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庭关系处烂的7种行为

互联网嘴哥 2024-11-17 12:58:35

互联网嘴哥(---)——关注嘴哥,学习用不同的思维看待问题。点击标题下蓝字“互联网嘴哥”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自身有价值了,才会像吸铁石,朋友甚至陌生人都愿意转身过来与你为伴。不要怪罪世界现实,让自己强大才是给自己最好的安全感!早安!

心理学家恒子曾言:

家和万事兴,若能守护这份和谐,生活自会渐入佳境。

但现实中,不少家庭却常陷入纷争不断的状态。

家人们将大量精力耗费在解决纷争之上,生活品质随之每况愈下。

矛盾丛生、内耗不断的家庭,犹如一座无硝烟的围城,让人难以逃脱。

唯有妥善处理家庭关系,让家庭成员齐心协力,家庭方能稳步向前。

追求家庭和谐美好,必须警惕以下七种行为。

01

将尴尬往事化为笑谈

在剧集《离婚女人》里,姜欣这位妻子时常在他人面前揭露丈夫的尴尬事。

某次聚餐时,她再度当着众人的面提及丈夫手艺不佳,连饭菜都蒸不好。

他的袜子常常搭配不当,甚至有一次出门时穿了双颜色不一的袜子……

这让丈夫脸上无光,几乎要拉着她离开。

朋友们也纷纷劝她停止。

但姜欣却毫不理会,反而调侃丈夫在家中像只哈巴狗,只会讨好自己。

丈夫终于忍无可忍,提出要和她离婚。

一个家庭也因此陷入了破裂的边缘。

在他人面前提及家人的尴尬往事,是家庭中的禁忌之一。

每个家庭里,都藏有一些不宜公之于众的秘密。

将家人的隐私泄露出去,只会伤害对方,加剧双方的矛盾。

爱家人,就应学会为对方着想,维护对方的自尊。

在外人面前不说家人的短处,当众不谈家人的过失。

保留彼此的尊严,家庭才能更加稳固和谐。

02

将分歧视作较量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指出,人际交往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一种被称为“和谐思维”:这涉及我与你沟通、我们相爱、协作、相互认同。

另一种则是“竞争思维”:它表现为非得比个高下,争个胜负。

遗憾的是,多数家庭的互动模式属于后者。

对家庭来说,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家庭成员间总想事事超越他人。

这类人胜负心极强,哪怕琐事也会争出个输赢,不惜让家庭关系受损。

真正懂得维护家庭和谐的人,从不与家人对峙,而是时刻关注他们的感受,将情感置于胜负之上。

在家庭生活中,往往不是追求全对的个体,而是学会包容的个体更为重要。

若一味追求优势,最终受伤的往往是至亲之人。

放下输赢之争,相互体谅,才是和谐家庭应有的画面。

03

把控制当作爱

在当年度大热的剧集《玫瑰之恋》中,黄亦玫与方协文原本是一对匹配的佳偶。

然而,方协文那源于自卑的极端控制欲,使得玫瑰在这段关系中饱受折磨。

为防止玫瑰离去,方协文在玫瑰怀孕后便擅自作出决定,辞去了她钟爱的职务,剥夺了她追求职业梦想的权利。

更甚者,他甚至让自己的母亲时刻跟随在玫瑰身旁,严密监视她,让玫瑰几近陷入抑郁。

当玫瑰返回北京探望双亲时,他怒斥道:

“你为何偏要前往北京?那里究竟有何人值得你牵挂?”

“你身为母亲,怎能安心地待在家中?”

方协文自私地企图将玫瑰束缚在家庭的牢笼中,他那扭曲的控制欲,使得玫瑰渐渐丧失自我,心生疲惫。

最终,在无法忍受之际,玫瑰毅然提出离婚,结束了长达多年的婚姻。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言:

当权力支配一切,爱便不复存在。而当爱占据一切,权力便将消失。

在家庭关系中,无论是夫妻还是亲子,若总是企图控制对方,无微不至地干预对方的选择,只会让家庭中的爱变得更加稀薄。

甚至可能导致众叛亲离,家庭永无宁日。

04

将言语暴力误作沟通手段

博主@一碗泡面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

有位资深艺术家,性格中追求极致完美,对待独女的要求尤为严格。

即便女儿成绩斐然,她仍旧常找她的茬,从不愿说出肯定的话语。

某次,她赴美探望女儿,两人又起争执。

女儿疑惑地问:“我是否永远无法达到您的期望?”

老人冷峻地反问:“你认为自己做得足够好吗?”

