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重八,安徽凤阳人,年号洪武,明朝开国皇帝。出身贫农,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云游四方。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反抗元朝压迫。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自称吴王。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徐达和常遇春举兵北伐,推翻元朝腐朽统治。次年正月即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占大都,率军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统一全国。在位期间,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强化中央集权,设立锦衣卫和三司,惩治贪官和不法勋贵。实施卫所制度,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赋,丈量土地,大兴科举等重要措施。1398年6月驾崩,享年71岁,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

明太祖
诏书原文写道:“惟我中国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于天下人民土地,豪杰纷争。惟臣帝赐英贤李善长,徐达等为臣之辅,戡定群雄,息民于田野。臣下皆曰:恐民无主,必俗推尊,臣不敢辞。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祗。如臣可为民主,告祭之日,伏望帝祗来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是时连阴,明年元旦即晴。至日,日光皎洁,合祭天地,上即位于南郊。按是词先告上帝,以见未敢遽登至尊,且请烈风异景以示不可。是以天下为公,未尝矫饰符命,涂世耳目,真合尧舜汤武为心也。超越千古而延万世,宜哉!有些人认为朱元璋承认元朝正统地位是高明手段,实际上他内心是不愿意承认的。朱元璋登基后,下令明军北伐燕云十六州,把元顺帝赶出元大都。朱元璋凭借卓越军事才能和政治手段,对外进行七次北伐蒙元战争,确实是挺厉害的。

明太祖像
在位期间,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实施卫所军事制度,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土地及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对外确立不征之国,多次北伐蒙古。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1398年太祖驾崩,享年71岁,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在位时期,勤政爱民,严刑峻法,制订律法,影响深远,非秦皇汉武所能比,唯独唐太宗在军事方面与太祖匹配。纵有瑕疵,也不能否认朱元璋的伟大和英明。

明太祖复原
火烧庆功楼真相
火烧庆功楼又叫火烧功臣楼,是民间传说朱元璋为了杀害功臣制造的一场惨剧,改编为晋剧剧目《火烧庆功楼》。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而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里讲到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到天下后,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于是,下令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庆功楼。
在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席上,刘伯温坐在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压在自己坐椅上。当大家喝得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跟随皇帝出门。果然,朱元璋下楼后,庆功楼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另外四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他们是刘基,汤和,耿炳文和郭英。这种民间野史记录不靠谱,但是诛杀功臣确实是真的,比如:蓝玉案和胡惟庸案,被牵连官员甚多,不少官员和功臣被牵连致死。

庆功楼
历史真相
朱元璋在南京建造过一个楼,名叫忠勤楼。他经常与身边谋士武将在此地讨论军事。汪广洋与陶安等人诗文里写到过这座楼,庆功楼的故事据此而来。明朝开国大臣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等人。
这些开国大臣中,没有一个功臣是被烧死的,有些功臣是被害,病死或者赐死,而烧功臣更是子虚乌有,这些只能当故事听而已,不能当历史真相来解说,虽然历史上朱元璋杀功臣手段十分酷烈,那也是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完成清洗。这些江淮功臣们,是因为贪腐大案落马,其他是卷入到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并非死于骗到庆功楼这种简单粗暴的法子。
空印案真相
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年间,空印是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写上具体内容。此案受到明太祖相当重视,朱元璋认为官吏利用空白文书簿册作弊,必须严惩使用盖有官印空白文书簿册者,因为牵连人数众多,为明初著名大案。有关空印案发生时间,所杀人数存在许多疑点。空印案是惩治贪官污吏还是乱杀无辜,后人对朱元璋评价上存在分歧。全国各地官员到南京来报送账册,当时上缴实物税款是粮食,运输过程中难免有损耗,出现账册与实物对不上是大概率事件。稍有错误就要打回重报,江浙地区尚好,而云贵,两广,四川等地官员往来路途遥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时间,前往户部审核官员备有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来是从元朝习惯性做法,从来没有被明令禁止过。

