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史的记载当中,一旦提及文景之治所处的那个时代,基本上众人给予的都是清一色的好评。
后世不少人认为,在史书有明确记载的皇帝当中,除了上古传说里的帝王外,最为贤明的当属汉文帝了。要知道,汉文帝可是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也正因如此,他还被后世誉为“三代以下最贤者”呢。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堪称高峰的时期,那便是文景之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地位举足轻重,后世诸多皇帝皆将其当作努力追寻的目标呢,足见文景之治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力以及其典范般的存在意义。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文景之治,究竟能否算得上是一个治世或者盛世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现代不少人对文景之治持有怀疑态度,那么他们的这些怀疑究竟有没有其合理之处呢?
先把结论摆出来。
首先,文景之治是否能算作一个盛世,这是存在可争论之处的。不过有一点却是毫无争议的,那便是在古代历史当中,能做到让人饿不死,这已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啦!
甭管能否填饱肚子,也甭管吃的是何种食物,只要众人能勉强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这已然是极为不易之事了。回顾古代数千年的漫长历史,绝大多数时期,实际上都难以达到这般标准,唯有寥寥几个时代,才能够勉强达标。
在古代那种生产力水平之下,要是能做到让近乎所有人都不至于饿死,便可称作大治之世了。而倘若还能让全体平民偶尔都有机会吃上一顿肉,生活条件再好上一些,那便称得上是盛世啦。
并且,不只是古代的中原地区呈现这样的状况,其他地域同样如此。在工业革命尚未开启之前,仅仅做到不让人饿死,那便已然是极为了不起的成就了。就算是发展到了现代,尽管科技已经极为发达,可不少地区依旧存在着饿死人的现象。
如此一来,依照这样的标准去衡量的话,文景之治在作为治世的评判方面,其水准无疑是达到合格标准的。
然而,在当下,不少人对文景之治持有怀疑态度,这种情况是切实存在的。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文景之治并非如人们想象中那般完美无瑕。哪怕是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当政,可在当时那个社会,依旧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文景之治存在着诸多争议,大体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即贫富差距状况如何、普通人所享有的生活水平究竟怎样,还有就是当时人们的上升通道是否顺畅等方面的问题。
从客观层面来讲,我们不得不承认,就这三个方面而言,文景之治与后来的几个盛世相较,确实存在差距,是比不上它们的。
先来讲讲贫富差距的情况吧。
西汉自开国起便一直推崇黄老之道,此种状况直至后来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之举后才得以改变。这黄老之道乍一听貌似很不错,然而从国家治理层面来讲,它实际上和现代的“极端自由主义”极为相似。
这就是说,在西汉奉行黄老之道的那段时期,只要你不做出杀人放火这类行径,不触犯直接的法律法规,那么国家对你的管理控制程度是相当低的。并且呢,在诸多能获取暴利的行业当中,像是盐、铁、酒这些行业里,大家伙基本都处在一种无序竞争的状况之下。
西汉时期,铸币一事政府都不怎么去管控。如此一来,那些具备开采铜矿条件的富商们,在将铜矿开采出来后,便能够自行开展铸币活动,完全没有受到太多约束。
并且在文景之治阶段,西汉政府所规定的税率是相当低的。而对于那些能够获取暴利的行业,大体上也并未出台什么具有制约性的举措。
最终,那种无序竞争的状况使得西汉时期的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在诸多暴利行业里,没多久便诞生了类似近代的行业寡头。这些寡头常常掌控着一个县、一郡乃至整个地区的相关行业,凭借对行业的垄断,赚取了极其惊人的利润。
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乃彼时四川一带赫赫有名的冶铁业大亨。凭借着开采、冶炼铁器的生意,其家族收获了极为可观的财富。据《汉书货殖列传》所记,卓家在鼎盛之时,家中豢养的奴仆多达八百余名!待到卓文君出阁之际,卓王孙单单给予的嫁妆,便价值百万钱。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概念呢?我们不妨依据当时的物价来做个简单类比。卓王孙所拥有的家产,若换算成金钱的话,大致能够供霍去病组建起一支八百人的队伍,同时还能购置与之匹配的武器装备。接着,霍去病便可率领这支军队,去捣毁匈奴主力的指挥部,进而获封“冠军侯”。
卓家所拥有的财力状况,着实令人咋舌,其雄厚程度简直超乎想象,已然达到了一种极为恐怖的地步。
