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之战,秦魏百年大战五次,只为筑牢函谷关旁的“关中之墙”

江樵品史 2024-11-27 23:10:01

春秋战国时期,若说哪国的发展历程最励志,那必然是秦国无疑。

秦国用了近七百年时间,从养马家奴发展到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

而真正标志着秦国崛起的,是秦国最终收回了被魏所占领的河西之地。

河西之地处在秦魏交界处,从公元前419年,魏军攻占河西开始,到公元前332年,秦国全部收回河西之地结束。两国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反复交锋。

不过打的虽然是战争,真正推动河西之战局势发展的,是三场著名的改革。

可以说这场战争,最初就是魏国为了解决改革问题而发起,而最后秦国又靠着改革带来的军事实力提升而最终获胜。

大秦的崛起

三家分晋后,魏国继承了晋国的核心地带。

这就相当于一个大公司垮台后,其中一个负责人把核心部门带出来,成立新公司继续干。在摆脱了旧公司劣势部分的拖累后,这家新公司自然会快速起飞,财源广进。

而魏国的优势显然就很突出:

它拥有山西南部和河南中北部。在战国时代,它土壤肥沃、人口众多,是开发最为完善的农业区,属于中原最为核心的地带。

于是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侯试图整合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所用的办法便是改革。

魏文侯聘请了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做院长,引来田子方、段干木、公羊高、穀梁赤等一批知名教授之后,成立了名牌大学:西河学派。西河学派就相当于是魏文侯网罗天下人才的选拔渠道。

这个举措十分成功,李悝、吴起、乐羊等一批出身平民的牛人纷纷脱颖而出。

有了人才之后,各项优化工作便迅速展开。

整体由李悝负责协调和规划,这便是著名的“李悝变法”。

李悝的改革尖锐地提出:那些不能给国家带来尺寸之功,却声色犬马的贵族,妨碍了有志青年建功立业之路,应当被鄙视。很快,贵族们的特权被取消了,国家建立起一套依靠战功和才能遴选官吏的制度。

魏国由此一举成为战国初期最具有开放气质的国家。儒家、兵家、纵横家蜂拥而至。

接着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

魏国存在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人多地少。如商鞅在《商君书》中所说:

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

如果要想让人口红利能够释放出来,那就得给他们找到用武之地。

到哪去找这么块地来缓解土地危机呢?魏文侯想到了河西之地。

西河学派

河西之地其实是个老问题。

这块地在黄河以西洛河以东,大致在如今陕西省的延安和榆林附近。

它一开始是属于晋国的。《史记》中记载,晋献公灭骊戎后便占领了河西之地。后来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亡,晋国乱了起来,晋公子夷吾为了争取秦国支持当上国君,许诺将河西割让给秦国。后来夷吾成功上位成为晋惠公,并在秦国的“提醒”下让出了河西之地。

此后的二百多年,河西之地都一直在秦人手中。但现在魏文侯想拿回河西之地了,因为他已经有了这个资本。

作为李悝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吴起在军事领域进行改革,打造了一支全新的军队:魏武卒。

通过严格的选拔标准,吴起聚集了一批精兵强将。

而改革的重点是在奖惩上:

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只要被选中成为士兵,那么其家人就可以得到各种优待,包括免服徭役、免交赋税等。此外,还会根据战功大小赐予土地。

这样一支作战水平高、赏罚分明的精锐军队成为了魏国的王牌。

魏武卒在攻占河西之地的战役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魏文侯先是命令太子击率军攻克繁庞,将当地人口统统迁走。这样让当地因人力不足而粮食补给不足、防守空虚,起到了疲敌的作用。

接着吴起带着魏武卒进场。吴起身先士卒,带着军队一鼓作气,连续攻克郑县、洛阴、郃阳、临晋等多个城邑,最终全部占有河西之地。

这便是第一次河西之战的经过。

创建了魏武卒之后,吴起总共经历大战72场,其中除了8场不分胜负外 ,其余64场全部获胜。显然这些战绩大多数是在河西之战中获得的。

后来魏国在此设立西河郡,吴起自然就成为西河郡的首任郡守。

魏武卒

丢了河西之地,让秦国感到压力山大。因为河西之地处在函谷关的侧翼,可以靠着黄河和秦岭挡住来犯之敌。如果说函谷关是关中平原的门,那么河西之地就是关中平原的墙。

这墙都被魏国给拆了,守着门还有什么用?