明朝官员
空印事件发生后,朱元璋盛怒下,认为这是欺罔行径,丞相,御史都不敢谏言。下旨将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责一百充军。同年有星变,朱元璋下诏求言,浙江宁海人郑士利上书给朱元璋。其兄郑士元受空印案连累坐牢,为避免被认为是有假公言私者,等到郑士元出狱后,郑士利才上书皇帝。郑士利上书数千言,上言空印案事。朱元璋看罢郑士利上书后,极为不满,郑士利被流放。空印案中的官员没有被赦免,就连郑士元受此连累被抓起来流放,因此牵连人数超过千人。
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明初四大案件之一。诛杀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分由六部分理,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作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中国丞相制度,加强专制皇权,另设内阁供皇帝作为顾问。内阁大学士权力不如宰相,只有票拟权力,先送宦官,再由宦官上呈皇帝。从此,明朝名义上再无丞相,在永乐帝后由内阁首辅实质取代。
1380年明太祖以谋逆罪诛杀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死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与其子李佑,曾同胡惟庸谋逆。1386年明州卫指挥林贤通倭事发,经审讯得知受胡惟庸指使。李善长曾向汤和借用卫卒3百名,隐瞒不报。汤和暗中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对李善长产生猜疑,认为是大逆不道,将其妻等70余人诛杀。陆仲亨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其中,宋濂孙子宋慎受到牵连被杀,宋濂被贬死四川茅州。1390年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陆仲亨,顾时子孙等开国功臣。后来,胡惟庸以通倭等罪名被杀,究其党羽,前后诛杀3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
郭桓案真相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发生在1385年,属于明初官吏贪污案件。户部侍郎郭桓等人,伙同各省官吏作弊,盗卖官粮被揭发,以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因此,明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处死。为了追赃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地主对此怨恨极深,为了平息怨气便将审刑官吴庸等人处死。郭桓案促成大写数字出现,更加杜绝贪官污吏篡改数字贪赃枉法。郭桓等人贪污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明太祖要扫荡全国贪污官员。
明太祖令审刑司吴庸拷讯,此案牵连全国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从六部左右侍郎官员以下,赃银七百万,各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为了追缴赃粮,演变成全国骚动,民间富人莫不因此破产,史称郭桓案。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整治官场,确实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当时官员守令畏法,爱民如子,百姓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这正是明初治贪严明的效果。

郭桓案
蓝玉案真相
蓝玉案是指明太祖诛杀大将蓝玉,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明初四大案之一。1393年朱元璋借口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名将的政治案件,史称为蓝玉案。此案被株连者有1.5万人,连明将傅友德,冯胜等公侯亦被牵连。太子朱标威望极高,富有执政经验。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立朱标为世子,可见备受信任。1392年朱标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朱标在监国期间,处理案件公允,文臣武将尽心辅佐,连蓝玉都对朱标俯首帖耳,说明朱标的政治手段和能力不凡。
洪武后期,蓝玉和朱标关系甚好,是朱元璋留下辅佐朱标的,可惜朱标早逝。蓝玉有居功自傲性格,显然不是皇孙朱允炆能镇得住。朱标死后,朱元璋就把蓝玉诛杀。朱标不死,蓝玉也不用被杀。蓝玉本人对朱标忠心耿耿,然而天不遂人意,朱元璋计划被打乱。从此,朱元璋为了稳固皇孙朱允炆的位置,开始对太子武官集团屠戮干净,这就是蓝玉案的真相。

蓝玉案
明太祖北伐
首次北伐
1368年7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27日进占通州。8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后妃及太子等人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元朝灭亡。当时,元顺帝带领嫔妃及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1370年正月明太祖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出兵进攻北元。明军此次北征中,三路皆胜,元昭宗前往逃往漠北,其子买的里八剌等人皆被俘获。

