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茶经历了三个阶段茶,现在是世界上大约半数人...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3-11-06 23:46:17

中国饮茶经历了三个阶段

茶,现在是世界上大约半数人的饮品。

茶起源于中国,世上无人有异议。

但究竟“发轫”于何时,目前没有一致的意见。

国外权威的百科全书,大都记录有如下表述——“中国传说是神农于公元前2737年左右最早将茶用作饮料。”

但同时,也大都在后面有这样的记述——“但现代学者认为可信的是,约公元前350年中国古代辞书《尔雅》最早提到茶。”

文献记录是一回事,实际发生和存在又是另外一回事。

中国考古界发现,在中国公元前1000年之前的西周初期,已经出现人工栽培茶树。

据信,种茶始于四川,然后逐渐沿长江向下游扩张,直到沿海一带。

不过有意思的是,秦汉之前,“茶”写为“荼”。

前述《尔雅》关于茶的记载,于《释木》篇中,说“槚,苦荼。”

“荼”古时可能最早读“弋奢反”,后来逐渐转音为“丈加反”,这就与现代读音十分接近了。

“槚”,就是茶树,现在的读音是“jiǎ”,也是“丈加反”。

说《尔雅》成书于公元前350年左右;而且,其书中收录的,一定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已经长时间存在的词汇。

所以可知,战国中期甚至前推至西周初期,中国先民已经人工栽培茶树,是非常可信的事情。

现在,湖南有一个“茶陵县”。其原名为“荼陵”。

《衡州图经》说:“荼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也。”

“荼陵”得名,与茶有关,而且是唯一与茶有关而为地名之地。据说,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就在此处。

这一传说,不是毫无根据。上世纪80-90年代,这里发现了大溪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之前,先民已经在这里人工栽培水稻,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先驱之一。

既然那里的农耕发源如此之早,栽培茶树又有什么不可能。

或曰,正如中华文明呈现的是“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发展模式一样,中国的人工茶树培植,也曾是“满天星斗”状态。

西汉,种茶吃茶,已经蔚然成风。马王堆汉墓发现的“竹笥”,当为专用的“茶桶”。

中国古代吃茶,普遍被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六朝前的“粥茶法”。

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说:“晋宋以降,吴人采(茶)其叶煮,是为茗粥。”

陆羽亦在《茶经》中说:“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此种味道一定不十分好。

第二阶段,是唐至元前期的“末茶法”。

这是从陆羽的《茶经》开始的。

陆羽说:“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碧粉缥尘非末也”,就是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煮水,待其微沸,取适量茶末向釜心投下,随即以竹筴搅动,等沫涨满釜面,便可酌入碗中饮用。

“末茶”,其实在晋代就有了。陆羽将其制作饮用更加“程序化”了。但他的“茶”中,仍然放盐,这是旧习惯的延续。

现在的“抹茶”,无疑是陆羽“末茶法”的延续,只是更加精细。

陆羽之后,唐代的“末茶法”又有新的发展,不去多说。

第三阶段,是元代后期以来的“散茶法”。

所谓“散茶法”,就是采下茶芽或茶叶后,或晒或焙,然后直接在壶中或碗中“沏着喝”。

这里面也有众多的制作改进、茶具讲究、沏与饮的门道儿,也不多说了。

0 阅读:0

作家老沈的文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