彼时的卓家,不过是四川地区诸多富豪里较大的一户罢了。在那时的四川一带,和卓王孙财富级别相当的富豪,尚有数位之多。并且,当时的四川区域,放在整个汉朝的范围来看,压根算不上最富庶之地,说它相当落后也不为过。
于是,后世有不少史学家经过推算认为,在文景之治接近尾声,也就是汉武帝即将即位的那个时期,西汉社会的贫富差距状况极为严重。彼时,整个西汉大概百分之九十五的财富,极有可能仅仅被不到百分之五的那部分人所掌控着。
文景之治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那便是贫富差距过大。上层的权贵富豪们,日子越过越奢靡,享受着优渥的生活。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处于中下层的平民百姓,甚至有可能面临吃不上饭的困境。这一点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对文景之治印象里明显的不足之处。
然而要明确的是,贫富差距偏大这一点,并不能就此断言文景之治就不属于治世范畴。毕竟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阶段贫富差距都是颇为悬殊的。要是与后续的若干治世、盛世作对比,文景之治在贫富差距方面或许是稍大了些。可相较于其他绝大多数时期而言,其贫富差距已然算是比较小的了。
并且,后续出现的几个盛世,由于所处时间相对靠后,便有了先前的例子可供参照。在之后的那几个时代里,无论是盛世还是治世阶段,统治阶层大体上都会推行重农抑商的举措,也会全力去压制贫富差距。毕竟他们心里清楚,贫富差距过大的话,是会引发社会不稳定状况的。
在文景之治时期,能够拿来作为参考的先例是极为稀少的。彼时的统治阶层,压根儿就没有可供参照的对象,对于该如何去有效限制贫富差距这一问题,他们完全是一头雾水,不知该从何处着手才好呢。
仅仅着眼于结果,却对所花费的时间全然不顾,像这样去进行比较,说实在的,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可言。
接下来,就该说到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方面的情况了。
从现有的相关史料来看,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文景之治时期的汉朝,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准着实不算高。就像晁错在《论贵粟疏》里所讲的那样,如今一个五口人的农夫家庭,家中服役的不少于两人,能耕种的土地不过百亩,而这百亩地的收成最多也就百石,并且一年到头,没有一天能休息。
晁错所上之书,大体是与现代的考古发掘情况相符的。这意味着在当时,一个五口人的家庭,起码得有两人及以上要去服劳役。并且,即便这个家庭竭尽全力去耕种一百亩地,最终也仅能收获一百石粮食罢了。若换算成如今的单位来算,差不多也就是亩产六十斤上下的样子。
如此计算一番,一个有着五口人的家庭,即便一年里竭尽全力地去耕种土地,可到了最后,所能收获到手的口粮,也仅仅只有六千斤而已。
对于一个寻常的五口之家而言,每年单是口粮这一项,差不多就得三千斤上下。这意味着,要是还想有吃肉以及其他方面的消费,像穿衣、住房、孩子上学等等这些开支,都得依靠那余下的三千斤粮食来负担呢。
如此算来,汉朝时期百姓的生活水准着实不高。想吃上肉的话,恐怕一年也难得有几回机会呢。整体来看,那时百姓在生活方面确实面临着诸多不易,单从吃肉这件事上便能瞧出,其生活水平真的是比较差的。
并且,这已然算是最为理想的状况了。要是遇上洪涝或是旱灾的话,粮食只要出现歉收的情况,寻常人就连基本的吃饭都会变成难题。这般的生活水准,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考量,看上去好像都显得有些过低了。
再看后面出现的一些盛世,像唐朝的开元盛世便是如此,彼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可比之前高多了。就拿孟浩然所写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句诗来说吧,从中不难看出,在唐朝,不少平民百姓于逢年过节之际,偶尔还能杀只鸡来解解馋呢。
相较于文景之治那个时期,唐朝百姓所享有的生活水平着实要高出许多。很明显,和文景之治之时相比,唐朝百姓的日子过得更为优渥,生活水准明显是高了一大截呢。
故而经过这样一番对比,不少人都觉得,文景之治相较于后来出现的那几个盛世而言,其水准着实欠佳。最起码,单就老百姓的生活水准来讲,那根本就没法与之相提并论。
对此,我们也只能承认,这样的差距实实在在是存在着的。不过呢,要知道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或许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
近代历史较为特殊,这使得我们常常习惯于将鸦片战争之前的整个中国古代史一并进行思考。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感觉秦朝与清朝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或者:实际上,这压根就是错误的。又或者:说实在的,这分明就是错的嘛。
