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踩坑一次,分红险的三个常见误区

十步读 2024-09-11 04:37:20

这个月都在讲分红险,周末朋友聚会,也免不了这个话题。

我发现,有几个误区,圈内人都是常识,但圈外人很容易弄错,尤其是接触保险不多的人,踩坑概率极高。

第一个: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写完之后,我都觉得自己讲了句废话,这算分红险最基本的特点了,但确实很多人搞不清楚。

分红险收益=保证部分+分红部分。

分红不分是不确定的,这个弄错的人不多,顶多是预期过高。

容易弄错的,是把保证部分的预定利率,理解成实得利率。

无论是9月份的2.5%,还是9月以后的2.0%,都只是预定利率。

预定利率,最通俗易懂的理解是“封顶利率”——

最高也就2.5%了,天花板,谁也捅不破。

很多人只看见宣传图上又红又大的“2.5%”,以为这是保证给自己的,那就错了。

实际上多数在2.2%上下浮动,每款产品都不一样,得挨个细算。

另外也得注意,每款产品在不同时间,它的收益是变化的,持有时间越久收益率越高。

你得根据自己用钱的时间点,来测算哪款产品更适合,而不是盲目看产品的最高点收益。

比如下面两款产品,虽然长期持有时橙色更高,但某个时间点前,橙色是低于蓝色的。

还有,测评文章在演示利率时,有的写IRR,有的写复利,实际上这俩不是一回事,单利、复利和IRR的区别。

为了吸睛,大家宣传时都挑数大的写,甚至刻意混淆名头。

总之吧,咱们别被数字冲昏了头脑。

第二个:分红实现率高,不等于分红多

这个问题不复杂,是吧,同事们的绩效计划定100,我定成10,年终达成率肯定比他们高。

例子夸张点,但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率”这种数据维度,一定要结合“量”来分析。

比如你看香港保险,预定费用率高,保单前十年的现价就特别低,因此演示的分红就少,反映到分红实现率上,前十年就很高。

而咱们分红险的特点,是既往数据太少了,既往分红实现率,好点的公司也就披露了3-4年。

所以这个数据,可以理性参考,但不要夸大。

第三个:公司投资数据好,不等于产品分红好

这个道理,就像我在尖子班里,班级整体升学率高,不代表我的学习好。

甚至有人拿到保险公司的投资类目,来判断未来的分红水平:

不能说没用,只能说分析参数太小。

就像我知道学霸的习题参考书清单,但复制不了学霸的成绩一样。

一款产品的分红结果,得看自身投资情况

同一公司不同的分红产品,对应不同账户,考虑到流动性、到期时间、规模以及市场投资机会,配置的账户资产也不一样。

因此,具体产品受到不同对应账户的影响,投资收益的差异很大。

这还只是看利差分红,产品分红里还有死差和费差呢。

你看官方给的分红险精算规定,分红公式很复杂,里面包含了期初、期末准备金、年度净保费、准备金评估利率、死亡率参数等很多指标。

早期产品一般是三差分红,后期产品开始不放费差,多采用两差分红。

三差分红的账户可能会因为退保差损大、费差超支严重等,导致可分红的红利受到影响。

从今年曝露的数据看,两差分红的实现率表现要好于三差分红。

我讲完这些,大家就急了,这也不等于是,那也不等于是,

那分红险到底怎么选呢?

我有一个很“佛系”的观点:

盯住保证的部分,然后视分红部分为“惊喜”而不是“必须”。

一方面,你要相信分红险不会太差。

要理解分红险的运营原理、平滑机制,当时间拉长到20-30年以上时,分红的震荡会趋向于一个平均数。

不同产品间的收益有差距,但没你想得那么大。

另一方面,你要接受不确定性。

当然要参考公司和既往数据,但不要期待过高。

分红险归根结底还是储蓄险,储蓄险的基本特征是“长期”和“稳定”,正常的持有时间往往长达20年以上。

你问一个经济学家,“20年以后的经济发展是什么样的?”“买哪个行业的债券更好?”

他不敢回答,只要他还保持学者的严谨。

那你怎么根据前面几年的分红和投资数据,来判断未来20年的分红好坏呢?

很难,只能相对参考。

这种充满不确定的弹性,就是分红险和固定型产品的最大差别,是我们投保前就要想清楚的。

延伸阅读:奇怪,他们咋又抢上分红险了?

0 阅读:0

十步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