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从大连返普及抗战初期引人注目的几件事

萨彦布特哈 2025-02-21 17:19:33

王尊光/文

勾结日军回晋

日军经营东北已有多年,由于张作霖具有相当力量,处处对抗,不能下手吞并。皇姑屯炸死张作霖后,张学良继承父业,壮年气盛,并有父仇,对日更不示弱。日军的蓄谋骤难实现。适与他多年勾结,由他避护支持与蒋介石混战失败的阎锡山逃往大连居住,日军便利用阎锡山对张学良的积愤——即剿其后路又夺其华北地盘——促阎先倒张,再与蒋决雌雄。阎锡山原来野心不死,只要日军能助其死灰复燃,做汉奸当儿皇帝,均所乐为。双方在互相利用的基础上,商定倒张计划:由日军扰乱东北,拒绝张学良退回关外;由阎联络反蒋各军,在关内合力消灭张学良的兵力。首先联络投蒋倒阎冯而未得到实惠的石友三,石与韩复榘交情深厚,由石联韩,而借助韩力打张,以取得河北地盘。由冯玉祥联络他退驻山西的旧部宋哲元等,由阎联络退驻山西的高桂滋、孙殿英、庞炳勋,并命令徐永昌、杨爱源统率晋军全体出动。当时蒋在南方正忙于“剿共”,由李宗仁出兵牵制,使其不能援张。各方联络既成,即由阎将拟定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计划,分送反张各军。并派其随从副官刘升将作战计划和军事地图送回山西,交徐永昌、杨爱源照计划实行。军事部署是:石友三从所驻平汉线顺德一带之主力北上攻取保定;韩复集由津浦线出动侧击张军左翼;驻山西晋南的宋哲元、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鲍刚、张人杰和驻晋东南的孙殿英、庞炳勋以及在晋中由徐永昌、杨爱源统率的全部晋军和高桂滋师均分路出晋向东进击,一部加入正面支援石友三,一部侧击张军右翼,晋北由赵承绶、王靖国率所部从平绥路出动威胁张军后路。这一计划本极毒辣,如果各军同时进行,张学良确实不好应付,阎冯可能恢复其在华北和西北的旧局面,而在东北组织一个傀儡政府,由日军操纵可以为所欲为。正在石友三首先发动,晋军准备出动之际,徐、杨忽收到萧振瀛致宋哲元一电,内容是:已把联合倒张计划告蒋,蒋允每月给宋哲元军饷230万元,晋军出动后,宋哲元即就近夺取山西地盘,山西军政全归宋掌管,并许萧以天津市长位置。徐、杨认为既有这样突变,不只倒不了张学良,他们代阎照看的山西老巢亦将丢掉。遂决定晋军暂不出动以应付宋哲元。此时石友三军已越过石家庄向保定进军,各联合军见晋军未动,都观望不动。而蒋却命令商震率其只能带动的三十二军所辖的六十七师黄光华、高鸿文两旅出兵娘子关,直捣石军之后路。石孤军无援,腹背受敌,不几日全部覆灭。蒋并利用这一时机,大肆收买分化阎的旧部,阎部多为所动。徐永昌见倒张不成,住了医院消极观望,杨爱源本无能之辈,也感难于维持,电阎声明要离开山西。阎以再往下拖,必致部下分崩离析,自己实难再起,遂决计回晋以稳定部下。日军以前计未售,只好送阎回晋,作一埋伏,使蒋、张注意阎,而不暇顾及东北。遂于1931年8月6日,派专机送阎到大同,住赵承绶家。赵问他:“你回来很好,如蒋、张压迫,该怎么办呢?”阎说:“汉卿(张学良字)自顾不暇,对我无可如何。”这种含意甚深的回答,已露出其有所恃而无恐的神气。在赵家住了一晚,把决定随同商震离晋即将出发的周原健旅留住。次日阎便乘汽车回五台县河边村原籍。此时蒋张严电迫阎离晋,阎以有所恃而置之不理。过月余,九一八事变发生,蒋以阎与日军定有密约,如令张出关抗日,阎必袭张后路。蒋乃令张节节退让,不准抵抗,以免事态扩大。而日军不费一弹侵占我东北三省,继又进占热河,还要华北特殊化。蒋本其安内而后攘外的亡国政策,步步退让,使日军得寸进尺,遂有1937年卢沟桥事变。