事实上,自秦朝至清朝,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虽未发生工业革命,可生产力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始终处于一种缓慢发展的态势之中。要知道,缓慢发展也终究是在发展,并非毫无进展。
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历史进程当中,实际上起码出现过四次生产力方面的大幅提高情况。其中第一次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发生在西汉时期,那时铁制农具以及牛耕得到了大范围的推行与应用。而正是这一次的提升,使得西汉后续的粮食产量径直翻了一番。
东汉时期造纸术的出现带来了第二次提升。在纸诞生后,知识传播的成本由此大幅降低。由于知识能够实现大范围传播了,所以人们对于生产技术的理解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
宋朝时期迎来了第三次提升。彼时经济重心往南迁移,南方诸多大城市的人口数量迅猛增加。待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南宋的手工业获得极大发展。而这从根本上致使宋朝之后众多手工业商品的价格大幅下降,民众的生活质量也得以显著提高。
在明末清初之际迎来了第四次提升。彼时玉米与土豆传入进来,这使得粮食亩产量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当粮食产量有了这样显著的提升后,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当我们去作比较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文景之治虽说号称大治之世,可那时粮食亩产量仅六十多斤罢了,普通人的生活水准也是极低的。
由于存在这样的比较,不少人便认定,清朝时期的康乾盛世,其在诸多方面所展现出的水平以及实际成效等,相较于文景之治而言,含金量无疑是要高得多的。
仅从对比结果这一方面来讲,此结论似乎并无不妥之处。可关键在于,这样的比较全然未考虑到时间因素。将相隔一千八百年的两个朝代,在无视技术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就直接拿来作比较,很显然,这种比较方式本身就是有失公允的。
倘若确实要展开比较的话,那最起码也得是在生产力条件相同的情形之下,才能够去进行比较。
因此,仅仅凭借这样的差距,是无法得出文景之治就比不上后来那几个盛世的结论的。也就是说,不能仅以所呈现出的这种差距,便断言文景之治逊色于后续的若干盛世。
文景之治时期被人最后诟病的一点在于,当时是不存在上升通道的。也就是说,在那个阶段,人们缺乏能够实现阶层跃升、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途径,这也成为了其在诸多方面表现优异的情况下,仍被后人指出并议论的一个不足之处。
不少人都清楚,察举制是在汉朝的汉武帝时期才得以建立起来的。在汉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阶段,普通百姓差不多不存在向上晋升的途径。一个时代要是阶层固化得厉害,那可就很难被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治世啦。
再来看看明清时期的情况,哪怕是处在有昏君当政的阶段,科举制的施行依旧很顺畅。哪怕是出身普通的百姓,只要参加科举考试,便有机会直接入朝为官。并且呢,这科举考试是较为公平的,就算你是王侯将相家的子弟,在考试过程中,也几乎没办法作弊。
对此,我们也只能讲,这样的比较仍旧是把时代背景给忽略掉了。
在现代的视角看来,汉朝与明清时期均属于古代范畴,可二者之间却相隔了一千多年之久。就拿文景之治来讲,虽说那时不存在明显的上升通道,仿佛呈现出阶层固化的态势,不过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大环境中去考量,其情况已然算是很不错的了。况且,依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也根本没法大规模推行科举考试呢。
总体来讲,要是不考虑时间背景因素,后面出现的那几个盛世,就老百姓的上升空间以及生活水平而言,说不定真的会比文景之治时期还要出色呢。不过,这可并不意味着文景之治就不算一个治世啦,它的地位依然是不可忽视的。
要是确实需要进行比较的话,那就得先将生产力水平拉到同一个层次才行,唯有如此去比较,才是具有意义的呢。
在西汉前期的时候,铁制农具与牛耕均未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普及。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汉朝政府却能够做到让绝大多数的百姓都尽可能有饭可吃,这不得不说,已然堪称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从这样的视角去看,将文景之治称作治世,那绝对是毫无问题的,完全是实至名归呢。在这一方面来讲,文景之治获得治世的赞誉,肯定是妥妥的,不存在任何不合理之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