明军北伐路线
第二次北伐
1372年正月至11月,对北元进行第二次征伐,史称岭北之战。大将军徐达中路军大败,李文忠东路军得失相当,只有明将冯胜西路军获胜。但是,明将冯胜放弃甘肃,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在这次战斗中,李文忠率军攻入北元首都哈拉和林,同时攻占蒙古帝国首都大斡耳朵曲雕阿兰,李文忠部到达朵颜之地,是成吉思汗葬地不儿罕山。

明军北伐
第三次北伐
1380年2月至3月,朱元璋命西平侯沐英率军进攻,侦察到北元脱火赤到达乃路,七天后渡过黄河,翻越贺兰山,分兵四路乘夜合围,明军俘敌虏南下。燕王朱棣调集山东,河南,山西,宁夏等地军队于北京,运送军粮37万石。三月采取长驱直入,直捣巢穴战略方针,率军亲征鞑靼。六月师至清平镇,鞑靼首领阿鲁台分军攻万全,明军奋师北进。七月明军抵达杀胡原,阿鲁台丢弃马驼牛羊辎重,携家属北逃。朱棣以兀良哈为阿鲁台羽翼,遂挥师东南,进攻兀良哈部,捣毁其根据地。明军于屈裂儿河与元军数万人交战,大败敌军,斩获甚众。
第四次北伐
1381年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人侵扰明朝边境,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汤和为左副将军,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军北征蒙古。大军渡过胪朐河时,俘虏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8月底明军北征各部胜利班师,获得皇帝赏赐。
第五次北伐
1384年5月北元也先帖木儿于西番反明,明百户刘林率兵往攻,英勇战死。朱元璋命令冯胜为大将军,派凉州卫指挥宋晟进击,于亦集乃大破元兵,俘虏也先帖木儿及部属2万人。第五次北伐战争,是明太祖对北元第五次讨伐战役。
第六次北伐
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20万人北征故太尉纳哈出。双方交战中,明军俘虏纳哈出,得其军民24万余人,羊马辎重无数,彻底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六月傅友德派军士驻守大宁,冯胜等人胜利班师,辽东从此完全纳入明朝版图。
第七次北征
1388年3月明军侦察到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决定急行军直扑元帝所在。4月12日蓝玉部明军到达捕鱼儿海南岸,探知脱古思帖木儿营地就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于是发动突袭,俘获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等人,太子必里秃妃和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等人,以及宝玺和金银印章等。
第八次北征
1390年明廷以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屡为边患,命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各率师北征,其余均听诸王节制。3月燕王率军出长城古北口,侦知乃儿不花等屯驻迤都,乘大雪直捣其营,攻其不备。三十日师抵迤都,派与乃儿不花有旧的观童入营求见,大军进围其营,乃儿不花等被迫投降,悉收其部落数万人而还。
明太祖功绩
军事方面,朱元璋使丢失400多年燕云十六州回到汉人政权手里,让云南地区变成大明疆土,重新收复河西走廊。文化方面重视教育,兴修学堂,兴办科举,选拔人才,复兴汉族礼仪等。严惩贪官,提倡养老,传扬孝道,建立社会福利机构等。经济方面注重休养生息,鼓励开垦,兴修水利,大搞移民,发展生产,减少商业税收,使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统治后期,百姓所有耕地和人口数量均超过北宋巅峰。借用明代李贽名句: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虽然在巩固政权过程中,采取残忍手段诛杀功臣和贪官,比如胡惟庸案,郭桓案和蓝玉案等,大量功臣和文人惨遭杀害,造成严重社会恐慌。因此,明太祖完全称得上是千古一帝称誉。明太祖历史功绩仍然不可磨灭,为明朝发展和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堪称最伟大的君主。
锦衣卫机构
1382年设立锦衣卫,前身是仪鸾司。成化年间制度基本发展成熟,缉捕谳狱及城市管理是锦衣卫堂官首要职掌,侍卫皇帝居次要地位。北镇抚司官专理诏狱,锦衣卫各司房处理案件以京师犯罪居多。锦衣卫官职兼有寄禄官性质,大批军官安置进入锦衣卫及其他亲军卫所,世袭军职转向世爵制。有些文官子弟受到皇帝赏识,被安置接近皇帝的锦衣卫,也被纳入恩荫世袭锦衣卫行列。锦衣卫指挥使是锦衣卫首领,皆由皇帝亲信武官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明太祖令毛骧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职责,下设北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锦衣卫成立后,毛骧升任锦衣卫指挥使。胡惟庸案发后,被朱元璋下旨处死,蒋瓛接任锦衣卫指挥使。锦衣卫职权范围很广,包括管理卤簿仪仗,修理街道,疏通沟渠,抓捕罪犯,搜集情报等工作。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满清入关后,明朝政府有效统治范围迅速萎缩。此后,锦衣卫仍然存在南明政权中发挥作用。

