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之战,在司马懿未支援的情况下,曹休为何坚持孤军深入遭重挫

江樵品史 2024-11-26 22:31:04

228年,就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打得如火如荼之时。在长江旁边,另一场大战:石亭之战,也拉开了帷幕。

这是一场知名度不高,却影响深远的战役。

魏吴双方总兵力投入达到近二十万人,超过了官渡之战,可谓规模空前。

吴军在陆逊指挥下,重挫了曹休所率的魏军,魏军阵亡、被俘一万余人。

这个战果导致了至少三个结果:

1、孙权一战立威,并随后于229年称帝。

2、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后,趁着东吴的胜利,再次发起了第二次北伐。

3、大司马曹休作战失利,返回魏国之后活活气死。接着建威将军贾逵也因被曹休责怪救援不力而被气死。曹魏一战失去两位重量级人物,管理层空缺的危机初步显现。

这是一场魏吴双方重金下注的战略豪赌,曹叡、孙权、司马懿、陆逊、曹休等魏吴君臣纷纷下场,展开了多轮博弈。只可惜曹魏君臣在战略和战术上均稍逊一筹。

围绕此战,还有诸多疑点:

曹休为何在已知中了东吴诱敌之计的情况下,仍旧继续向东吴腹地进军?其军队数量比陆逊军队更多,在最后对决中为何没有取得优势?司马懿此前向曹叡献计三路进攻东吴,为何后来其兵马迟迟不动,导致曹休后方受到吴军威胁?

石亭之战,曹休有没有翻盘的可能呢?

石亭之战

228年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孙权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犹如打了鸡血一般。

早在223年,东吴击退曹魏三路进攻后,臣子们就纷纷上书劝他升级称帝。毕竟曹丕、刘备都称帝几年了,咱也不能太落后不是。

但孙权还是对曹魏连年的进攻不放心。孙权曾给曹操写信:

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您不早点驾鹤西去,我就安生不了。

但问题是曹操死后,曹丕还是动不动就攻打东吴。为啥?

曹丕的首席谋臣刘晔给出了答案:

蜀远吴近。

蜀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东吴交通相对便利,并且和曹魏挨得又近,该打谁不很清楚嘛。

如果每年都让魏军揍上一顿,孙权就算称帝了,位子又能坐得安稳?

所以要想称帝,就得先除外患,把魏军打怕打疼,让他们不敢再来找茬。

而现在诸葛亮发起北伐,不就是东吴发起反击的大好机会吗?

关键是咋反击呢?

打襄樊?关羽都没能拿下来,吴军有谁比他更能打?

打合肥?那是孙权的伤心地,在逍遥津他被张辽追着砍,“孙十万”的名号成为他一生的痛。

看来主动出击可能性不大。那就只能诱敌反杀了。

就在吴军上下挠破脑袋想计策时,孙权突然找到了灵感。

那就是大批东吴将领和官员投降曹魏。将领们在东吴这地方干活,待遇不咋地还没啥荣誉感,归属感就更别提了。后来跑路人传人,孙权甚至不得不专门想办法。

是岁将军翟丹叛如魏。权恐诸将畏罪而亡,乃下令曰:“自今诸将有重罪三,然后议。”

孙权担心吴军将领因为犯了罪就叛魏,下令要是将领犯了罪可以先记账,等犯了三次之后再论处。

但这样做还是感动不了将领们,大家就是不买孙权的账,大家该跑还是跑。

故太守广陵王靖,往者亦以郡民为变,以见谴责,靖勤自陈释,而终不解,因立密计,欲北归命,不幸事露,诛及婴孩。

孙权都这么包容了,但鄱阳郡太守王靖还是想跑。他因为平叛不力,总是被谴责,后来就干脆密谋投降曹魏了。鄱阳郡靠着长江,渡江越过皖县,就能到达曹魏的扬州了。只是很不幸,王太守的跑路计划败露了。

孙权一听自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什么有重罪三然后议,议你NN个腿,直接噶了!于是王太守一家老小集体领了盒饭。