忻口战役

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奸巧地提出了“守土抗战”的口号,意即日军不进攻山西我决不出兵,给向日军妥协投降留下余地。七七事变后,山西虽然被迫应战,阎当时完全采取的是被动应战办法,对所部官兵不作抗战精神动员,对部队作战只是挖战壕防御,迄无缜密计划,对战略、战术没有充分的研究和决定,在作战上完全采取被动应付状态,暗中散布恐日情绪,士无斗志,将少战心,一经与敌接触,即行溃退,形成了丧师失地,节节溃败的悲惨局面。

1937年9月中旬,日军由河北和察哈尔沿平绥铁路侵入山西,阎锡山感到他的存在已经直接受到威胁,他的军队才被迫参加了对日作战。由于硬顶硬打的错误战术,在日军优良装备的条件下,天镇、阳高相继失守,不旬日即放弃了绥远和雁北各县,全部军队撤退到平型关至阳方口一线。这一防线地形险要,且有预先构筑的防御工事,又有中央军及八路军一一五师配合作战,本可以聚歼日军。可是阎锡山为了保存实力,纵容所部郭宗汾师未能照原定计划进行出击,高桂滋师又擅自撤离所守阵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虽然大量地阻击了敌军,获得平型关战斗的胜利,但未能将日军完全歼灭,使日军后续部队仍能突入平型关而继续南犯。

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的大捷,对振奋全国人心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因之全国舆论对阎军不能密切配合致失全歼敌军的机会加以谴责,阎锡山乃决定将平型关军队撤到忻口防守,令第十九军王靖国部守崞县,令第一九六旅姜玉贞部守原平,依城野战,阻击和牵制敌军前进。王靖国不采取机动运动战打击敌人,而在崞县与日军进行了巷战,致使两个团长阵亡,军队大部被冲而散,王靖国即率残部由同川东逃。姜玉贞旅在原平与日军血战十余日,官兵奋勇冲杀,击退日军无数次的进攻,终以众寡悬殊,最后据守房院与日军肉搏,姜玉贞旅长以下大部官兵英勇殉职,全旅伤亡几尽,收到了牵制日军的重大效果。驻五台山一带的八路军部队,在同蒲路东侧大力牵制了日军的前进,这才给忻口守军争得了部署的余裕时间。

忻口是崞县和忻县之间的一个丘陵地带的隘口,云中河紧紧地从它的北边流过,贯通省境南北的公路和同蒲铁路,也都从此通过。在这一段丘陵地带,忻口是一个制高点,它可以俯瞰四周,居高临下,地势极为险要。日军进攻太原,必须从此经过,在军事防守上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这里的军事部署划分为三个方面和一些机动部队:以刘茂恩军为右翼军,由刘茂恩任总指挥;以郝梦龄、陈长捷、高桂滋等部为中央军,由郝梦龄任总指挥;以李默庵、郭宗汾、孟宪吉、马延守等部为左翼军,由李默庵任总指挥;晋绥军的大部炮兵约八个团也分别配附在各军的阵地上。以八路军为机动部队,以五台山为根据,牵制了敌军的侧面。

所有守军,除郝梦龄、李默庵等部是新近增援的军队而外,其余部队,都是从平型关和繁峙、广灵等县撤退下来的。全线兵力共八万有余,由卫立煌任前敌总司令,负责指挥。

忻口的部署甫定,日军以板垣师团为主力直奔忻口而来,企图一举攻陷太原。日军抵达云中河北面,即遭到我忻口守军的迎头痛击,双方始而炮击,敌并以飞机、坦克轮替掩护敌军前进。我守军沉着应战,仅炮兵部队即发射了八万多发炮弹,予日军以猛烈的打击,使日军受到重创。继而短兵相接,展开了白刃肉搏战,炮声和炸弹声震动天地,喊声杀声冲破云霄,战事之烈实为抗战以来所仅见。在争夺南怀化的战斗中,日军整营整连地反复猛扑,我守军沉着应战,迨日军到前沿阵地时,始用手掷弹等短兵器向日军冲杀,白刃相接,杀敌无算,日军终未能将南怀化攻克。忻口左翼的大白水村,日军攻占一半,亦展开白刃肉搏战,双方冲杀甚为激烈,日军亦蒙受重大伤亡,虽数次猛扑,迄未攻占全村。为了收到夹击日军的效果,第七十一师郭宗汾部曾绕到日军后迷回、盟滕等村击日军侧背,对日军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在五台山一带的八路军派兵分向日军之侧后进行活动和伏击,把阳明堡日军机场的飞机焚烧了二十余架,并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路,使日军侧背受到重大的威胁,有力地阻隔了日军的后路。