锦衣卫服饰
移民政策
明初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河水连连泛滥,中原人口锐减,而山西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和山东人口相加,远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因此,朱元璋要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大力发展生产,史称洪武大移民。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云南,河北等地。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往各地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历经时间漫长,规模很壮大,在中国移民史上是空前罕见的。

大槐树移民
养老政策
朱元璋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让县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慰问。朱元璋为了让居家养老者有人服侍,规定民年七十老者,许令儿子侍养,免其差役。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子女,朝廷给予精神表扬,还赏赐衣物和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60岁时可以享受普通老人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家中。当他们去世后,政府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在朝廷要求和带动下,形成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中。其中,浦江郑氏成为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代表作。
社会福利
洪武时期是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当时有免费养老院,养济院和公墓出现。另外试验过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养济院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机构,专门收养那些生活困苦孤寡老人和乞丐。这些养济院,为那些生活无望的人们提供一线生机。明初实行福利慈善机构,诸如养济院,育婴堂,安济院等,都源自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同情。

安济院
蠲免政策
明初蠲免政策取得显著的成效,对于明朝建立和稳定起到重要作用。蠲免政策能够减轻民众负担,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蠲免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政府政策效能。同时,蠲免政策还能增加政府的声望,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政能力。此外,朱元璋的蠲免政策还产生其他积极影响。蠲免田赋和徭役,使农民能够安心地进行农业生产,不受徭役之苦,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外,开仓放粮等措施帮助受灾人民度过难关。
诗集赏析
朱元璋在戎马生涯中写过诗词,并有《御制文集》传世,文集中录有一百多首诗词。明太祖诗歌水平虽然不能与著名诗人相提并论,也有一定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朱元璋文化水平虽然不算太高,但学习态度和对文化重视值得肯定。在执政期间,不断提高自己文化水平,甚至能够发现文人的文字破绽,显示出对文化敏感性和深刻理解。总的来说,朱元璋诗歌水平虽然中等,流露出帝王的霸气和理想抱负,作品具有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说明朱元璋诗词水平超高。

