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5年的时候,在东汉时期上演了一件极为诡异的事情,那便是一场“政变”。这场“政变”透着一种说不出的诡异之感,在当时的东汉历史进程中显得格外突兀,也给后世了解那段历史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就在这一年的三月,彼时在位的汉安帝外出巡游,没想到途中忽然病情严重,进而离世。汉安帝去世后,他的皇后阎氏竟然联合一同随行的数位宦官,把汉安帝驾崩的消息给封锁起来,随后便马不停蹄地迅速往京城赶回去。
待回到京城,这位阎皇后立马就差遣自己的数位兄弟,让他们去接手京城的驻防军队。如此一来,整个京城便处在了其掌控之下。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阎皇后这才正式对外宣称,汉安帝已然驾崩了。
皇帝于外出巡游期间骤然驾崩,彼时皇后从大局考量,决定先将这一消息暂时封锁起来,直至返京之后才宣告皇帝已然离世……如此这般的一系列举措,乍一看上去,好像也并无什么不妥之处。
然而奇怪的是,随后在拥立皇帝这件事上,那位阎皇后的做法着实令人诧异。她居然没有选择汉安帝的儿子,而是从其他刘氏宗亲里,挑出了汉安帝的一位堂弟,让其来继承皇位,这一操作实在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这事儿实际上差不多就是一场政变了。可当时在京城这儿,军权全都被阎家牢牢把控着。即便大臣们满心反对,那也没法改变既定的局面。最终,众人也只能无奈地瞧着东汉的最高权力,就这样落到了那位阎太后的手中。
就这样,东汉步入了被称作“阎太后时代”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东汉的局势发展等诸多方面便开启了与之相关的历程,整个东汉在当时也就进入到了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标签的时代之中,开始了新一段历史进程的演绎。
整个东汉时期,掌权的太后与外戚着实不少。然而,阎太后以及她所在的阎家,却无疑是其中较为特别的存在,显得与众不同,在诸多掌权的太后和外戚群体当中,他们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别样情况。
其他几个手握大权的外戚家族,其祖上大多参与过东汉的开国大业,就好比手里攥着东汉这家“公司”的原始股。但阎家却不同,阎家的祖上在东汉不过是个普通的中层将领罢了。
在东汉从开国直至黄巾起义爆发前的这段历史时期当中,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家族,那便是阎家。其他家族若能在东汉有极大权势,往往是手握东汉原始股的,可阎家不同,他家手里并无东汉原始股,然而他家女子却当上了皇后,甚至还曾一度将整个东汉的局势掌控在手中呢!
历史上真实的阎氏家族究竟是何种模样?阎皇后并非出身顶级世家,那她又是怎样一步步登上皇后之位的呢?从普通官员家庭的女儿,最终成为掌控整个东汉的太后,这位阎太后一路走来究竟历经了哪些事情呢?
其实,我们可以从东汉时期的家族层面着手来讲这个故事。
在东汉那段从开国直至黄巾起义前的稳定岁月里,也就是涵盖了整个东汉的前期与中期的历史进程当中,始终存在着所谓“东汉六大家族”这样一种说法。
人们所说的六大家族,分别是阴丽华家族、邓禹家族、耿弇家族、窦融家族、梁统家族以及马援家族。这六大世家,大多都参与到了东汉的开国进程当中,抑或是在东汉实现天下一统这件事上,贡献颇为巨大,故而它们都持有一定份额的东汉集团原始股。
在东汉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刘秀家族和那六大家族相互之间有了通婚的情况,由此形成了极为亲密的亲戚关系。这一关系使得六大家族的众多后人,若去追溯根源的话,差不多都得对刘秀有个相应的称呼才行。并且,这六大家族本就人丁繁盛,不存在后继无人这种尴尬状况。
在东汉那段历史当中,能符合第一个条件,也就是拥有一定东汉原始股的家族,可不止六个,好多开国功臣家族都在此列呢。不过呢,要是再把后面两个条件也一并考虑进去,经过这么一番筛选之后,最终就只剩下这六个家族符合全部要求啦。
