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之道可分为大道和小道,道和常道。什么样的道才可以称之为大道?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就论述了什么是大道之道。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这是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什么是大道?大道与小道有什么区别?圣人如何得道、如何成其大道?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就像泛滥的洪水,无所不在、无可遏制,仅靠人力利用轻重缓急的办法等,根本就无法左右其运行。大道泛行天下,无可左右。人们只能顺道而为、遵道而行。“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什么是大道?万物都凭侍着大道而生,也就是道生万物。万物都依赖大道以生,但是大道通通来者不拒,并不推辞和拒绝。事情有了结果,成功了、安稳了,大道也不占据这份成功所带来的功劳。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小处着眼,从微观和局部来看,大道衣养万物的一整个过程,大道都保持无欲无求的状态,既不做万物的主人,也不向万物发号施令,都只是让万物它们自己为自己做主。这就和“大制不割”、“万物将自化”是一个意思。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意思是说: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看,万物主动归服、顺从、服从大道的安排,大道也不做万物的主人,也还是让万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做到这一点比“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还要难一点、重要一点。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自己是怎么做到身合大道的呢?就是因为圣人对待万物,衣养万物时,不为其主;万物归服时,也不为其主。
万物都是自己给自己拿主意。大道最多就只是出出主意,给万物指出最优的发展路径。万物如果采纳了大道的建议,选择遵道而行,就必然会昌盛。这也就是所谓的得道则昌、失道则亡。
圣人也像大道一样,只是给万物指出最优路径,听不听全在于自己。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繁盛还是消亡,都是万物自己的事。
圣人秉持大道规则,并不过多干预万物自身的选择,其实也无法真正过多干预。
圣人无论帮助谁,都是对其它事物的不公平。毕竟圣人也无法亲自指点每一个对象。所以大道与圣人,即使万物归服,也不为其主。也正是这种不为大、不为主的状态,才使得圣人能够真正身合大道。
这就是本章的大致内容,其核心就是围绕“大道”的性质特点,论述圣人和大道,都是怎么对待万物的。万物熙熙攘攘、生生不息、轮回不止。大道凭什么可以包容它们、衣养它们,其原则不过就是只制定最优规则、最优制度,而不过多干预万物自身的选择。
其实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世间的法条制度不就相当于大道吗?在宇宙中违背大道必亡。在人世间,代表大道的制度,却极有可能成为摆设,甚至明目张胆的偏向某一部分人。
比如,奴隶社会偏向奴隶主;封建社会偏向地主贵族;资本社会偏向资本家;这样的社会形态都是不健康的社会形态,本质上都是在压榨社会的根基——底层民众。
这就像一棵大树,根系坏了,生命被透支了,大树的整体寿命也会被缩短。大道只在民间,得民心者,才能得志于天下。什么是大道?大道无处不在,大道在不同领域,就会有不同的体现和表现。
大道就是宇宙万物能够恒久运行下去的底层规则。它不像人间的人造规则,可以偏颇,可以成为摆设,其最坏的结果不过就是朝代更替、或者灭亡。宇宙大道则不可违逆,人们只能遵道而行,失道的唯一结局就是消亡。
圣人是最能明白大道和遵行大道的人。与其说大道衣养万物,不如说大道其实就是指万物生生不息的底层逻辑。任何事物失去其生存的基础,都会慢慢消亡。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宇宙,宇宙天地万物存在的最本源基础,是完全一样的,那就是大道。哪一天大道消亡了,宇宙万物也就要崩散了。什么是大道?大道就是如太极般始终圆融如一。虽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是万物仍然圆融如一。
大道之下的万物,都像大道一样始终混元如一。万物有缺,则其败必速。万物破弊,则其亡不远。
万物虽然依赖大道以生,但其存亡行止却完全是自己做主,大道从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