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包谷是大集体生产队时期才会发生的特殊现象,这个san字我不知该怎么写,所以我只得用拼音代替,本人才疏学浅,请网友们指教!这个san包谷是重庆邻近周边地区的方言,就是捡漏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大集体生产队时期,到秋收季节,包谷成熟了,大人们在前面收包谷,一个一个地掰来放到背上背着的背篼里!

往往会有一些包谷被掰漏,后面就跟着一群捡漏的san包谷的娃儿,他们发现后就会马上掰下来,放到自己的小背篼里作为私有背回家,这个san包谷原则上生产队是不允许的,如果被坚持原则,也就是san包谷的娃儿些说的叫讨嫌的大人发现,就会被没收归集体,遇到不讨嫌的大人,看见有娃儿在后面san包谷,还会故意掰漏一两个,让娃儿些捡漏。

娃儿些把捡漏san到的包谷拿回家,如果是嫩一点的就会放到灶孔里烧好后享受美味,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吃上一个烧包谷感到无比的幸福,嚼在嘴里香喷喷的。

老一点摩下来后,等大人收工回家用磨子推成包谷粑,然后到自留地里摘一个南瓜,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到锅里掺上水,把包谷粑用小瓢舀成一小团一小团的,俗称鸡脑壳,与南瓜一起煮,晚上一家人的晚饭就这样解决了,无论大人娃儿一人一碗,这就是人民公社大集体食堂1961年解散后至实行包产前这一时期的情景。除了san包谷,还有san谷子!

san麦子!

这些都是比较轻松的,将生产队集体收割后遗漏的捡回家即可,另外还有san红苕,san洋芋,这就比较辛苦了,因为红苕洋芋是在泥土里,挖漏的你看不见,你就得一锄一锄地重新把挖过的地挖一遍!

挖到遗漏就捡起来,但有时候可能你挖上一半天,把地挖了一大块也san不到几个红苕或洋芋,但你还得继续挖,把希望寄托在还没有被san过的那一块地上,有时候可能还是一无所获,因为你挖的这块地,很可能早已被别人san过,即使这样也不会放弃,只得另找一块看起来未被别人san过的地继续挖,只要能san到一箢或半箢篼!

一家老小的生活又能解决一两天。说起这些往事来,没有经历过的人,他肯定会认为你是在说假话,编故事,经历过的人,回想起来,心里五味杂陈!至从包产到户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再也没有这样事情发生了,再也没人为了san几个洋芋红苕把地重新再翻挖一遍而浪费时间,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外出务工挣钱!

再低的工资起码也比san几个红苕洋芋不知要强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