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作为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支游牧民族,曾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尤其是在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先后建立了包括西秦、慕容氏诸燕、南凉、代国、北魏在内的多个政权,至今在青海、甘肃一带,都有鲜卑族留下的诸多生活印迹。
提及鲜卑族中的知名人物,很多人或许会第一时间想到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
在小说之中,慕容复便是十六国时期的燕国后裔,也就是历史上的慕容氏诸燕,而其之所以取名为“复”,便是为了光复昔日的大燕国。
当然,慕容复毕竟是虚构的小说人物,历史上鲜卑族一支中,较为出名的实际上是建国南凉的“拓跋三兄弟”。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回顾南凉这个仅仅存在了十七年的短命王朝。
南凉作为十六国政权之一,是由拓跋鲜卑一族建立,最早的首领可以追溯到东汉建安二十五年的拓跋匹孤。
当时鲜卑族的首领拓跋诘汾病逝,部落内部的权力继承出现了争夺,长子拓跋匹孤没能继位,反而是由次子拓跋力微之母被推举为首领,无奈之下,拓跋匹孤只能带领一部分人迁徙到其他牧场。
此后几十年里,这支鲜卑部落先后在塞北阴山、河套平原以及贺兰山东麓一带活动,后来又来到了现今的内蒙古额济纳旗、凉州一带。
到了公元260年前后,魏国镇西大将军邓艾来到了陇右地区,当时由于该地区地广人稀,邓艾决定将鲜卑部落迁徙到凉州、雍州一带,自此之后,该地区形成了汉族、鲜卑以及羌族杂居的状态。
当然,这一时期的鲜卑族仍旧以游牧为主,其游牧区域已经延伸到了青海湖东,这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拓跋鲜卑一族被迁入凉州一带后,饱受当时西晋统治者的剥削,族人往往会被征兵,或者是被卖作奴婢,与此同时还要缴纳繁重的赋税,这导致当地民族矛盾日益加剧,最终爆发了后来的反晋斗争。
此后二十余年里,拓跋鲜卑曾多次反抗西晋政权,先后更是爆发了多场战争,但是最终都以西晋政权获胜而结束,每一次反抗和战争,都导致了拓跋鲜卑族人数量的锐减。
尽管如此,拓跋鲜卑并没有就此溃散,反而不断“韬光养晦”,到了拓跋乌孤时期,拓跋鲜卑一族已经势力十分强盛,此时的后凉已经无法再统治拓跋鲜卑,只能通过不断给拓跋乌孤加官进爵的方式笼络人心。
只不过,拓跋乌孤已经看不上后凉的赏赐和官职,因为他深知自己的人马已经不在后凉之下,没必要依附别人,于是在公元397年正月,拓跋乌孤揭竿而起,举兵反叛后凉,自称为西平王,随后正式建国南凉,年号改为太初。
此后两年时间里,南凉与后凉之间先后爆发了多场战役,拓跋乌孤所率领的鲜卑部落,先后拿下了后凉的乐都、浇河、湟河灯要塞,使得当地数万羌族部落前来归附,后凉的不少将领也纷纷投降。
公元398年,后凉大将李鸾投降,献出了要塞兴城,也是这一年,拓跋乌孤将自己成为武威王。
次年,拓跋乌孤将南凉首都从此前的西平迁都到了乐都,并且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彻底吞并北凉、后凉,大有一统西北之势。
只可惜,在公元399年八月,刚刚迁都不久的拓跋乌孤,却因一次醉酒后骑马,而不慎跌落摔伤,当时拓跋乌孤还不以为然,但是不久后便病重。
临死之前,拓跋乌孤交代群臣,因为周边祸乱没有平息,他死后应该立年长者为君,不久后便去世。
拓跋乌孤作为南凉的开国之君,不仅勇武非凡,而且志向远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拓跋乌孤——“勇有大志”,足见其是个英勇且有远见的开国之君。
拓跋乌孤死后,继位者为其弟拓跋利鹿孤,后称南凉康王,康王继位后,迁都西平,次年改年号为建和,随后又自称为河西王,率军攻打后凉。
康王在位期间,十分重视教育,并且吸纳了周边不少人才,大有中兴之意,此后康王又不断进攻周边的北凉和后凉,使得南凉的土地进一步扩张。
公元402年,就在康王决定正式称帝,并且与后凉决一死战之际,可惜天公不作美,康王居然突发恶疾,不久之后也离开了人世。
临死之前,康王效仿先帝,对群臣嘱咐道,当前内忧外患,国事繁多,因此不应该让自己年幼的长子继位,应该让车骑将军拓跋傉檀继承大业,即后来的南凉景王。
由此不难看出,虽然拓跋鲜卑一族建国南凉,并且称王,但是其内部继承制度仍旧沿袭了游牧民族的习惯,即并非中原地区传统的长子继承制,而是由部落中德高望重的有能力者继承,这是游民民族特殊的生存条件所决定的。
景王同样是康王的弟弟,从年少时期便以机警著称,才略和胆识上不逊色于他的两位哥哥,在南凉初建时期,便被任命为大将军。
待到景王继位后,遂自称为凉王,又把都城迁回了乐都,并且改元为弘昌,景王前后在位十二年,是南凉三代君主中在位最久的一个。
直到公元414年,景王决定向西秦发动战争,但是当时的南凉国势已经衰弱,尤其是当年又值荒年,粮草供应也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南凉战败于西秦,最终直接导致了亡国。
南凉灭亡后,投降西秦的景王又被毒死,自此之后,拓跋鲜卑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回顾南凉一国短短的十七年,之所以国祚不长,与其始终没有改变游牧民族的习惯不无相关,尤其是先后两次迁都,又频繁征战,导致了其政权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