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这几年可谓是风波不断,尤其是最近丁雄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的消息,又一次把这个白酒巨头推上了舆论的浪尖。说实话,这样的新闻看多了也难免让人麻木,但每次深挖细究,背后的故事总能刷新三观。你想啊,一个国企老大,一瓶酒卖到天价不说,还成了腐败链条上的重要道具。这到底怎么回事?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
先从丁雄军本人说起吧。他可是有着一串亮眼履历的人物,在地方政府多个关键岗位干过,也算得上资历深厚、背景扎实。2021年,他接任茅台集团董事长,当时可是被寄予厚望的,说要带领茅台品牌年轻化,还搞了一堆新产品线,比如什么联名款呀、小瓶装呀,看起来挺花哨。但谁能想到呢,人刚离开公司不到七个月,就因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了。一时间,不少吃瓜群众纷纷感慨:真的是前脚走后脚翻车,这节奏未免也太快了点!
不过冷静下来想想,丁雄军并不是第一个栽在这里的大佬啊。在他之前,高卫东和袁仁国两位前董事长都已经相继落马,而再往前数,还有一整个名单等着曝光。从2018年至今,据统计,有23名高管因各种问题被查处。这么看来,掌舵茅台简直像个高危职业一样,你没听错,就是进去的概率比一般工作高得吓人。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偏偏就是茅台?换句话说,这家公司到底藏着多少猫腻?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权力寻租与利益输送的天堂。讲白一点,就是有人利用手里的权力,把本该属于企业或公众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而且还玩出了不少套路来。不信的话,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看看。当初王晓光借亲属之手开设专卖店,从中赚取数千万元;袁仁国更直接,通过经销体系收受巨额贿赂,仅仅举报材料公开的一部分,就涉及金额超过1亿元!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脑壳疼?这些所谓大人物,仗着自己掌控资源分配权,就堂而皇之地变现敛财,可谓毫无底线。
那么,他们具体靠什么赚钱呢?很简单,两大法宝:特许经营权和购酒指标。如果你对市场稍微了解点儿,就知道那些正品平价买不到,只能通过内部关系或者加钱才能拿货。而这些资源怎么流转,自然由销售环节中的小圈子控制坊间甚至流传出一句调侃:喝的不买,买的不喝。什么意思嘛!就是说真正懂行的人根本不会掏腰包去门店排队抢,因为后台早已帮他们安排妥当,而普通消费者却只能望洋兴叹。当然啦,对于官员来说,更妙的是还能用来做人情交易,对外赠送、拉拢关系,那叫一个水到渠成。
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如果单纯只是某些个人行为也就罢了,更大的问题在于家族式腐败蔓延以及制度性管理漏洞。例如袁仁国家庭成员曾违规插手经销业务,通过批条获取非法收益;还有一些干部把亲戚朋友塞进销售公司的关键部门,让原本应该透明公正的流程彻底变味儿。有句俗语咋讲来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在这种近亲繁殖文化里,大家齐心协力薅羊毛,公司反倒成了一块待宰羔羊!
那治理层面对这种乱象有没有动作呢?当然有,但效果如何另当别论。据悉贵州省委成立专项监察办公室,加大对相关案件整治力度,目前已有180多人受到处理。不过现实摆在那里,即使抓住几个蛀虫,也无法完全改变长期积累下来的政治生态。有分析人士指出,要杜绝类似情况发生,仅靠行政惩罚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从体制机制入手,提高企业运营透明度,加强外部监督,同时推动现代化治理结构改革。然而做到这一切谈何容易!毕竟我们不能忽视另一重事实,那就是地方财政高度依赖龙头企业贡献税收,因此监管机构往往面临两难:既要保护经济支柱,又不得罪背后资本力量!
听到这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偏偏是白酒行业如此独特呢?原因其实非常直观。一方面它拥有极强稀缺属性,每年产量有限但需求旺盛;另一方面由于其附加值超高,使得围绕供应链展开的小动作更具吸引力比如囤货炒作、投机套利等等。所以,无论国内国外都有共识,那些价格飙升至收藏级别商品通常最容易催生灰色地带,更何况中国历史悠久、人情社会浓厚,大环境注定给某些心怀鬼胎者提供便利条件。
最后我跟你唠嗑几句心里话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作为普通大众,很难理解那些站在金字塔顶端人的思维模式。他们明明坐拥优渥待遇,却仍旧选择铤而走险攫取更多利益,到底图啥呀!是欲壑难填还是习惯使然没人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继续放任这种现象发展,不仅损害公共权益,也终将拖垮整个体系。所以未来希望不仅仅停留表面文章,而是真正构建健康规则秩序,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公平竞争才算交代得过去,你说对吧?
参考信息来源:新华网《贵州茅台连续三任董事长落马 贪腐为何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