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朱荣被杀后,尔朱家族失去主心骨,开始四分五裂,虽然尔朱兆名义上继承了尔朱荣的位置,但号令力大不如前,尔朱兆能力也不及尔朱荣。一年后,野心勃勃的高欢眼见尔朱家族衰弱,更在信都(今河北冀县)打着反对尔朱家族的旗号起兵,不久,高欢在韩陵之战中击败尔朱家族联军,随即率军进入洛阳。
自韩陵之战后,尔朱兆自杀身亡,尔朱仲远南下投靠南朝梁,原归属于尔朱氏的大将斛斯椿杀尔朱世隆和尔朱彦伯,俘虏尔朱天光、尔朱度律送于高欢后被处斩,尔朱家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高欢取代尔朱家族,成为北魏最大的权臣,高欢进入洛阳后,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拥立谁当皇帝的问题。
孝庄帝元子攸被杀后,尔朱氏拥立孝文帝元宏异母弟广陵惠王元羽之子元恭为帝,也就是节闵帝,而高欢为了对抗尔朱氏,拥立景穆帝拓跋晃曾孙元融第三子元朗为帝。
现在高欢击败了尔朱氏,占据了洛阳,但有两个皇帝同时存在,高欢面临选谁当皇帝的问题。“中兴二年,高欢既败尔硃氏,废帝自以疏远,请逊大位。”
高欢
元朗主动退让,高欢就面临是否拥立节闵节元恭的情况。
高欢召集群臣商议,一开始没人敢说话,之后太仆卿綦俊表示支持节闵帝继续为帝,但是河北士族出身的高乾邕、魏兰根、崔悛等人不同意,他们认为节闵帝是尔朱氏所立,如果不否定节闵帝,就无法显示高欢起兵的合法性。最终高欢还是决定另立北魏宗室为帝,至于立谁为帝,高欢仍与大臣商议。“欢乃与百寮议。以孝文不可无后,时召汝南王悦于梁。至,将立之,宿昔而止。又诸王皆逃匿,帝在田舍。先是,嵩山道士潘弥望见洛阳城西有天子气,候之乃帝也。于是造第密言之。居五旬而高欢使斛斯椿求帝。椿从帝所亲王思政见帝。帝变色曰:‘非卖我耶?’椿遂以白欢。欢遣四百骑奉迎帝入氈帐,陈诚,泣下沾襟。让以寡德。欢再拜,帝亦拜。欢出,备服御,进汤沐。达夜严警。昧爽,文武执鞭以朝。使斛斯椿奉劝进表。椿入帷门,罄折延首而不敢前。帝令思政取表,曰:‘视,便不得不称朕矣。’于是假废帝安定王诏策而禅位焉。即位于东郭之外。用代都旧制,以黑氈蒙七人,欢居其一。帝于氈上西向拜天讫,自东阳、云龙门入。”
节闵帝元恭下诏,禅让帝位给元修,元修在东郭继位为帝,是为北魏孝武帝,也是北魏最后一任皇帝,元修之后,北魏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孝武帝元修如何与高欢决裂的?史书说“孝武皇帝讳修,字孝则,广平武穆王怀之第三子也。母曰李氏。帝性沈厚,学涉,好武事,遍体有鳞文。”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对元修的评价相当不好,说“修之淫乱,不齿于人类,善见孱弱,而其父亶以躁薄为高欢所鄙,等不可以为君。而尤非此之谓也,修之立,岂其分之所当立者?即令当立,而岂如光武之起南阳,晋元帝、宋高宗之特为臣民所推戴者哉?魏有君矣,修徼宠于高欢,乘时以窃位,晔也、恭也、朗也,皆修所尝奉以为君者,而皆弑之,修亦元氏之贼而已矣。修入关中,未死也,未废也,元亶固修之臣,介高欢之怒而亟欲自立其子,君存而自立,其为篡贼也无辞,是善见又修之贼也。雨俱为贼,而君子屑为之辨哉?”
