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智能驾驶,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作为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最近几年智能驾驶已经在各种汽车上日益普及,不过大部分的智驾都是中高端汽车的标配,毕竟无论是智能驾驶的系统还是各种配合的雷达都需要较高的成本,不过就在最近比亚迪开卷全系智驾,让人不禁想问入门车型也要全面进入智驾时代了吗?
一、比亚迪开卷全系智驾?
据中国经营报的报道,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宣布,公司将为全系车型配备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涵盖21款售价从6.98万元到24.98万元的车型。此外,他首次提出了“智驾平权”理念,强调高阶智能驾驶将成为所有消费者的标准配置。他还预测“2025年将成为全民智驾元年”,并预言3年内,高阶智驾技术将像安全带一样,成为所有车型的标配。
这一宣布无疑为智能驾驶行业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就在比亚迪宣布即将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的几天前,比亚迪股价便迎来强劲反弹,当日股价涨停,并带动包括宇瞳光学、通达电气、联创电子等在内的多只相关股票也随之涨停。这一现象反映市场对比亚迪推进智能驾驶技术的高度关注与期待。
在王传福看来,普及智能驾驶的最大障碍仍然是高昂的价格。过去,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通常售价在20万元以上,导致许多消费者无法享受这一技术。2024年,中国市场中仅有不到10%的车辆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而70%的消费者购买的车辆价格低于20万元,这使得大多数消费者无法接触到智能驾驶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比亚迪提出全民智驾战略,旨在加速智能驾驶的普及,实现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全覆盖。
据财联社的报道,比亚迪推出的“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该系统根据硬件配置、功能定位、适用车型及品牌细分为A、B、C三个版本。
其中A版采用三激光雷达、五个毫米波雷达和十一个摄像头的配置,搭载英伟达双Orin芯片。B版配备单激光雷达结合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算力基于单OrinX。C版采用纯视觉方案,由五个毫米波雷达、十二个摄像头和十二个超声波雷达组成,芯片为地平线J6M或英伟达Orin N。
汽车行业之中盛传这样的一句话: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这一论断在今年得以验证。近一段时间,自主品牌在智能化领域动作频频。其中,比亚迪和长安都要做智驾的普及者。比亚迪全系车型推 " 智驾版 ",且下放到 10 万元以下的产品,而长安深蓝也表示要 " 普及全民智驾 ",造人人都用得起的智驾。
二、入门车型跑步进入智驾时代了?
面对着由比亚迪带头掀起的智驾全面普及的浪潮,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入门车型也要全面跑步进入智驾时代了吗?智驾将会成为汽车的标配吗?
首先,科技发展必然导致智驾成本的持续降低。相信大多数人都熟悉计算机硬件领域的摩尔定律,它揭示了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两年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价格却不断下降。虽然当前的智能驾驶与计算机硬件在本质和应用场景上存在差异,但从技术发展和成本演变的角度来看,却有着相似之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驾驶技术也在遵循着类似的规律,逐渐走向平民化。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简单的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等功能,到如今的高阶智能驾驶,包括自动泊车、高速领航辅助、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等,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早期,这些先进的智驾功能仅出现在少数豪华品牌车型上,高昂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然而,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产业链的完善,智驾技术的成本逐渐降低。就像曾经昂贵的手机摄像头,如今已成为千元机的标配,智驾技术也正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
科技的创新具有正向外部性,当一项新技术被研发出来后,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本必然会大幅下降。智能驾驶技术也不例外,随着更多的车企投入研发,更多的供应商参与到产业链中,智驾技术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从而使得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享受到这一科技成果。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次,为什么是比亚迪能够率先启动智驾普及?比亚迪能够率先推出全系智驾,这一举措并非偶然,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海量的大规模采购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比亚迪作为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在汽车市场上拥有巨大的销量。据新民晚报的报道,比亚迪2024年累计销量达到427万余辆,同比增长41.26%,如此庞大的销售量使得比亚迪在采购方面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无论是智驾所需的传感器、芯片,还是其他相关的零部件,比亚迪都可以通过大规模采购获得较低的采购成本。例如,在与供应商谈判时,比亚迪能够凭借其巨大的采购量要求供应商提供更为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供货条件。对于芯片制造商来说,为比亚迪这样的大客户提供芯片可以保证稳定的订单和收入,因此愿意在价格上做出一定的让步。
二是大生产可以有效地推动规模经济效应。大规模的生产也使得比亚迪能够更好地优化生产体系。在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线的效率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比亚迪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进行生产工艺的研发和改进,实现零部件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生产。例如,在智驾零部件的安装和调试环节,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可以减少人工操作的时间和误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大规模生产还可以实现设备的充分利用,分摊设备的购置和维护成本。
三是强生态链控制能力可以持续实现成本最优。比亚迪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领域拥有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这种强大的供应链优势使得比亚迪在成本控制上更加得心应手,能够将智驾技术与自家产业链进行深度整合,从而实现成本的最优控制。例如,比亚迪自主研发的 “天神之眼” 智驾系统,包含了不同版本以适应不同车型和市场需求。其中,天神之眼 C 作为推动智驾向大众市场快速普及的重要技术系统,搭载该系统的首批 21 款车型涵盖了 7 万元级到 20 万元级价格段车型。通过将智驾技术与自身的车型布局相结合,比亚迪能够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让更多的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高阶智驾技术。
第三,智驾普及的难点其实依然存在。尽管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但要实现全面普及,难点其实并不小,量大核心难点还是高昂的雷达成本和芯片成本:
先看雷达,无论是激光雷达还是毫米波雷达,都是智能驾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但它们的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激光雷达作为一种能够精确获取周围环境信息的传感器,其技术复杂,生产工艺要求高,导致成本相对较高。目前,市场上一些高端激光雷达的价格甚至超过了一辆普通汽车的价格,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智驾系统的成本。毫米波雷达虽然成本相对较低,但在精度和探测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高阶智驾的全部需求。
再看芯片,智驾芯片作为智能驾驶的 “大脑”,负责处理大量的传感器数据和复杂的算法运算,对算力和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智驾芯片通常采用先进的制程工艺和高性能的架构设计,这也使得其成本不菲。例如,一些高端智驾芯片的价格高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再加上与之配套的芯片组和相关硬件,整个智驾芯片系统的成本相当可观。
因此,这些高昂的硬件成本不仅增加了车企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也使得搭载智驾系统的车型价格居高不下,如果要在这方面省钱无疑牺牲的将会是安全性,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第四,智驾无疑将会是大势所趋。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从长期来看,智能驾驶的普及无疑是大势所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智驾技术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性能也将不断提升。
一方面,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产业链的完善,雷达和芯片等硬件的成本将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入到雷达和芯片的研发和生产中,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出行便利性、安全性的追求,智能驾驶技术所带来的便捷和舒适体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未来,智能驾驶技术将不仅仅是一种高端配置,而是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这种市场需求的推动将促使车企加快智驾技术的研发和普及,进一步推动智驾技术的发展。
可以说,比亚迪率先推出全系智驾,无疑是在汽车行业中吹响了智驾普及的冲锋号,只是到底该如何应战,正在考验着整个产业的所有参与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