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由于原平战役的影响和社会舆论的鼓舞,由于当地广大群众的支持,士气一度极为振奋,守军不避炮火的牺牲,寸土必争,演成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史实。军长郝梦龄在日军炽盛火力下,冒弹指挥作战,英勇殉职,守军伤亡达三万人以上。毙伤日军约在二三万人,给日军以重大损伤,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日军之精锐部队板垣师团,亦陷于被动状态,在战役中曾换过三个指挥官,亦难挽回颓势。日本内阁曾因此而重新考虑过侵华战争的方针,这一战役是打中了日军中枢神经的。

忻口战役是继平型关战斗胜利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附近群众在人力、物力上曾予以极大的支援,挖战壕、运子弹、抬伤兵,送茶饭,自动支援前线的,日以千计,对鼓舞士气和全面打击日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一战役从10月6日开始,一直战斗到28日,坚持23天之久,其中群众的有力支援实起了决定性之作用。

忻口战役是采取了阵地战的形式,这就违背了以弱对强的游击运动战为主要形式的作战原则;但在这种形式下还给予日军以惨重的损伤,倘能采取运动战而辅以游击战和必要的阵地战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则全歼日军,挽回抗日整个战局,使日军遭到更大更惨的致命打击,则是完全可能之事。因之,在战略上就犯着严重的错误。加之,平汉铁路方面的中国军队不加抵抗节节后撤,使日军由侧面进攻娘子关,而增援娘子关的川军和陕军又因地理情况不熟,四十二师冯钦哉又缓慢行军,不架电台不取联络怕接受任务,致日军很快攻下娘子关,继续西犯直取太原极大地威胁忻口的侧背,致忻口守军难以固守,不得不被迫撤退。国民政府和阎锡山的抗战,本来是被迫的,加上这些原因,以致忻口失守后陷于一蹶不振的混乱局面,数月间日军即全部占据了同蒲铁路的主要交通线,与河南日军取得联系,山西大部交通线陷入敌手。阎锡山率其残部逃往黄河两岸。

枪毙李服膺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后,继续向张家口柴沟堡进犯。阎锡山乃令驻大同的六十一军李服膺部,进驻柴沟堡、天镇、阳高一带担任防守。

李服膺是山西崞县人,保定军校第五期毕业,历任阎军各级军官,晋升为第六十一军军长。他是一个长于逢迎,能说会道,而短于练兵作战的人,在历次内战中因善于逢迎,因缘附会,爬到了军长职位。在这大乱当前,进行你死我活的搏斗中,他就应付乏术了。

天镇是平绥路的要冲,城外的盘山筑有防御工事,形势颇为险要,本可以依盘山作依托,机动杀敌阻其前进,第六十一军的李生润团在此防守,当日军进犯时,该团据守工事进行抵抗,为日军炮火所摧毁,即放弃阵地向繁峙撤退。在这以前,守南口的汤恩伯军请其前往增援,李军未予接应。天镇既失,平绥路即为敌所用,影响了这一路的整个战事,因之绥远大同也相继放弃。李服膺不战而退受到全国舆论的谴责,引起了阎锡山的注意和不安。于是这个老奸巨猾的阎锡山就把李服膺从繁峙调到了他的岭口行营,予以软禁,以观察全国舆论对这一事态的风向。李军的撤退,阎锡山本有所指示,当时杨爱源和傅作义也为李服膺缓颊说情,因之未予决定处理。

南口失守,汤恩伯迭向蒋介石政府控诉李服膺军不予增援,致全线失败。蒋介石也对阎锡山加以责备,认为绥远大同不应过早撤退。阎锡山为了严申军法,委张培梅为第二战区执法总监,张以不处置天镇失守的罪责,则不就职。阎锡山看到这个情势,就派宪兵把李服膺由岭口押送太原,囚禁于第二战区长官部的前院里,不许和外边的人接触。

阎锡山的部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从平绥线退到雁门关以南,国内舆论大加谴责。阎锡山也由岭口回到太原,即组织特别军事法庭对李服膺进行审讯。阎锡山亲任审判官,谢濂、张树帜为陪审官,在第二战区长官部的大堂上开庭审讯(张树帜未出席)。首先宣读了李服膺丧师失地的罪状。李当庭申述,军队撤退,奉有阎的电报指示。阎又责以盘山工事不坚的责任,李知阎已决心诿罪于己,乃承认工事构筑不坚是自己的责任。于是就决定判处李服膺以死刑,即日执行。阎锡山于李服膺临刑前,当庭告李:“杀你是为了严申军纪国法,你的眷属,我一定予以照顾。”语毕,即用卡车将李押送到太原城内的大教场执行。在上卡车时,人们对李扶持,李服膺还说:“不用你们扶持。”一跃而跳上车箱内。