但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孙权从这件事中居然还找到了灵感。

都想跑路是不是,那不正好由跑路来做个局来围歼魏军嘛。

这个工作由王靖的接任者周鲂来完成。孙权令周鲂想个诈降诱敌之计,用来坑一把曹魏镇守淮南的大司马、征东大将军曹休。

于是周鲂便玩了把扮演游戏,将王靖没干完的事接下去。周鲂一连给曹休写了七封信,给曹休虚构出了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周鲂比孤儿还惨:他工作不力,饱受责难,害怕被杀。走投无路之下,周鲂感受到了来自北方的温暖问候,于是他打算率鄱阳郡归降北方,请求曹魏的拯救者能多带点人来接应,拉他一把。

为了增加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周鲂决定向前辈黄盖学习,让自己人没事多修理下自己。于是不断有尚书郎到周鲂处查究各种事情,周鲂因而来到鄱阳郡门之下,剪下头发谢罪。

于是曹魏细作便将看到的讲给曹休听,割发代首,只有犯人和曹丞相才会这么做啊,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曹休一听,信了,那赶紧吧,大家抄上家伙去救人啊。

那些年叛魏的人太多,曹休对于接待的流程已经烂熟于心了。所以还怀疑啥啊。

石亭之战形势图

曹休的头脑就真的那么简单?会因为几封信就越过长江、深入东吴腹地去见笔友?

其实周鲂这封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给了曹休一个机会。

因为曹魏早就有了进攻东吴的计划,而周鲂则是促使这个计划提前实施而已。只是在原先进攻计划中,曹休只是配角。而周鲂的信,可以让曹休找到做主角的感觉。

在曹魏,说起战略这一块,司马懿已经成为了天花板级的人物。

就比如说对吴作战这件事,曹休在东线和东吴打了这么久,也没能说个所以然出来。

但司马懿到淮南战场没多久,便向曹叡给出了一整套战略规划:

又问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天子并然之,复命屯于宛。

之所以提出要如此进军,是因为其他进攻方向都走不通。比如223年魏国派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将攻打江陵,连建数个军营围城,曹丕甚至亲自到宛城驻守。都这样了,还是让吴将朱然守了半年之久,硬是拿不下来。

而在濡须口,魏吴经过多年反复拉锯战,已经在当地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双方都难进半步。

那就只剩下夏口港还能有点机会。

所以司马懿计划派陆军进攻皖城。皖城是东吴在江北最为重要的据点,魏军如果到了皖城,再走百余里就能到达皖口。皖口便是现今的安徽安庆,这是吴都建业上游最后一个要塞。丢了皖口,魏军将能水陆并进直抵建业。所以孙权必定以主力援救。

到那时,司马懿就能声东击西,率水军攻击夏口港并将之拿下。拿下了夏口港,魏军便能突破东吴的长江防线,经过夏口渡过长江,源源不断地开往江东。

司马懿在襄樊附近,当然负责率水师主攻夏口,那么由谁率军发起对皖城的佯攻呢?自然便是附近驻扎在扬州的曹休军了。

如果按照司马懿的计划,那么曹休和他的军队将充当一个巨大的诱饵,然后司马懿则发起主攻,收获头功。

就这么一个计划,竟然还得到了曹叡的充分认可。

曹休可是十分不服气:他和司马懿同为曹丕托孤的四位重臣之一,凭什么他就得听司马懿指挥,给司马懿当绿叶?司马懿这是越来越没把曹魏宗室放在眼里了!

正在此时,周鲂的信来了。

周鲂所在的鄱阳郡,已经过了长江,处于江东腹地。若占有鄱阳郡,那么曹魏就直接突破东吴长江防线,取得了绝佳的桥头堡,此后魏军在江东的军事行动便有了根据地。

占领夏口还需要考虑过江,而鄱阳郡就已在江东。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其意义将远远超过攻占夏口。

为了打压下司马懿的风头,就算有风险,曹休也得试一试。

于是曹叡命曹休率十万主力向皖城进发接应周鲂,又命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三路大军同时进发。

