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新型诈骗手法曝光:跨行陷阱+AI语音诈骗需警惕

两种新型骗局最近被曝光,手法狡猾得让人直呼绝了。我跟你说,这可不是普通的套路,而是把心理学和高科技结合到了一块儿。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等着猎物自己钻进去。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骗子到底用了什么招数?咱们又该怎么防备?

先来说第一个。这是一种伪装成中奖通知的陷阱,说白了就是打感情牌加贪婪诱惑。故事的主角王某,一天接到了个短信,内容特吸引人:恭喜您中了20万现金大奖!真心的,他当时还半信半疑呢,但紧接着电话也来了,对方语气诚恳地告诉他,只需要提供银行卡号,他们会直接汇款过来,而且不需要任何验证码。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安全?谁知道这是大坑中的大坑。

对方甚至玩起了技术活,通过一种叫跨行未清算操作的小伎俩,让银行账户里真的显示出了20万元到账。王某看到后心花怒放,可还没乐太久,对方又找借口说忘记扣税,需要返还4万元个人所得税。当时,他哪顾得上多想啊,一下子就转账过去了。但事情就这么巧,一个银行朋友后来提醒他说,兄弟,你中招了,这笔钱其实只是暂挂状态,还能撤销。结果再去查,那所谓的20万早已消失,而自己的4万却真金白银被骗走了。

这事儿乍一听是不是觉得匪夷所思?但仔细琢磨,其实骗子抓住的是人的侥幸心理,还有对金融流程的不熟悉。他们利用跨行汇款有时间差这一点,让受害者误以为已经收到钱,再顺势制造出各种理由骗取真正的钱财。而且越是真实感爆棚的时候,人越容易忽略细节,就这样一步步掉进陷阱。

不过别急,更狠的是第二种骗局。我跟你讲,这简直是科技与诈骗界联手打造的一场阴谋,小李就是倒霉蛋之一。有一天他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说母亲出了车祸,现在急需2万元垫付医疗费。不仅号码完全正确,连声音都一模一样,小李压根没怀疑什么,当场就把钱转过去救急。然而等真正联系上家里的时候才发现,全家好端端坐在沙发上追剧呢!

怎么回事?原来,这是骗子用合成语音技术,把小李父亲平时录制的视频或社交平台上的音频片段拼凑起来,加上一些AI算法处理后的效果,可以做到以假乱真。同时,他们还搞定了一套虚拟电话号码系统,用爸爸的手机号拨出来,从头到尾演技在线、破绽全无。当然,为避免穿帮,骗子提前屏蔽或者转移了真实号码,因此即便小李想确认,也压根联系不上他的父母。

这里面的逻辑其实挺吓人的。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于亲近的人总是习惯性相信;另一方面,高科技工具给这些老千增加了一层光环,让他们能更轻松地操控信息流动。如果换作是你,在那样紧张慌乱之下,会不会也难免中计?

所以问题来了,到底该怎么办才能不给这些坏人留机会呢?我的建议很简单,就是多一点冷静,多几分求证。在那些看似大馅饼砸脸或者十万火急的情况下,不妨停下来想一想:真的假的,有没有可能哪里不对劲?

比如第一种情况,要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有人告诉你中奖了,却要收费或者退款,那基本可以断定八九不离十是假消息。另外,你可以通过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核实信息,比如银行客服或所谓奖品来源单位,不要盲目依赖陌生来电提供的信息渠道。

至于第二类骗局嘛,最重要的是验证身份。如果遇到类似家庭突发事件,我劝你千万别慌张,可以试着从其他方式确认,比如问问邻居、同事甚至医院是否真的发生事故。而且现在手机软件很多都有骚扰拦截功能,可以减少一些垃圾诈骗电话进入你的通讯录范围内。还有一个小技巧要求对方向你发送具体凭证,比如照片、文件等等,看他们如何应答,因为临时造假的概率相对较低,总归会露出马脚吧!

当然啦,新型诈骗五花八门,每年都有更新版本上线,就像病毒变异一样,无孔不入。但只要保持理智和警惕,我们还是有办法保护好自己的钱包和隐私安全。据公安部门最新统计,仅2023年,全国因电信网络诈骗造成损失超100亿元人民币,其中60%以上涉及上述提及的新型套路。所以,加强辨识能力不是空话,而是真的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课题。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回忆起小时候爸妈常念叨的话:贪字近贫,这个道理果然亘古长存啊。不过话说回来,与其天天担忧被骗,不如养成谨慎求证、多维度沟通这样的良好习惯。我相信,只要大家稍微留意一点点,就一定能够避开那些狡诈埋伏,实现生活无惊险的小确幸。

参考来源:  1. 腾讯新闻 新京报 2023年度电信网络犯罪分析报告  2. 人民日报 数字时代新型欺诈案例解读

1 阅读: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