在整个东汉处于稳定阶段之时,有六大家族势力颇为强盛。它们还时常与刘秀家族进行通婚往来,如此一来,双方就结成了难以斩断的亲戚关系。也正因如此,自那之后,一直延续到黄巾起义爆发前夕,基本上每一位东汉皇帝,都要迎娶这六个家族中的女子作为正妻。
其他家族的女子呢,虽说也存在入宫的可能性,可这机会相较而言就少得多啦。并且即便真的入了宫,一般来讲,顶多也就是当个妃子罢了,其地位不会太高,想要成为皇后那更是没什么指望的。
与这六大家族相较而言,其余的所有家族,大体上都要低人一等。尤其在东汉局势稳定之时,更是得矮人一头。不论是哪一个东汉开国功臣家族,亦或是如汝南袁氏这般有着四世三公荣耀的顶级豪门,相较之下,都要低上一个层级。
并非是他们权势不够雄厚,实则是因其家族祖上未曾与刘秀家族频繁联姻。就拿袁绍家族来讲,即便他们整日将“四世三公”挂于嘴边炫耀不已,可仍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其家族后辈身上并未流淌着刘秀的血脉。
那六个大家族,无论历经何种政治风波,即便有过暂时倒台的情况,可其家族后辈身上终究流淌着刘秀家族的血脉。只要他们未被灭门、赶尽杀绝,那么就必然存在再度崛起的可能。
通常来讲,阎家并不在能够崛起的那个行列之中,所以在正常情况下,阎家是压根没有崛起的契机的。并且,东汉时期实行的是那种特殊的制度,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阎家的女子,是绝不可能有机会登上皇后之位的。
史书上有关阎家的家世记载寥寥无几。东汉开国之际,并无阎姓开国功臣。由此大致能够推断,阎家的长辈大概率是一位中下层武将,在东汉开国进程里贡献相对较少,故而没达到能被史书记载的资格。
然而,待到刘秀离世,汉明帝继位之时,阎家竟迎来了极为关键的契机。彼时阎家有一女子,因容貌颇为出众,获汉明帝垂青,得以顺利通过后宫的选拔。之后,这名阎家女子于后宫之中持续拼搏努力,最终成功晋升为“贵人”之位。
汉明帝时期的后宫里,贵人之位的分量着实不轻呢。不过呢,想再进一步那可就难了,基本没什么可能啦。要知道,更高一级的皇后之位,那可是唯有六大显赫家族才有资格去奢望的,像阎家的这位姑娘,那肯定是没这个指望的哟。
况且,彼时的皇后乃是马援之女,其个人能力、品行以及容貌皆堪称出类拔萃。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那阎贵人本事再大,想必也难以获得上位的机会。至于阎贵人后来是否育有子女,这还真不好判定,毕竟史书当中并没有相关的记载呢。
无论如何,就因为有阎贵人这么个人存在,阎家好歹是跟宫里有了关联。而这个阎贵人,正是日后那位阎皇后的姑奶奶呢。
接下来,由于阎贵人的缘故,阎皇后的爷爷,也就是阎贵人的哥哥,其仕途变得一路顺畅起来。最终,这位阎贵人的哥哥成功官至步兵校尉这一职位。该官职主要承担着管理长安上林苑驻防军队的职责,算得上是一位握有一定实权的中层军官。
后来,等到闫章的儿子阎畅出来做官之时,已然到了汉章帝与汉和帝在位的后期阶段。彼时的阎家,跟宫里的关联已不再那般紧密了,也正因如此,阎畅在仕途方面,走得并不是格外顺畅呢。
一十二点七七。
于是在此之后,阎畅又一次将心思放在了外戚这条途径上。随后,他便把亲生女儿阎姬送进皇宫之中,让其去参与后妃选拔的相关考试。
接下来要说的阎姬着实不简单。在史书中有相关记载,阎姬生得极为美貌,并且其家族此前在相关方面对她有所教导,还让她做了诸多准备事宜。正因如此,最终阎姬成功通过了考核,得以直接进入宫中,成为了汉安帝的妃子。
公元114年的时候,阎氏依照相应的流程正式进入皇宫之中。她一入宫便获得了汉安帝的特别宠爱,凭借这份恩宠,很快就被册封为阎贵人,开启了她在宫中的别样历程。
然而,在阎贵人进入皇宫之后,其所处的境况着实是颇为微妙的。要知道,彼时处于汉朝统治高层的情况是,虽说汉安帝身为皇帝,可实际上,真正把控着大权的,却是太后邓绥。
因而,阎贵人在入宫以后,不但得学会怎样讨得汉安帝的欢心,还必须让邓绥感到满意才行。毕竟一旦邓绥对她有所不满,只要随口道出一句话,便能够径直将她废除掉,所以她在这两方面都得格外留意。
接下来后宫究竟发生了何种情况,我们无从知晓。仅能明确的是,在获封贵人满一年之际,阎贵人成功闯过了这一“关卡”,完成了这场特殊的“游戏”。到了公元115年的四月,阎贵人得以正式被册立为皇后。
自此刻起,我们便要将阎氏称作阎皇后了。
史书对于这期间所发生之事记载寥寥,以致后世全然不知当地究竟发生了何种情况。不过很明显的是,阎氏被册立为皇后一事,在当时那可绝对称得上是极为轰动、仿若平地惊雷般的消息!