明太祖诗词
咏菊 朱元璋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示僧 朱元璋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金鸡报晓 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咏燕子矶 朱元璋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咏竹 朱元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征陈至萧湘 朱元璋
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片雨过萧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藩王政策
1370年明太祖正式确立分藩诸王,朱元璋有24个儿子被封亲王,一个从孙被封郡王。其中,朱樉为朱元璋次子,在藩王中年龄最长,兵权最重。同时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重任,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明太祖于1370年册封第二子朱樉为秦王,第三子朱棡为晋王,第四子朱棣为燕王,第五子朱橚为吴王,第六子朱桢为楚王,第七子朱榑为齐王,第八子朱梓为潭王,第九子朱杞为赵王,第十子朱檀为鲁王,从孙朱守谦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设置相府官属及礼仪有定制。
1378年正月明太祖封第11子朱椿为蜀王,第12子朱柏为湘王,第13子朱桂为豫王,第14子朱楧为汉王,第15子朱植为卫王,改封朱橚为周王。1391年册封第16子朱栴为庆王,第17子朱权为宁王,第18子朱楩为岷王,第19子朱橞为谷王,第20子朱松为韩王,第21子朱模为沈王,第22子朱楹为安王,第23子朱桱为唐王,第24子朱栋为郢王,第25子朱㰘为伊王。次年改封豫王朱桂为代王,汉王朱楧为肃王,卫王朱植为辽王。分封藩王加强拱卫朝廷,明太祖效仿尊崇周室天子做法,实行诸王靖边的策略,可以加强防御北方蒙古侵夺领地的威胁。
明初功臣录
1徐达(1332-1385)字天德,安徽凤阳人,明初功臣和军事家。1353年参加起义军,随朱元璋征战沙场。1355年与汤和率军攻占和州,升任镇抚。次年担任先锋,随军攻占集庆。先后攻拔采石及太平等地,成为重要将领。同年任大将军,进攻东线京口。1357年讨伐张士诚,生擒张士德。1363年参与鄱阳湖之战,击毙陈友谅,歼灭其军主力,取得胜利。次年与杨璟等人征讨张士诚,攻取江陵,夷陵,辰州等地。1366年回师高邮,率军攻取淮安。8月参与平江之战,次年俘杀张士诚,封信国公。同年拜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挥师北伐蒙古。1368年拜中书右丞相,同年率军攻入大都,次年与副帅常遇春率兵北伐蒙古。1370年授光禄大夫,拜右柱国,官至太傅,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1384年正月出镇北平,次年去世,享年54岁,谥号武宁,追封中山王,名列开国六王之首。

徐达
2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号燕衡,安徽怀远人,明朝开国名将。元末投奔绿林大盗刘聚,1355年归附朱元璋,屡次为前锋,号称常十万。参与采石矶之役,随军攻占太平等地。次年率军攻占集庆,因功积升为元帅。1359年朱元璋攻取金华后,派其率军攻占衢州。次年参加龙湾之战,大破陈友谅大军,取得胜利。随后,升任行省参知政事。1363年参与鄱阳湖之役,升任平章政事,次年随徐达率军攻占庐州。接着,率军与邓愈会合,攻占新淦,吉安,赣州等郡县。1366年出任副将军,随徐达征讨张士城部。次年率军攻破平江后,张士诚败死,进封鄂国公。官至中书平章军事兼太子少保。1369年率军北伐蒙古途中,病逝于军中,年仅40岁,谥号忠武,追封开平王。

常遇春
3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李贞子,明太祖外甥,明初将领和军事家。12岁时母亲去世,1353年随父投奔朱元璋,被朱元璋收为养子。1357年以舍人身份支援池州,击败天完起义军。次年升任亲军都指挥,镇守建德,收降苗帅杨完者部。1362年平定江南,大败张士诚军队。次年谢再兴叛降于张士诚,与胡深率兵大败谢再兴。1366年攻取杭州,加封荣禄大夫,授浙江行省平章政事。1369年随常遇春出塞,领兵征讨元军,次年封曹国公。1379年拜大都督兼国子监事,1384年因病去世,追封岐阳王,谥号武靖,享年46岁。主要功绩是攻克杭州,应昌之战,北伐蒙古等战役。

李文忠
4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明初将领。1352年领导义兵抗击元军,1355年率部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集庆,镇江等地,升任广兴翼元帅。转战浙西,屡败元军,历任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右御史大夫等职。1370年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招降吐蕃及乌斯藏诸部,官至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病逝于寿春,追封宁河王,享年41岁,谥号武顺。主要功绩是招降吐蕃诸部,开疆拓土数千里等显赫功绩。