大教场刑场内,事先铺好一块红毡,李服膺下了卡车,监刑官令李走向铺红毡的地方。李于行进时还高呼口号,呼到阎司令长官五字语意未完时,执行者就出其不意从脑后打了一枪,李即扑地毙命,由其家属领尸埋葬。执行后,监刑官将李昂然上车和刑场慷慨情况向阎报告,阎锡山说:“我竟不知他还有这样的骨气和忠节。”还流了眼泪。一场轩然大波的谴责,才渐渐地平息下去。

张培梅服毒自杀

张培梅字鹤峰,山西崞县人,清末由保定军官学校速成科毕业后,任阎锡山的八十六标二营前队三排排长,继续至辛亥以后升到晋南镇守使;为人勇敢果断,治军甚严;对阎忠诚,但不事事听阎驱策,他不愿办的事,阎不能强其担任。他在阎军中威望甚高,阎每于军事行动感到棘手时,必邀其赞助,只要他一出任事,顿时军容大振,对阎之割据,起过一定的维护作用。阎在政治上大违民意的措施,他敢直言极谏。因其不事阿谀,社会舆论对他有一定的好评。但他生性偏激,在职务上和生活上还有不少的缺点。兹将其生平所做主要事项及最后服毒自杀经过,分述如下:

1.辛亥太原革命起义时,城外黄国梁部姚以价营由新南门攻入城内,直奔巡抚衙门,阎锡山所部住城内巡抚衙门后面。阎见姚以价已攻到巡抚衙门,乃以两面手法,一面昭令他所部保护巡抚衙门,一面密令张培梅带一排人从背后攻打真正保护巡抚衙门的巡防队,张率所部很快把巡防队击溃,前面姚以价部毫无阻碍地把巡抚陆锺琦击毙,太原起义顺利成功,张培梅与有力焉。

2.阎锡山攫取山西都督后,一心投靠袁世凯,怕袁疑忌,又装作一副可怜相,军事全靠黄国梁主持,又保袁世凯契友董崇仁任晋南镇守使,自己专睡大觉,无所作为。1916年袁世凯死后,他既赶走黄国梁,又撤换董崇仁,以张培梅任晋南镇守使。晋南革命党人李鸣风、张士秀等,反对阎投靠北洋军阀,在晋南举起反阎旗帜,各县附和者为数不少,阎为排除异己,命令张捕杀革命党人,张以绥靖地方为自己职责,于是大肆捕杀,在张所驻临汾附近各县和河东一带,共杀戮了数千的无辜人民。张在晋南驻扎数年,晋南的男妇老幼提起张培梅三字,人人变色,不敢稍加非议,洪赵人性强悍,被杀最多,仇恨亦深,他们日夜轮流守候田间,俟张赴太原过路时,截击杀之以泄愤。张知之甚恐,乃夜间微服偷过。这就可以想见张之嗜杀在晋南所造成之仇恨和恐怖景象了。

3.1924年10月,国民军在北京政变时,阎锡山派孔繁霨率新升旅长黄金桂、谢濂、刘树藩、龚风山各部共六七千人开赴石家庄,专为截断京汉铁路交通,阻挡直系萧耀南军北上,以便拥护他的老师段祺瑞出山另组政府。旋孔繁霨威信不足,又派晋南镇守使张培梅以山西左翼军总指挥名义前往石家庄督师。

张为完成石家庄附近坚守工事争取时间,下令所有派往石家庄以南守军,如与直军接触,应且战且退,不得轻易撤走。刘树藩部营长齐用宏不遵命令,一与直军寇英杰部接触,即由临铭关(顺德府南)退至内邱,张闻知大怒,欲申军法,刘树藩着了慌,托龚风山向张说情,被张严词斥责,龚以平素得宠于阎,骄横自大,又自恃原系张的学兵,乃强调日军来势凶猛,抵挡不住,一再替齐辩护,龚退出后,张怒其诳报军情,顿起杀机,乃召集各旅长到石家庄开紧急会议,龚风山、刘树藩到达时,即令绑出门外枭首示众。