这样曹休就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曹休

诱敌的事,孙权可是下足了功夫。

首先,他要确保诱到足够多的人,不然人少了岂不是浪费观众表情,所以他让周鲂率整个鄱阳郡投降,而魏军若想拿下一个郡,兵力少了可不行。

其次,他还要确保其他魏军不会联动,不至于请一个客呼啦啦来一桌子人,到时候搞不好诱敌计划就得泡汤。

所以孙权让周鲂在给曹休的投降信中,透露了一个惊天秘密:

东主顷者潜部分诸将,图欲北进。吕范、孙韶等入淮,全琮、朱桓趋合肥,诸葛瑾、步骘、朱然到襄阳,陆议、潘璋等讨梅敷。东主中营自掩石阳,别遣从弟孙奂治安陆城。

大意就是说,孙权正在部署一个超大的进攻计划,孙权即将发动五路大军伐魏。

曹叡一看,好家伙我本来想伐吴呢,没想到他们反倒要打过来了!

也不管信息真实与否,曹叡立马更改了作战计划。

休更表贼有请降者,求深入应之。诏宣王驻军,逵东与休合进。

这样,司马懿就此止步,以防御吴军的进攻。而贾逵则配合曹休进攻。

三路兵马被削减成了一路。

这就造成了曹休的孤军深入。

有人意识到这样很危险。

尚书蒋济上疏曰:“休深入虏地,与权精兵对,而朱然等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见其利也。”

前将军满宠上疏曰:“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今反从道,背湖帝江,易进难退,此兵之地也。若入无强口,宜深为之备!”宠表未报,休与陆逊战于石亭。

蒋济和满宠指出了几点重大隐患:

1、司马懿没有按计划出兵,会造成朱然在上游威胁曹休的后方。

2、曹休的作战环境,背靠着湖,接近于江,但他没有水师只有陆军。

3、曹休如果从无强口进军,则需要留下兵马防备吴军断后。

计诱曹休

与此同时,吴军正在抓紧调兵遣将。

八月,孙权到达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赐予黄钺,手执马鞭接见了他。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别担任左右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

陆逊选择在皖城附近设下包围圈。

这是一个被称为“皖城走廊”的区域。它经过皖城、松兹(今安徽宿松县)一直延伸到寻阳的狭长地带。这个区域西北侧是大别山脉和巢湖水域,东南侧是长江航道,周围密布着湖泽和丘陵。

满宠所说的“背湖帝江,易进难退”,便是指的这里的地形。

这种水网纵横的环境,对于曹魏骑兵而言是一场灾难。但却极有利于吴军“上岸击贼,洗足入船”式的两栖作战。

在这里,朱桓还提了个建议,让他率领一支部队,绕后包抄曹休军。

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休可生虏。

陆逊没同意这个建议。本来吴军只有九万,比曹休军少一万,现在若让朱桓再分一万走,在前线的作战还有把握打赢吗?

......

如果之前曹休对吴军部署全然不觉,那还能理解。因为吴军完全可以利用船只迅速地在河湖间穿行、截击,不需要考虑提前埋伏,魏军的斥候根本无法及时发现吴军大部队。

但当曹休进入皖城地界时,没有看到周鲂如约接应,就应该清楚自己已经上当了。此时如果曹休立马掉头就走,或许还能平安撤退。

但曹休并不想这样,就这样空手而归,他脸往哪搁?

更何况他前年还在这里赢过一次。

226年底,曹休曾突袭过皖城。当时吴军主力在襄阳、石阳等区域,皖城周边的吴军防守力量薄弱,也没有水军的支援。于是曹休就打了吴军一个措手不及,将皖城守军全部歼灭,斩杀了吴将审德,收降了吴将韩综、翟丹等人。那一仗,就是主打一个突袭,快速利落地战胜了吴军。

但这次形势不同了。吴军已经早有准备,并且还有水军的配合。

骑兵是曹休的主要优势所在,可在河湖湿地,骑兵根本跑不起来,速度优势大打折扣。

曹叡诏司马懿停止进军,让贾逵东进与曹休合兵一处。琅邪太守孙礼也劝谏曹休不可孤军深入。

但曹休仍旧认为优势在我,毕竟此前他打吴军就没输过,此外他的军队规模也更大。

难道这耗子还把猫吃了不成?