好在魏国觉得秦国的土地实在是鸟不拉屎的荒地,转而向富庶的中原进攻,让秦国逃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但长期让墙缺着也不是个办法。于是秦国极力想抢回河西之地。

从公元前401年开始,秦军三次进攻河西,但收效甚微。

秦惠公有点着急了,于是他在公元前389年率领50万秦军御驾亲征,想一举将失地抢回来。

为了抵御秦军,吴起想了一些办法。比如他强化了奖励。

他请国君魏武侯举行庆功宴会,使立功者坐前排,使用贵重餐具,猪牛羊全都给摆上。而无功者坐后排不说,吃喝都很低劣。此外赏赐有功者的家属,慰问死难将士家属。这个政策连续实施了三年,让魏军将士个个摩拳擦掌,想在战斗中建功立业。

决战时刻来临之时,吴起挑选了5万名没有立功的士兵,然后魏武侯又加派战车500乘、骑兵3000人。

这是一支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的无敌军团。

所以魏军虽然人数少,但是个个都战斗值拉满,可以一个打十个。而秦军虽然人数占优势,但士气、装备和指挥水平都处于劣势,占不到丝毫好处。

在魏军反复冲杀下,50万秦军竟然被打得大败。

十打一没赢不说,还被猛捶了一顿,这打脸打得太疼了,二十来岁的秦惠公受不了这个打击,竟然被活活气死了!

第二次河西之战,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河西之地与函谷关

被打蒙了的秦人,这才注意到邻居的变化:魏国一下这么强,原来是变法了啊。

醒悟过来的秦人开始想办法。秦国公子连选择到魏国学习,一去就是29年。

年轻时的公子连,在充满改革气息的河西之地流连忘返,在西河学派进修学习,学习大儒们的先进理念,接受并形成了改革思维。

当然,也顺带把河西的地形和布防都搞得清清楚楚。

公元前385年,公子连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秦献公决心好好学学魏国,在秦国推行一场改革。

改革从公元前384年一直坚持到公元前375年。

秦献公决定迁都至栎阳。这个决策背后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因为栎阳靠近河西,便于展示秦国收复失地的决心;二是可以摆脱旧贵族的控制,夺回朝政的主导权;三则是利用栎阳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商业经济。

迁都后,秦献公放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内容广泛、影响深远,不仅涵盖了工农兵商,还包括奖励军功、户籍管理、推行县制等创新措施。

之所以改革内容如此丰富,很可能跟他直接拷贝魏国有关。

起点低所以发展就快,秦国迅速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困境,军事实力大增,终于跻身强国之列。

事实证明,魏国的这一套放在秦国同样管用。秦人骁勇善战,是天生的战士。而发展了工商业之后,冶铁和装备制造的水平也快速提升了。再加上军功的鼓励,秦军的战斗力直线飙升。

公元前366年,秦军击败了武城的魏军守军,接着在洛阴大败魏韩联军。公元前364年,秦将章蟜攻入魏的河东,在石门大败魏军,斩首6万魏军。公元前362年,秦军在少梁大败魏军,俘虏魏相公叔痤和魏太子,占领繁庞城。

第三次河西之战,秦国开始摆脱了被动的局面。

战国初期形势图

在国力接近的情况下,如果白起等名将能早点出现,或许秦国可以继续获取更大的胜利。

但秦国选择将技能点放到了成长上。

公元前359年,商鞅受命颁布《垦草令》,变法正式拉开序幕。变法从“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等方面慢慢展开。