需明确的是,在阎氏出现之前,东汉时期的所有皇后人选,无一不是出自那寥寥几个顶级大家族的。倘若某女子并非出身于这些大家族,即便皇帝有心将其立为皇后,其他世家大族也定会联合起来加以反对,如此一来,这位被立的皇后必定难以稳坐其位。
如此一来,仅有的一种可能情况便是,阎氏在当时运用了某些手段,进而获取到了太后邓绥的首肯。在得到邓绥给予的支持后,其余的世家大族,即便内心存有反对之意,却也根本没办法径直去改变这一已然形成的结果。
然而,恰恰是这一段历史,在史书之上竟全然是空白一片,未曾留下丝毫相关的记载,着实令人感到费解与疑惑,仿佛这段过往被有意无意地隐匿了起来,消失在了史书所构建的历史长河记载之中。
因此直至如今,我们依旧不清楚,阎皇后在当时究竟都干了些什么事儿。
后世史学家对此有所推测,邓绥会选中阎氏,或许正是瞧中了阎氏出身普通这一点。在邓绥心里,阎氏出身平常,没能力协助汉安帝去夺权,如此一来她便能持续把控权力。要是选的是其他几大世家的女子当皇后,那这个世家定会帮汉安帝亲政,到时候邓绥的地位可就岌岌可危了。
不管怎么讲,彼时阎皇后凭借自身的一番努力,成功将邓绥以及汉安帝都搞定了。随后的那几年时间里,阎皇后便开启了熬日子的模式,就盼着邓绥能早日离世呢。
在这数年期间,大部分日子里,阎皇后的生活相对而言过得颇为轻松自在。然而,却有那么一件事情的发生,全然出乎了阎皇后的意料之外,打破了她原本较为轻松的状态。
所提及的这件事指的便是汉安帝生育儿子一事。
这实际上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呢。自刘秀那个时代过后,直至黄巾起义爆发前的整个东汉稳定时期,所有的皇后竟然都没有生育子女。并非是生了儿子却夭折之类的情况,而是从头至尾,东汉中期的每一位皇后,压根就未曾生育过孩子。
后世不少人针对此事持有这样的看法,觉得当时东汉的宫殿存在状况,其装修材料是有毒的。至于具体究竟是怎么个情况,直至今日众人也未能弄清楚。不过很明显的是,这条所谓的“规律”放在阎皇后身上,同样也是适用的。
阎皇后贵为皇后,与汉安帝的感情向来不错。可令人遗憾的是,她终其一生都未曾生育子女。要知道,对于皇后而言,没有儿子的话,那便意味着日后其皇后之位恐怕难以稳固。
就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候,有一天,汉安帝忽然心血来潮,宠幸了一位姓李的宫女。不曾想,这宫女随后竟顺利有了身孕。经过十个月的孕期,她还成功诞下了一个儿子。
后来被称作汉顺帝的刘保便是此人。
刘保出生之际,阎皇后内心明显充斥着惧怕之感。
显然,阎皇后当下地位颇高。可一旦汉安帝离世,由那个孩子继位的话,那她与阎家便会完全被边缘化。要化解这一难题,其实也有途径,即阎皇后自己能生育一子便可。然而,鉴于东汉诸多皇后都未曾生育子女的状况,此办法着实不太现实。
这可如何是好?