皖城走廊

一些要命的因素直接导致曹休以多打少都赢不了。

1、魏军遭遇了周鲂的欺骗,士气一落千丈。而有孙权到前线坐镇,吴军士气高涨,志在必得。

2、魏军自打进入皖城走廊后,道路泥泞难行,前进速度减缓,作战意愿大打折扣。而吴军背后有河道和船只,进退自如,那种主场作战的感觉是相当之好。

3、从合肥出发后,魏军一路前行,疲惫不堪。而吴军只要掌握魏军的位置后,将士们立马就能乘船赶到现场,完全是以逸待劳。

4、在湖泽丘陵地带,骑兵的机动能力受限,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这样就导致两军出现明显差距:

论士气,魏军士气比吴军差得多,且比吴军更为疲惫;

论战斗力,魏军骑兵优势无从发挥,魏军步兵水平和吴军勉强持平;

论行军列阵,吴军占据主场之利,对地形远比魏军熟悉。

一番比较下来,魏军反而处于绝对劣势,哪还有一丝获胜的可能?

于是当曹休突然被从长江里冒出来的大队吴军所截住,开始准备一决死战时,他发现手下的将士再没有往昔的锋芒。

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道并进,冲休伏兵,因驱走之。

看到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将士们,曹休放弃了和吴军硬刚的打算,而是打算设伏兵来围攻前来进攻的吴军。

可在吴军的包围圈里设伏兵,怎么看都像是一个笑话:魏军一举一动都被吴军看在眼里,还怎么个埋伏法?

曹休一设伏兵,反而给了陆逊各个击破的机会。

于是陆逊先集中兵力包围和冲击曹休的伏兵。魏军挡不住,开始向后退却。

连伏兵都被发现并遭到攻击,曹休知道这仗是没法打了。于是他不得不率军后撤到了石亭。可在夜宿石亭的过程中,魏军又遭到吴军的一波夜袭。

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

至此曹休军陷入了崩溃状态。陆逊则率军趁势掩杀,一直追到夹石。

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馀,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

在损失了万余人马后,曹休不得不慌忙撤退。

但此时,倒霉的他又被满宠不幸言中。

满宠让曹休留点兵在无强口,曹休没有留,导致无强口被来自濡须口的吴军拿下。

这样一来,曹休只得试图打通另一个出口:夹石。但夹石也被东吴所占据。

贼果从无强口断夹石,要休还路。

如果曹休突围不出去,那么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还好贾逵及时赶到,才将曹休从绝境中救出。

石亭之战形势图

石亭之战后不久,曹休既气愤又惭愧,因此痈发于背,在当年秋天的九月就去世了。

而曹休撤退途中还斥责贾逵救援不力,让贾逵又气又恼,也于当年去世。

这开启了曹魏核心层接连去世的进程。

之后231年曹真去世,同年大将张郃去世,237年陈群去世。

核心军政重臣的相继去世,曹魏一时后继无人。

其实综合来看,曹休兵败石亭只是结果,而魏军整体战略失误才是原因。

一开始魏军和吴军都提前设计了颇具水准的进攻计划。

但曹叡却被周鲂虚假的作战计划所迷惑,作出了错误的调整。

而曹休在明知上当的情况下,依旧进攻。

可见曹叡曹休君臣,都中了孙权的诱敌之计。

倘若曹叡曹休多几分谨慎,少几分轻信和鲁莽,或许事情不会闹到这种地步。

无论打仗还是做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对方已经占据地利人和,严阵以待之时,除非己方已经占据降维打击的绝对优势,这滩浑水还是不要蹚为妙。

而司马懿全程清醒,一直到当年冬天都不愿轻易出手。

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

孙权、陆逊,曹叡、曹休还有司马懿的战略水平,到底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靠着缜密的战略思维,让司马懿得以胜出,受到曹叡的重用,为其下一步决胜宫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亭之战,吴军大获全胜

0 阅读:0
江樵品史

江樵品史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