邓愈
5汤和(1326-1395)字鼎臣,安徽凤阳人,明初名将,著名军事家。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初任牌头。次年随军征讨大洪山寨,升任万户。1354年随军攻克滁州,授管军总管,招降千余人。次年攻克集庆,镇江等地,升任统军元帅。1357年授江南行枢密院同佥,屡次击败张士诚。1363年参与鄱阳湖之战,升任中书左丞。1367年任征南将军,征讨方国珍。次年兼任太子左谕德,率军攻占延平路,擒获陈友定。1370年随军西征宁夏,封中山侯。次年授征西将军,攻灭明夏政权。1372年随军北征蒙古,1375年击败元将伯颜帖木儿部,取得北征大捷。1378年封信国公,拜左柱国,进封光禄大夫。1381年随徐达出塞北伐蒙古,征讨乃儿不花,俘获其平章别里哥,枢密副使久通。1385年思州诸洞蛮作乱,拜征虏将军,随楚王朱桢征讨思州诸洞蛮。1390年辞官致仕,闲居故里凤阳。1395年去世,享年70岁,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汤和
6沐英(1345-1392)字文英,原姓李,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父李忠,自幼随母颠沛流离,8岁被太祖收为义子。1356年随朱元璋征战,1362年授帐前都尉,驻守镇江,担任军机事务。1364年升任指挥使,镇守广信。1367年朱元璋派水军和陆军取福建,领兵自西进攻,攻取江西,福建交界处分水关,占领崇安,攻破闵溪十八寨,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1376年以副帅随邓愈征讨吐蕃各族,封西平侯。1381年与傅友德和蓝玉率兵征讨云南,云南平定后,奉命留守云南。次年因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悲哀而死,享年48岁,追封黔宁王,谥号昭靖。

沐英
7胡大海(~1362)字通甫,安徽宿州人,明朝开国将领。1353年投靠朱元璋,担任先锋。1356年随军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率兵将杨完者打败,苗将蒋英,李福等人归降,升任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随后,镇守金华,曾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于朱元璋。军纪严明,不妄杀人,不掠妇女。1359年与耿再成攻占处州,1362年2月部将蒋英邀请其前往八咏楼,视察士卒演习,欣然前往,后被蒋英以铁锤打死,次子胡关住同时被杀,耿再成亦死。明朝建立后,赠光禄大夫,追封越国公,谥号武庄。主要功绩是两败苗帅杨完者与降服溪洞兵叛乱。

胡大海
8华高(~1371)安徽和州人,明初将领。1355年与虢国公俞通海率军投靠朱元璋,随军攻克太平,授予总管。随大军破采石,方山敌军,次年挥师攻占集庆,镇江,授秦淮翼元帅。与邓愈攻战于广德,率军攻破常州,升任佥行枢密院事。此后,率军击败陈友谅,援助长兴,攻破武昌等地,官至行省平章政事。1370年封广德侯,次年病死,赠巢国公,谥号武庄。主要功绩是攻克广德,收复武昌以及平定浙西地区等战役。
9赵德胜(1325-1363)安徽濠州人,明朝开国将领。初为元朝义兵将领,作战勇猛,人称黑赵岁。1354年率众投奔朱元璋,随军支援六合县。1356年随朱元璋南渡作战,官至中翼左副元帅。1360年参与龙湾之战,任后翼统军元帅。1362年任江南行枢密院事,镇守南昌。次年参加保卫洪都战斗,作战勇敢,后被敌军弓弩射杀,时年39岁,追封梁国公。主要功绩是龙湾之战大败陈友谅,收复与坚守南昌城等战役。

赵德胜
10俞通海(1330-1367)字碧泉,安徽巢湖人,俞廷玉长子。元朝末年,与廖永安等人结寨自保。1355年率军投奔朱元璋,随朱元璋南渡作战,屡次击退元军。1360年参与龙湾之战,击退陈友谅。1363年参与鄱阳湖水战,解救朱元璋,焚烧陈友谅舟船。1366年随军讨伐张士诚,次年参与平江战役。同年在桃花坞时中流矢,不治身亡,年仅38岁,谥号忠烈,追封虢国公。主要功绩是大败元军,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战役。