不得不承认,阎家在历史知识的掌握上确实还可以。没过多久,阎皇后便察觉到,类似眼下的情况,在几十年前的东汉时期就出现过一回。那时是汉章帝当政,汉章帝的皇后窦氏也未曾生育儿子,之后汉章帝与别的妃子生下一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和帝。
已然存在这样的先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去学习借鉴一下的话,那可真的是太不明智啦,简直就跟犯傻没什么两样呢。
于是没过多久,阎皇后便效仿当年窦皇后的做法,瞅准时机将那个宫女给毒死了。随后,阎皇后就着手提出申请,意图把刘保过继过来,由自己抚养在膝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只能讲,阎皇后在历史学方面确实是有所涉猎的,学得也还可以,不过呢,很明显她并没有将历史学通透,还是存在没学到位、没学彻底的地方呢。
似乎她还没琢磨透彻,阎家与窦家相比,压根就不在一个层级上。要知道,之前有过类似举动的窦太后,其最终的结局可并不怎么美妙呢。
彼时身为太后的邓绥,在史学方面造诣颇高。她很快便洞悉了阎皇后的心思,明白其打的小算盘。邓绥深知不能让类似当年窦家的状况再度发生,于是果断拒绝了阎皇后所提之事。正因如此,在后来的史书当中,压根就不存在阎皇后抚养刘保的相关记载。
这下子,情况可就变得棘手起来了。
阎皇后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自己精心谋划的那个堪称完美的计划,竟然就这么被邓绥一下子给破坏掉了。更为要命的是,由于阎皇后将那个姓李的宫女给毒死了,如此一来,她可就和刘保结下了化解不开的死仇!
这可如何是好呢?
并且,待刘保稍稍年长些时,经邓绥一手安排,刘保便径直被立作了太子。如此情形下,刘保日后承袭皇位一事,已然是确凿无疑了。阎皇后此前打的那些如意算盘,看样子是彻彻底底地落空啦。
然而,命运常常有着奇妙的安排。这不,随后命运又给阎皇后送上了一个契机。
公元121年,在刘保被册立为太子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时,太后邓绥离世了。
邓绥离世之后,汉安帝得以正式开始亲自主持朝政。就在亲政不久,汉安帝便全力投入其中,一心想要将皇权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为此,他大力提拔阎皇后一方的诸多亲戚,让这些人全都在朝廷里担任起了重要职位。
与此同时,汉安帝为了能稳固自身的皇位,便展开了对邓家的大规模清理行动。在其一番清理操作之后,邓家迅速且彻底地被逐出了朝堂。而就在邓家退出朝堂的这一当口,阎家顺势崛起,一下子就成为了当朝最为显赫的外戚家族,顿时变得炙手可热。
当时,这样的转变谁都没有事先预料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阎家迅速崛起,彼时汉安帝对其颇为倚重。如此一来,阎皇后手中可打的牌渐渐多了起来。随后,她在宫中联合汉安帝所信任的几个宦官,由此将后宫彻底掌控。与此同时,朝堂之上,阎家的几位男子也在极力拉拢官员,不断增强阎家的势力。
到了此刻,阎皇后心中暗自思忖,觉得自己说不定已经具备了将刘保这个隐患给解决掉的能力了。
那么在此之后,东汉历史当中极为奇葩的一起“废太子案”,便正式拉开了帷幕。
简而言之,曾有那么一天,汉安帝的乳母王圣与太子刘保的乳母起了争执。据史籍记载,彼时汉安帝因对自己的乳母王圣极为感激,还特意为其修建了一座规模颇大的宅子。并且,汉安帝也清楚宫廷环境似乎不利于小孩成长。于是,为使儿子刘保能平安长大,便安排太子前往乳母王圣的那座新宅子居住。
然而与此同时,在太子来到此地后,太子的乳母却颇有微词。她认为皇帝乳母的那座新宅子风水欠佳,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致使太子生了病。随后,这两位乳母便争执起来了。
最终吵起来后,皇帝的乳母自觉咽不下这口气,便跑去向皇帝诉说委屈。皇帝听闻此事后大发雷霆,一气之下竟将太子的乳母砍杀了,并且还将其全家都流放至偏远之地。
这下可好,皇帝的那位乳母算是把太子给狠狠地得罪了,而且得罪得极为彻底。
于是在那之后,汉安帝的乳母动起了别样心思,寻思着干脆就来个彻底的,便直接撺掇着皇帝,想着把太子给废掉得了。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当中,这位乳母就老是在汉安帝的耳边,一个劲儿地说太子刘保的坏话,对其大肆诋毁起来。
究竟在这一事件背后,阎皇后有没有从中推波助澜,无人知晓。不过单从事情呈现出来的状况看,确实太过巧合了。而后随着皇帝乳母开始散布不利言论,阎皇后便在暗中开始发力运作起来了。
在她一手操持之下,许多原先与她结为同盟的宦官,纷纷行动起来,不断地在汉安帝身旁进谗言,用尽各种手段对太子进行诋毁抹黑。
就这样,在众人一致的诋毁声中,汉安帝最终径直做出了废黜太子的决定。
这件事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考量,都显得极为奇葩。要知道当时汉安帝仅有刘保这一个儿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子嗣了。这就意味着,一旦把太子给废掉了,那后续压根就没人能够担当新太子这一角色啦!