商鞅契合秦人实际,以利诱之,以法驱之。在内,全力发展农耕;对外,劝导一心死战。

商鞅提出“农战”基本国策: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

农民收获多了,可以将多余的粮食捐给国家,捐得多的还能赐予爵位,种田种得好就可以当官。这样,大家就都有种田的积极性,军队打仗的粮草补给就不用愁了。

商鞅革新了军功爵制,扶持军功阶层。

秦军将士若在战场上立了功,便向其赐爵授田。“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秦国的旧贵族排挤出权力中心,使得满朝都是立功之人。

另外,秦国推行新的户籍制度。通过在基层实行十五连坐制,将大家庭拆分为五口之家,这样收税、征兵的事情都容易多了,打仗不再会为缺钱缺人发愁了。

与魏国的军事改革相比,秦国的军事改革有明显的进步:

1、全流程优化。从征收粮食、税金,到征召士兵,全都给调到最优状态。

2、提升奖赏力度。和之前魏国李悝改革不同,秦国的军功不仅可以奖励田产财物,还会授爵享有权力和地位。

不仅士兵可以通过立军功实现阶层的跃迁,连种田种得好都能当上官,任何人只要加入秦国的军事产业链,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让秦国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耕战机器。

秦国的旧制度由此被彻底废除,经济快速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经过七年改革的积累,秦军实力大幅增强。

公元前352年,秦军趁着魏军在桂陵之战被齐军大败的机会,一举拿下了魏故都安邑。接着商鞅率军逼近了魏国固阳。

魏国没想到秦国居然一下变得这么强了,于是暂缓在中原的鏖战,调集军队专门对付秦国。公元前350年魏国夺回了旧都安邑,西进并包围了定阳。

毕竟商鞅变法要收到成效还有待时日,不能操之过急,于是秦孝公与魏惠王讲和,归还了所占土地。

第四次河西之战,秦国已经摸到了胜利的边缘。

商鞅变法

随后便是近二十年的蛰伏,改革之后的秦国,国力开始渐渐有反超魏国的迹象。

公元前341年,秦国迎来逆袭的希望。这一年,孙膑带着齐军在马陵之战全歼了十万魏军,魏国名将庞涓自尽。魏军主力覆灭,由此一蹶不振。

第二年开始,秦军进行了几次试探性进攻。公元前340年,秦军在河西大败魏军,俘虏了魏主将公子卬。公元前339年,秦军在岸门击败魏援军,俘虏魏军主将魏错。

魏军主将两次被擒,这说明了魏国人才外流严重,魏军再无良将。秦军将领的指挥能力已经超过魏军将领。

两次胜利之后,魏军也没有实施反击。这说明魏军的组织动员体系也开始崩溃,战败之后魏国难以快速征召士兵,组织下一轮战斗。

魏军战斗力下滑严重,战争动员体系接近崩溃,这说明魏国的军事优势不再。

此时的魏国,国力大损,已经沦为了二流国家。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变法,国力大增,已然迈入一流强国的行列。

第五次河西之战,秦国的胜利已经再无悬念。

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

这一次,秦军进攻了两年之久。秦国展现出令人感到恐惧的后勤保障和战争动员能力。

也就是说,秦军不靠先进装备,不靠厉害的作战能力,战略战术也不需要多优秀。就依靠着强大的综合国力,秦军直接平推,都能将魏军拖垮!

此时秦军已经对魏军形成了降维打击。

公元前330年,秦军将疲惫不堪的魏军全歼,共斩杀了4.5万魏军,并俘虏了魏国老将龙贾。

第二年,魏国将河西郡归还秦国。

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之地。

大秦军团

近百年的河西之战,表面上是军事上的征战,实则是改革的角力。

依靠改革,魏国占据起手优势,夺得了秦国河西之地,气死了秦国国君。

秦国厚积薄发,先是借鉴学习,然后是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独有的强国之路。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后来居上,综合国力和军事水平均实现逆袭。

这样看来,表面上是魏国夺走河西之地威胁秦国安全,实则是免费给秦国当了一回改革的启蒙老师。

秦国收复河西之地之后并未因此停止攻魏。此后,秦国完全掌控了黄河天险,占据东进中原的要道,奠定了其逐鹿中原的基础。

0 阅读:38

江樵品史

简介:往古者,所以知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