俞通海
11俞通源(1335-1389)字佰川,安徽巢湖人,俞廷玉次子,明初将领。元末与家人避祸徙巢,1352年与父兄招集义军结寨自保。1355年率众归降朱元璋,次年随军攻克集庆。1365年随军攻克苏州,任中书省平章政事,统领旧部驻守庐州。初从大将军徐达征中原,偕副将冯胜等人会兵太原,攻占河中。随后,攻取凤翔,巩昌,泾州等地,驻守开城,率军攻克庆阳。1370年封南安侯,授予世袭铁券。次年从廖永忠伐蜀,随徐达出塞北,安抚甘肃,皆有战功。徙江南豪民14万填凤阳,命其驻守云南,征讨广南诸蛮,俘斩数万人。1388年召其返回京师,次年2月病死家中,享年55岁,次年坐胡惟庸案被革爵。
12俞通渊(1337-1400)字朝理,安徽巢湖人,明初将领,俞廷玉子,俞通海胞弟。元末与父亲避祸徙巢县为民,1352年江淮兵起,随父兄招集义军结寨自保。次年攻入巢湖结水寨,擒获元将赵牛儿。1355年归降朱元璋,同年攻克采石,定策取金陵。初授参侍舍人,历任中军都督佥事,骠骑将军,调任负责督运粮草。率所部征讨龙场,都匀诸蛮洞,悉数平定。1392年赐荣禄大夫勋柱国,封越巂侯,诰授世袭。同年6月率阿速,唐兀,斡罗思等归附,随蓝玉讨伐月鲁帖木耳,生擒月鲁并其子胖伯京师伏诛。太祖命其支援云南,遂筑越巂侯卫。1399年复爵,召其入京议事。在白沟河之战中,与瞿能等人讨伐燕王朱棣作战中,壮烈牺牲,享年64岁,赠巂国公。主要功绩是在裕溪口之战打败元军,参与多次北征战役及白沟河战役。
13吴良(1323-1381)原名国兴,安徽定远人,明初开国功臣。1352年投奔朱元璋后,随朱元璋征战,初任帐前先锋。随后,攻取滁州,合县等地,率军攻取采石,溧阳等地。1354年随朱元璋夺取滁州,次年随军攻打和州。6月从渡长江,攻占采石,太平,溧阳等地。1356年随朱元璋攻占集庆,累立战功,随徐达攻克镇江,常州,守卫丹阳。次年攻克江阴后,任命为指挥使,镇守江阴。1367年平定张士诚后,拜昭勇大将军,苏州卫指挥使,改镇苏州。1370年封江阴侯,率军征讨广西蛮族叛乱。1381年病死,终年59岁,追封江国公,谥号襄烈。
14吴复(1321-1383)字伯起,安徽合肥人,明初将领。元末集合子弟保卫乡里,结寨固守。1354年归顺朱元璋起义军,攻克泗县等地。次年随朱元璋渡江,攻取采石镇,太平路,因功升任万户。1360年随军攻破常熟等地,1362年任振武卫指挥同知。1364年镇守沔阳,次年随常遇春攻克安陆,率领先锋军攻占安陆,生缚守将任亮。1368年任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率军平定郧等诸山寨残部。1370年随徐达征讨陕西,击败元将扩廓帖木儿。随后,率兵征讨吐番各部,率军攻占南郑。1371年随傅友德伐蜀,次年随邓愈平定九溪州,辰州诸蛮,同年镇守安陆。1374年任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1378年随沐英征讨西番,次年封安陆侯。1383年攻克墨定苗等诸寨,10月病逝,享年63岁,追封黔国公,谥号威懿。

吴复
15冯胜(1327-1395)名宗异,初名国胜,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名将,冯国用胞弟。通晓兵法,元末聚众结寨自保。1353年与冯国用投靠朱元璋,屡立战功,授亲军都指挥使。冯国用死后,典掌亲军。龙湾之战时,大败陈友谅,败其于采石,收复太平等地。随后,率军攻取江州,晋升亲军都护。1363年随军激战鄱阳,攻取武昌,庐州,乘机攻取江西诸路。1368年任太子右詹事,因罪被贬官,拜都督同知。1372年率军征讨王保保,徐达与李文忠皆战不利,唯独其斩获甚众。1387年拜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20万人远征辽东,招降纳哈出。因功封宋国公,因秘密会见女婿朱橚,遭到太祖猜忌,受召还京。1395年被下令赐死,享年69岁,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