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不是有很多人说生产队时期很公平公正,但为什么有人住的是房子,有人却住的是岩阡呢?什么是岩阡,很多人都不知道,特别是城市人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都不知道什么是岩阡?更没看见过人住岩阡,有些人误认为山洞就是岩阡,山洞通常都比岩阡要宽深,较浅的山洞称为岩阡!

岩阡或者跟本就不叫山洞,仅仅是岩石凸起后,下雨天雨水淋不着的地方称为岩阡,现在几乎没有人住岩阡了,我所知道的只有重庆市丰都县暨龙镇乌羊村有一户人家还住在岩阡里,据说这家人已在这里居住了好几代人,已有上年的历史,现在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成了一旅游景点,我推测这家人起初住进这个岩阡是由于生活所迫,修不起房子,才住进这个岩阡的,因为这里下雨天淋不着雨,能遮风挡雨,开初可能仅仅是搭一个简易的棚子住在里面,后来才用木料修成了现在人们看到的样子!

以前是穷修不起房子才住岩阡,那这家人为什么还不搬离,继续住在里面呢?现在生活富裕了继续住在里面,是因为岩阡里冬暖夏凉,而且别有一番韵味。以前的人为什么会去住岩阡就是因为穷,我们小时候,听大人讲,我们生产队就有一家人住的是岩阡,这个岩阡名叫老鹰嘴,就是有一块巨大的凸起岩石,像老鹰的嘴一样,这家人就住在老鹰嘴里。

我们也只是听大人说,我们小时候出于好奇曾经去看过这个岩阡,不是很宽大,只看见岩石有烟熏的痕迹,住在岩阡里的人家已经搬离,至于这家人姓甚名谁我就不便提及。还有就是我们生产队的笋山里有岩阡,一个在华岩山上,一个在金佛山上,华岩山上那个岩阡很大,有几百个平方,在岩阡的上方还有一股山泉倾泻而下!

就像从屋檐上流下的屋檐水,只是比屋檐水大而清澈,人们就放一个桶在那里接水煮饭。金佛山上的那个岩阡名叫石门门,就像一个巨大的石门!

实际就像一座高大的卷洞桥,桥洞能遮风蔽雨,这两个岩阡,都是大集体生产队时期,人们在山上采集笋子,加工笋干时居住的地方,现在笋山已承包给私人,不知这两个岩阡还在利用否。我真正看见有人住岩阡是1974年,当时是大集体生产队时期,我小学毕业,要到当时的区所在地中学去读初中,当时没有客运班车,只是偶尔有一辆解放牌汽车在石子公路上行驶,从我们公社到区所在的初中学校有五六十公里,只能由父亲背着被盖和锄头,我拿着席子,沿着公路步行到学校,为什么读书要拿锄头,这是当时学校的规定,每周都有劳动课,学生不但要学文,而且要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我记得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全校师生背着被盖,拿着锄头到一个叫黄坭垭的地方去开荒种地,还在那里住扎了很长时间,去时没下雪,同学们从非常陡峭的关门山往上爬行,才能到达目的地,开垦荒地一段时间后,由于下雪,只得回校,但再也不能原路返回,因为关门山路陡湿滑,不注意就会被坠入深渊,只能绕行公路回到学校。说到这里有些偏题,回到前面,父亲送我上学的路上,我在公路边就看见了一户住岩阡的人家,这个地方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头渡镇,小地名叫两河口的地方,现在仍然能看到被烟熏过的岩石!

这个岩阡很大,就在公路边,这户人家在岩阡里搭了一个棚子,我记得当时还好奇地到门口去瞧了一眼,里面黑洞洞的。后来不知是什么时候,这家人已搬离岩阡,现在这个岩阡里都是附近的人们堆放的柴草。以前困难时,虽然人们住的房子比较破旧!

都是土坯房或木板房,但它还是叫房子!

家里要是有娃儿不听话,大人就会吓唬说追你出去住岩阡。住岩阡的人就意味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没有立足之地,只得去住岩阡!改革开放后,不但没人住岩阡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农村不是小洋楼!

就是砖瓦房,不要说去住岩阡,旧房子也没人住了,国家还出台了危旧房改造政策,对困难户和无房户,国家要么给予建房补助,要么全额承担,再也没有人去住岩阡了,即使有,是我如前所述的丰都县的那个岩阡人家!

这户人家现在住在里面不是因为穷,而是别有一番风景,就像过去人们穿破裤子是穷,而现在人们穿有破洞的裤子是时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