我”?过去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

我们假设每个人具有跨越时间的同一性,你是同一个人。你今天到食堂去,没有带卡,让同学帮你刷卡,答应将来还他;第二天你又没带卡,又答应将来还他……过了两个月,同学说:“你已经吃了我四顿饭了,是不是现在该还了?”你不能回答:“那是一个月前的我答应的,而现在的我跟他不是一个人,所以我现在没有办法还你。”一对情侣,一个人昨天刚刚承诺,要跟另一个人相守一辈子,今天就改主意了,“那个人跟我没关系。”这显然也说不过去。

所以我们必须假定人在时间上有一个连续性,是同一个人。但在哲学上这是挺麻烦的事情。

古希腊有一艘船叫忒修斯之船,这个船是木头做的,它会朽坏。坏掉就需要更换一个新的零件,比如甲板上的一块木头腐朽了就替换成一块新的木板。最后那个船所有的部件都被换掉了,那这艘崭新的船还能不能叫忒修斯之船?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

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追问了一个问题:假如所有旧船上被替换下来的零件都没有扔掉,我用这些旧零件在旁边搭了一艘船,和之前的船一模一样。那么哪个船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关于“自我”还有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还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最底层的需求是生理需要,然后是安全需要,最后是认同、爱、自我实现。总之我们知道,人的内部结构是非常复杂的,“自我”还有一个随着时间变化的变迁,因此认识“自我”好难啊。

而且“自我”跟他人又是有关系的。我们的身体有生理的边界,我们可以自主行动,可以指挥自己的身体;同时我们跟外部在很多方面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跟父母、跟邻人、跟同学同事都有非常紧密的互动。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原子化的个人。

一个人内部的多样性,跨时间的多样性,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这些共同构成了“自我”。一个男生特别中意一个女生,要去约会了,换了八套衣服,四种发型,他就是在用想象中“她”的眼光来看自己。女生可能也是如此吧?约会前换了六种颜色的口红?不知道。

有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挺有意思,中文翻译为《自我的本质》,书中说:“你并不是你眼中的你,你也不是别人眼中的你,你是你以为的别人眼中的你自己。”就是说,我们对自己有一个看法,别人对我们也有一个看法,而真正支配你行动的,是你所理解的别人对你的看法。

所以寻找真实的自我是件非常麻烦的事,而且真实的自我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它是会改变的,受他人的影响,受时间变迁的影响,也跟你的阅历有关系。

从“忒修斯之船”的角度来说,经过七八年的新陈代谢,人体的所有细胞就会被换一遍,所以今天的你在物理意义上已经不是过去的你了。如果说“自我”是记忆——这是哲学家约翰·洛克的理论——如果得了失忆症,你就没有“自我”了吗?

我自己找到的一个蛮吸引我的哲学理论,叫作“叙事的自我”——自我是一个故事,一套叙事。如果你能够讲出一个关于自己的,能够说服自己,也能够说服别人的故事,你大概就有一个比较真实的自我。

这个故事有一定的要求。一个是统一性(Integrity),不能充满矛盾。你今天说自己特别讲究道德原则,但是明天去考试就作弊,那你关于自己的叙事就是有问题的。另一个是本真性(Authenticity),你要有一个通达的状态,你讲故事的那些素材不能是杜撰的。

拥有怎样的“自我”,取决于你讲怎样的一个故事。如果你讲的故事有它内在的整合性和本真性,如果你的外在表现出来的“自我”和内心的“自我”,以及你内部各种各样的理智、激情、欲望,能够整合成为一个相对融贯的、和谐的一体,你会更加自信、从容、谦逊、与人为善。相对而言,你的那个有意义的“真正的自我”才能形成和生成。

因为人是靠精神来统合自己生物性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反思的自我。在这个意义上,“自我”的故事是一个哲学的故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