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一个熟悉的词语,提起校园,总是会让人不自觉就想起了这个词。而无论是我们身边还是网络上校园霸凌事件屡禁不止,家长、教师甚至社会上都在关注,孩子走进校园,如何保障自身安全呢?面对校园霸凌我们能做什么?
为什么又一次提起校园霸凌?4月23日,长沙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2024年4月16日凌晨4时23分,长沙市岳麓区西雅中学初三学生刘某(女,14岁)报警称被同学殴打。接到报警后,我局麓谷派出所迅速依法开展调查,将嫌疑人阎某(女,15岁)、黄某(女,14岁) 及在场人员传唤到案。目前,已提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家长刘先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4月16日女儿被同班女同学打了一个多小时,当对方提出换个地方时,女儿担心还会被打,就捡起玻璃碎片说“再打我就死给你看”。刘先生称,女儿颈部多处被割伤,腕部、面部受伤,被鉴定为轻伤二级。
刘先生表示,此前,在3月29日,打人者也曾殴打其女儿,当时经过调解,对方赔偿了医药费。据其提供的社区调解协议显示,3月29日,上述2人“因琐事发生打斗”,其女儿被对方“用高跟鞋打伤头部”,由于双方为未成年人,双方监护人处理此事,当场赔偿8000元医药费。
当校园霸凌发生时,教师往往是目击者,也是事后调查的主要信息源,教师的处理方式和应对措施,往往影响着整个校园霸凌事件的发展和走向。
但现实是,面对校园霸凌,有人说:“教师反而成了弱势群体,不敢管学生,甚至管了还可能适得其反。”还有人说:“学生间的霸凌行为都发生在校外,教师也无能为力。”
究竟什么是校园霸凌?面对校园霸凌,我们能做什么?
很多人认为校园霸凌是就是指同学之间的殴打伤害事件,但事实上校园霸凌也许就是一件简单的事。
例如在一所小学中,一名男孩好多次对另一个孩子在午饭时说:“你的排骨都给我,不给走着瞧!”这件事持续了几个月,老师一点都不知情,这种行为算校园霸凌吗?其实也算的!
挪威学者Dan Olweus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地、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多发性的事件,这是比较标准的国际化定义。
个人认为这是比较准确的定义,不只是身体受到伤害,心理伤害也非常严重。
教师是最好的灭火者
教师长期和学生生活在同一空间下,对校园霸凌的发现度应该是最高的,也许不能时时刻刻都避免,但是可以时时刻刻向同学传达一种思想:我很关注校园霸凌!在我的同学中不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现有这个苗头,同学可以随时和我提,我一定会管!
当学生们时刻接受到这种观念,那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会有所顾忌,恶是发生在黑暗中的,当有严格的监管,那一定能够起到作用。
家庭是孩子行为的塑造者
孩子是什么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塑造的。如果家长的脾气比较火爆,教导孩子以暴制暴,那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是这种情况,施暴者大多数都是这种情况;如果家长教育孩子忍让,或者是家庭缺失,比如留守儿童等,那孩子在校园中就容易被霸凌。
教育孩子是一项大学问,不仅仅在口头上教育,家长还应该重视言传身教,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复杂社交情况。
学校和社会要对此进行严格监管
健全的制度是管理的根本。因此学校和社会要健全在校园霸凌方面的制度,用更严格的手段来杜绝校园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