在这场废太子的事件里面,阎皇后显然是最大的赢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她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凭借着种种手段与谋划,最终得以在这场风波里占据上风,从而成为了这场事件当中收获最多、最具优势的那一个,无疑是最大的胜利者。
从那以后,对于她而言堪称心腹大患的太子刘保已然彻底垮台。接下来,阎皇后只需设法让汉安帝再添一子,随后将这孩子过继到自己名下,如此一来,便能够把问题彻底予以解决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阎皇后尚未开始执行后续计划呢。就在公元125年三月,汉安帝在外出巡游进行祭祀的途中,竟然一下子病情加重,猝然驾崩了,这一突发状况令许多人都始料未及。
汉安帝的离世,无疑把阎皇后之前的所有安排都彻底搅乱了。不过呢,这对阎家而言,却实实在在是个极为难得的巨大机遇。要知道,当时汉安帝驾崩之时,阎皇后正好就在其身旁,并且一同随行的那几个宦官,也全都是阎皇后的亲信之人。
接下来的情况是,阎皇后选择秘不发丧,对外谎称汉安帝依然在世。随后,她指挥众人快速返回京城。并且还假借皇帝的名义下达旨意,使得阎家的数位男子得以迅速掌控住京城的驻防军队。
就这样,待阎皇后返回京城之际,局面已然被阎家所掌控。然而随后,在究竟该拥立谁成为皇帝这件事上,众人之间却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分歧。
在阎皇后眼中,阎家若要掌握大权,且日后能长期维持家族的兴盛,那就非得拥立一位小皇帝不可,尤其绝不能让已被废的太子刘保继承皇位。然而就那些士族大臣而言,刘保乃是汉安帝的独子,不管从哪个角度考量,在当下这个时候,都理应由刘保来继承皇位。
最终,由于阎家掌控着军队,大臣们即便持有反对意见,也无力改变局势。于是,阎皇后挑中了汉安帝五叔家的子嗣,即汉安帝的堂弟来继承皇位。这位堂弟名叫刘懿,在登基之前,其爵位乃是北乡侯。
接下来呢,刘懿在位的时间极为短暂,并且实际上压根就没正儿八经地履行过皇帝的职责,其获取皇位的途径也不怎么合乎正统规范。也正因如此,在后续的史书当中,人们通常都不会把刘懿视作东汉的一位皇帝。
在当时那个阶段,由于拥立了刘懿,阎皇后起码在表面上成功掌控住了局势。随后,阎皇后的身份便升级成了阎太后。而整个阎家也趁势迅速崛起,一举把持住了朝政,将最高层的大权牢牢掌握在了手中。
可问题在于,像这样的阎家,与东汉历史上其余那几个外戚家族相互比较起来的话,仍旧不在同一个层级之上。
此刻的阎家,表面上瞧着,已然和其他外戚家族一般,拥有了同等的权势。国家的最高权力,全然被阎太后把控着,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已妥妥地落入阎家的掌控范围之内了。
然而与此同时,要是对阎家的整个上位历程有所了解的话,我们便能够察觉到:阎家所拥有的权势,说穿了,不过是如空中楼阁一般虚幻罢了,看似高高在上,实则根基不稳,并没有坚实可靠的依托。
阎家之所以能够掌握权势,其最为关键且是唯一的因素,便是阎皇后的存在。这一情况,与东汉时期的另外那几个外戚世家相比,是全然不同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呢。
其他一些外戚家族的情况是,自身家族势力颇为庞大,凭借着这份强大的势力,家族中的女子才有机会成为太后,进而得以掌握大权。然而阎家却有所不同,是阎皇后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先当上了皇后,而后阎家才开始拥有了掌控权力的机会。
实际上,这两者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其他世家由于家族人口众多,而且还有形形色色的亲朋故交,这些人脉能够被直接安排到全国各地,如此一来其权力架构就更为稳固了,从上层到基层,到处都有他们家族的人员分布。
然而,就像阎家这般的家族,虽说一时掌控了高层的局面,可在中下层当中,却几乎找不到什么支持者。如此一来,其呈现出的权力结构,无疑就如同空中楼阁一般,缺乏坚实的根基,难以稳固维系下去。
因而,自阎太后开始执掌大权之日起,阎家的最终命运便已然被确定下来了。此次阎家得以掌权,注定无法维持太长时间。毕竟只要在京城这边,将阎家权力的源头给截断,那么阎家便再无任何希望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