“孝武尝大发士卒,狩于嵩山之南,旬有六日。时寒,朝野嗟怨。帝与从官及诸妃王,奇伎异饰,多非礼度。”此外,孝武帝元修为人还非常残暴:“乙巳,帝幸华林都亭,宴群臣,班赍有差。羽林队主唐猛突入称庆,帝以猛犯禁卫,杖之。猛辞色有忤,斩之阶下。”
元修
大概是元修看不惯唐猛这个人,或者又有不知道的原因,无缘无故斩杀手下将领,这种事本来就不合情理。从这些记载来看,元修这个人专权、有武力,并不是特别有才能。
元修是高欢拥立的,高欢这个人野心勃勃,是一定自己称帝的,但是时机还不成熟,在拥立元修为帝之前,高欢的部将就打算拥立高欢为帝,但高欢拒绝了。
元修其实就是汉献帝一样的傀儡,高欢拥立他为帝,就是为自己篡位争取时间,毕竟此时的北魏,人心尚在,还有不少人怀念北魏。
在这种形势之下,高欢与元修很快就有矛盾了,元修为了对抗高欢,利用皇帝身份不断四处召集士卒将领。
高欢坐镇晋阳,晋阳才是高欢的大本营,高欢手下的主要支持力量是北魏六镇,尤其是怀朔镇,其次就是河北士族,高欢拥兵20余万。
元修身在洛阳,高欢对元修的控制较为松散,即使这样,元修也不愿意受制于高欢,元修的四大亲信是:王思政、元毗、斛斯椿、魏光。
元修
王思政是洛阳官僚,元修还是平阳王时,王思政就是元修的门客,高欢也是通过王思政才找到元修的。元毗是北魏宗室,斛斯椿是尔朱荣旧部,这些人均支持孝武帝与高欢争权。此外,随孝武帝入关的还有一大批河东士族,比如河东汾阴的薛寘,还有出身河东的裴侠、柳庆等人。
但是,孝武帝聚集的这些力量根本不足以跟高欢对抗,为了牵制高欢,孝武帝还拉拢贺拔胜与贺拔岳兄弟,加封他们的官职,贺拔岳居关中,后被侯莫陈悦杀死,宇文泰被推举为首领,孝武帝随后又加封宇文泰。贺拔胜则镇守荆州,力量相对较弱,孝武帝自身力量不足,企图拉拢关中的宇文泰和荆州的贺拔胜一起对抗高欢。但宇文泰和贺拔胜也不愿意直接与高欢冲突,毕竟他们的实力加起来也不如高欢。
高欢坐视孝武帝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他肯定是认为对付孝武帝有足够的把握,但双方剑拔弩张,尽早会有一战,尽管双方维持表面的和平,但实际上已经分裂了。
孝武帝元修为什么要西入关中投靠宇文泰?孝武帝最初的是设想是让宇文泰率军出关,协助自己与高欢决战,但宇文泰不愿意,找各种借口,就是不愿意离开关中这个根据地。
孝武帝没有办法,即使宇文泰不来,他也要讨伐高欢,再加上孝武帝内部的元斌之与斛斯椿争权,导致镇防不守,洛阳无法镇守,孝武帝才准备西入关中的。
南北朝示意图
在入关之前,孝武帝下诏戒严,假称南征南朝梁,征发河南诸州县兵,在洛阳举行阅兵仪式,实际上是想西入关中。
高欢何等聪明,识别了孝武帝的计谋,率领大军从晋阳南下洛阳,高欢还故意写信威胁孝武帝,称“荆、雍将有逆谋,臣今潜勒兵马三万,自河东渡,又遣恒州刺史库狄干等将兵四万自来违津渡,领军将军娄昭等将兵五万以讨荆州,冀州刺史尉景等将山东兵七万、突骑五万以讨江左,皆勒所部,伏听处分。”
此时的孝庄帝只有三个选择:1、继续在洛阳当高欢的傀儡,但后面可能不再自由了。2、南投荆州贺拔胜。3、西投关中宇文泰。
高欢
第一个选择,孝武帝显然不会选择,他这个性格不可能继续当高欢的傀儡。第二个选择,荆州的贺拔胜实力不强,不如宇文泰,同时荆州无险可守。第三个选择,投靠关中的宇文泰,然后利用潼关天险来阻挡高欢攻打关中,自保是没有问题的。
这三个选择中,明显投靠宇文泰是最明智的,孝武帝的亲信王思政也是这个想法:“思政乃言于帝曰:‘高欢之心,行路所共知矣。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关中有崤、函之固,一人可御万夫。且士马精强,粮储委积,进可以讨除逆命,退可以保据关、河。宇文夏州纠合同盟,愿立功效。若闻车驾西幸,必当奔走奉迎。藉天府之资,因已成之业,一二年间,习战阵,劝耕桑,修旧京,何虑不克。’帝深然之。”
王思政认为关中有崤关和函谷关的天险,一人可抵御上万人,而且关中兵强马壮,粮食充足,退可守,进可攻。孝武帝同意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想不到的是,自己会死在宇文泰手中。高欢也失算了,本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宇文泰没有得到孝武帝时,充其量只是个地方军阀,孝武帝一来,宇文泰就成为西魏政府,这是高欢没有想到的。
这一事件最大受益者是宇文泰,提升了关中的政治地位,为后来北周灭亡北齐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