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最近又把反华这件事玩出了新高度。中国呢,也不是吃素的,直接将外交关系降到了代办级,还顺手来了一波经济制裁。这下倒好,立陶宛不仅没服软,还学着美国那套,把矛头对准了中企,说什么国家安全威胁。听上去挺吓人,但你要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操作有点离谱。两边一来二去地斗法,本想掰个高低,结果搞到最后谁都讨不到好处。不过,说句实话,这场较量里最受伤的还真是立陶宛自己。
事情得从去年年底说起。当时立陶宛法院裁定,中企同方威视跟他们政府签署的合作协议不行,有危害国家安全的嫌疑。他们啥理由?说白了,就是担心中国公司能通过系统掌握敏感数据。而且还声称,同方威视跟中国政府关系密切,好像随时能按个按钮干点什么似的。但问题来了,这家公司可不是今天才出名,人家在全球100多个国家都有业务,大大小小机场、港口用得可欢呢,要真有问题,那些地方早就炸锅了。所以,他们这么一扣帽子,让人觉得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而不是实际风险评估。
不过,我跟你讲啊,中国企业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同方威视面对这些指控,其实算见怪不怪了。毕竟,这么多年来,它靠的是技术过硬和服务靠谱打天下,不是一两个小市场能左右大局的。据统计,仅仅欧洲范围内,它在其他几十个国家还有稳固订单。而更大的国际市场,比如亚洲、非洲甚至美洲,都照样给它撑腰。所以,对它来说,被一个人口不到300万的小国拒之门外,也就是蚊子咬了一口罢了,痒一下就过去了。
但再看看立陶宛这边,可就没有那么轻松潇洒了。他们这一闹,把原本可以便宜拿到高质量设备的机会拱手让人,现在不得不转向欧洲采购类似产品。别的不说,这成本可是嗖嗖往上涨啊!而且那些替代方案未必比中国产品更合适,用起来可能还费劲儿,再加钱才能补漏洞。不光是设备贵,更麻烦的是,从消费者端来看,各种额外开销最终都会变成账单上的数字通俗点讲,你买东西得花更多的钱,是吧?日子本来就紧巴巴,现在连钱包都快瘪平了。
其实呀,中国当初对他们采取的一些经济措施,也是杀招中的杀招。有段时间,中国海关索性把整个立陶宛移出了贸易系统名单。这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你的货进不了我的门。虽然后来重新纳入,但这个举动已经足够警告意味浓厚:别以为我们真的不会生气。当然啦,还有一种施压方式更厉害,那就是跨国供应链带来的影响。例如一些国际巨头需要同时兼顾中国和欧美市场,在这样的博弈环境下,自然会权衡利弊,多数时候还是偏向庞大的中国市场。那么被孤零零晾在角落里的是谁呢?不用我多说吧?
眼看着形势越来越糟糕,立陶宛赶紧跑去找欧盟帮忙。但欧盟是什么角色,一直都是精明算盘高手。他们嘴上表示愿意评估援助需求,可行动上却迟迟没有明确表态。一方面,他们确实要维护内部团结;另一方面,又不能因为一个小成员国彻底惹恼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赔本买卖谁乐意干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欧盟既保持距离又含糊其辞,只留下站台画饼,却不给真金白银支持。这回轮到大家看清楚现实:抱着老大腿哭诉也换不来太多实际帮助。
这份无奈和失望很快传导到了国内政坛,引发的新问题接踵而至。当初推动这些政策的人,包括外长兰茨贝尔吉斯,如今面临巨大压力,他最终选择辞职收场。但是,他走归走,该烂摊子的依旧留在那里没人接盘。从外交孤立,到内部混乱,再加上一系列经济冲击,无论怎么看,都像是在自挖坑然后自己跳进去。这让我想到一句老话: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简直不要太贴切。
或许有人会问,为啥一开始要搞这么激烈的动作呢,是为了展示所谓主权独立吗?听起来挺冠冕堂皇,但实际上背后复杂程度远超表面现象。有观点指出,这是试图迎合美国等西方强国,通过表现忠诚换取政治资本。然而,当利益与承诺发生冲突时,很明显,小兄弟总是容易被牺牲掉的大多数之一。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果继续坚持现在这样的策略,可以预见,会更加艰难困顿,因为选错方向导致的问题往往越积累越难解决,一步错,全盘皆输嘛!
参考信息来源: 环球网 文章标题:中国宣布与立交降为代办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