张杀龚、刘后向阎报告,阎得报大惊,同时阎的部下对张如此轻率地杀了两旅长,纷纷反对,以为不去张,都要辞职。阎连夜乘车赴石慰问,并责张不请示专擅杀人之过,张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阎深恶之。张乃托词休养返回原籍,每日肩负一筐,在村外沿途拾粪,表示归耕田里,不问政事的消极态度。

阎为牢笼计,仍保留他晋南镇守使名位,月薪照给。

4.1925年,阎为筹款扩军,令各县将所有乡村房屋,一律照城市房价估价,勒令补契征税(山西各村房屋无论祖遗自购均无税契习惯),搜括追比,骚扰不堪,群众痛恨,无人敢言。张培梅曾托友人梁硕光赴太原,向阎反映人民实际困难情况,并说“这是丧失人心自找失败的错误办法,应当改正”。利欲薰心的阎锡山,眼看正要到手,不愿停征,对张建议未予采纳。因各县搜括过严,激怒了代表群众利益的学生,在太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房税运动,迫阎收回成命,惩办了办理最严的两个县长,将已收起的款全数退还。张的建议从而获得群众赞许,而学生反房税宣言内对张亦多颂扬。

5.1930年阎反蒋中原大战失败后,被迫向外逃亡。张培梅闻悉阎要逃走,由原籍赶到河边村(阎的故里)陪同化装成商人的阎锡山潜赴天津,一直把阎送上轮船,才独自回家。阎对张已冷落多年,到阎失败逃亡时,他不避艰险,只身护送,这种精神得到统治阶层中一般人的同情。

6.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由南口侵入雁北,天镇、阳高相继失守,日军节节进逼,晋军望风溃退,大同、绥远亦均放弃,雁门一带情势危急,阎锡山驻在岭口,感到威胁,派李德懋赴崞县邀张培梅出来担任执法总监,以振军心。张以国事危急,慨然应命,即日去岭口见阎,力陈严办失守阵地的军官,特别指责李服膺丧师失地,影响战局,必须正法,阎在犹豫,他说:在阎未申军纪以前,他绝不就职。阎迫于各方责难、张之态度,才决定枪毙李服膺,张于毙李之次日就任第二战区军法总监。从此军心大振,将士相顾,不敢后退。忻口之役,消灭了不少的日军,张之就任执法总监,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太原失守,晋军南撤,张满腹愤气,认为这样下去,抗战没有前途。阎锡山退驻临汾,张培梅率执法总监部与山西省主席赵戴文同驻隰县。1938年2月间,日军向南攻击,王靖国率领由北路溃退下来加以整顿补充的部队,在隰县城北90里的石口布防。张、赵以王靖国懦弱恐难久守,电阎加派陈长捷军星夜增援。

王部与敌一经接触,未等援军到达,即放弃阵地,王怕张绳之以法,不敢向隰县后撤,乃转向中阳县撤走。张电阎要杀王靖国以振军心而平民愤,阎不允。这时(2月26日)日军已越过石口向隰县进迫,住在隰县的杨爱源、孙楚、赵戴文商定向临汾撤退,张培梅不同意,乃谓:“我不愿做逃亡官吏,过去我在临汾做过

很长时期的官,现在有何面见临汾父老。”并谓:“阎不杀王靖国,士气低落绝难挽回战局,逃到哪里是了呢?”乃潜自吞服了大量鸦片烟土,及被大家发觉,调军医人员紧急施救,张坚不服药,经多人将他按倒,用铁筷拨开牙齿,强灌解毒药水,一面施打药针,当药力发作毒物向上翻呕的时候,他又咬紧牙关硬咽下去。施救半日,日军已迫近城郊,只得把他拖上汽车,一同向大宁县驰退,抵大宁县政府后,张毒发殒命,时在1938年2月26日晚12时。他的遣体暂厝大宁城外。张之自杀,深为当时一般人所惋惜。

张培梅平素治军极严,失意后常住乡间,着布衣,亲耕耘,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廉洁自爱,守正不阿的人。但他原籍住宅被敌机炸毁后,从墙壁内炸出现洋十余万元,而且家有一妻三妾,自奉并不刻苦。但其平日不畏强御,对阎暴政敢于极谏,在阎锡山部下,像他这样的人还是不多见的。特别是忧心国难,愤而自杀,虽然所见狭隘,总算是有民族气节的一个军人。

0 阅读:4
萨彦布特哈

萨彦布特哈

阎子淳晨彩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