女儿听后,愤然从阳台跳下,最终未能挽回生命。

实际上,老人平日里对女儿颇为自豪,但在女儿面前,却总是冷嘲热讽,不是贬低就是指责。

“刀子嘴,豆腐心”,这句广为人知的俗语,成了许多人自我辩解言语暴力的理由。

似乎只要出发点是善意的,即便言辞犀利、过分,也无伤大雅。

尤其在家庭中,明明怀揣着爱他们的“豆腐心”,话到嘴边却常化作伤害他们的“刀子嘴”。

然而,言语暴力就是言语暴力,这种做法往往在家人心中留下难以平复的创伤。

古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真正有修养、懂得关爱他人的人,绝不会带着负面情绪和挑剔眼光,用“刀子嘴”伤害至亲。

05

将抱怨当作倾诉

情感大师陆琪指出:

每当你在家中诉苦,其实就是在进行一场没有计划、没有策略、毫无预兆的“情绪爆破”。

家庭中,那些情绪平和的成员,相互间给予关爱。

然而,有些人却如同倾倒垃圾,向家人任意释放消极情绪。

在作家陈源斌的《秋菊传奇》中,何幸福和王庆来曾是一对恩爱夫妻。

为了养家糊口,他们来到城市奋斗。

王庆来开了摩的,却因无证经营被罚款、扣车。

他回家后便向妻子倾诉不满,抱怨自己来城后一直倒霉。

随后,王庆来求职屡遭挫折,又开始抱怨社会现实,认为自己难以在城市立足。

甚至将责任归咎于妻子,指责她不理解自己。

何幸福因此整日以泪洗面。

许多人常常混淆抱怨与倾诉,看似是将家人视为倾听者,实则是在让家人承受自己的负面情绪。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郁闷、烦躁、难以言说的时候。

但若一味向亲人倾倒负面情绪,只会给他们增添烦恼。

长此以往,即便是和睦的家庭,也可能走向破裂。

06

将越界视为关爱

近期在品读《杨绛传》时,我注意到一则故事:

杨绛之父杨荫杭在育儿之道上颇具节制,他从不强迫杨绛从事任何她不愿的事。

中学时期,杨绛各科成绩斐然,面对文理分科,老师向她推荐学习理科。

然而,杨绛却偏爱文科,于是她向父亲征询意见。

杨荫杭仅回应了一句话:“不必过分看重他人看法,应选择你所热爱并感兴趣的。”

正因如此,杨绛选择了文科,并最终踏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许多中国家长常言:“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不可否认,他们确实为子女付出了许多。但为何常常得不到理解,甚至将孩子培养成对立者呢?

关键原因之一便是:界限感不明确,干预过多。

须知,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无义务迎合父母的期望,他们降临人世的首要职责,便是成就自我。

因此,作为父母,不仅意味着给予,更需学会适时、优雅地退场,让孩子的生活自主。

切莫因你的过度干预,将孩子塑造成思想贫瘠、灵魂乏味的木偶。

07

将付出当成理所当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犯的一个错误便是:

对于他人的小小恩惠,我们感激不已;

然而,对于那些长久的家庭深情,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

似乎在许多人眼中,家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在电影《无问西东》里,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情节:

刘淑芬与许伯常,是一对年轻的夫妇。

当时家境贫困,刘淑芬总是把饭菜留给自己丈夫许伯常,自己却喝着枸杞水。

为了供许伯常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刘淑芬日夜不停地外出打工赚钱。

然而,许伯常却并未珍惜妻子的付出,他不仅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一切,还对妻子缺乏尊重,对她实施冷暴力。

这样的生活让刘淑芬每天都生活在煎熬之中,甚至让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最终,刘淑芬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而这时许伯常才悔不当初,但为时已晚,再也没有人能像刘淑芬那样对他好了。

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一种付出是应当被视作理所当然的。

即使在家庭中,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决不能让那些对我们无私奉献的家人感到心寒。

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从生活的点滴中回报他们的付出,让家庭氛围变得更加温馨。

周国平曾言:“家,犹如一叶扁舟,承载我们驶过漫漫时光。”

家,既是肉身的庇护港,也是心灵的避风港,它是我们抵挡世间风霜的温馨庇护所。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

家庭是否美满,关键在于如何去经营。

从今天开始,请将负面情绪拒之门外,把微笑和温暖留给自己亲人,给予更多鼓励,减少批评。

播撒和谐关系的种子,我们的家庭才能愈发美好。

0 阅读:103

互联网嘴哥

简介:关注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