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说:凤生虎养鹰打扇(六则)
一:孔子出世
相传,叔梁纥(he)与颜氏征在成婚后,住在鲁国的陬邑(今曲阜息陬zou)夫妇二人便去尼丘山祈祷苍天和山神,以保佑颜氏生个儿子。果然,时间不长颜氏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万世师表的大圣人孔子。
可是这个孩子生下来相貌十分丑陋,顶如反盂,中低而旁高,面有“四露”;眼露筋,鼻露孔,嘴露齿,耳露轮。颜氏见这孩子这么难看,哀声叹道:“好命苦,这般模样怎能养活成人!”
叔梁纥更是悲伤至极,遂把这孩子丢在尼山西边一棵柏树旁走了。
当时六月天气,比较炎热,孩子在地上哭着,突然山上来了一只老虎,在孩子身边转了几圈,便叼起来进了尼山脚下的山洞里。作为一般人认为这孩子会被老虎吃掉了,可老虎并没有吃掉这个孩子,每天老虎都按时给孩子哺乳。同时,一只老鹰也飞到山洞里,每天用翅膀为孩子打扇降温,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凤生虎养鹰打扇”故事的由来。这山洞便是现在的“夫子洞”,又叫坤灵洞。
再说颜氏自从孩子被丈夫扔掉以后,心里十分难过,时常想念孩子,经常在尼山脚下转来转去。这天,她走在山麓前坡的小道上,突然听到有孩子的哭声,便寻声而去,在山洞里发现了一个白胖的男孩,抱起来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颜氏喜出望外,抱着孩子急匆匆往回走。
为了快些回到家,颜氏爬坡翻沟,慌不择路,由于天气炎热,走了一会儿,颜氏又累又渴,再看看抱着的孩子,身上也脏了。这时,她的前面有一口井,便走上前去,轻轻放下孩子,想取些水。可是她围井绕了一圈,怎么也够不着水,于是就自言自语道:“井啊,要能把你搬倒,水流出来该有多好啊!”哪知她语声刚落,就听到一阵水流声,颜氏低头一看,这井真倾斜了,一股清水从井中流出。颜氏双手合十,感谢老天关爱保佑,然后手捧泉水喝了起来。真怪,这水又香又甜,喝下去通身清爽。顿时,一点累的感觉也没了。颜氏喝过水后,又接着掬起一捧捧清水,给孩子沐浴,然后回到了家里。
这就是扳倒井的由来,从此这口井的井壁倾斜,常年泉水如注,从井中向南流去,在颜母的庄旁形成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后来,人们为纪念颜母用泉水为孔子沐浴一事,便把那口井称之为“智慧泉”,形成的小溪称之为“智源溪”。
二:麒麟送天书
孔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传说是麒麟送的天书而使孔子成了知识渊博的圣人。有一天早晨,曾子刚到学堂,孔子见了就把他叫到屋里。曾子问:“老师有事吗。”
孔子沉思了一会说:“参呀!今晚我做了个很奇怪的梦,梦见咱鲁国西部你家乡附近,冒出一股红色烟雾,久聚不散,又看见西部天上一只鹿一样的神兽,头上有角,身披鳞片,尾巴像牛…….
曾参接口说:“莫非老师遇见了麒麟?”
孔子又沉思了一会说:“麒麟现,圣人出,莫非是将有圣贤明君出现,或是来指点指点我呢?参呀,快备车,咱们去转一圈。”
曾参赶着马车出了西门,师徒二人急忙向鲁国西南武城方向赶去。
刚过一片沼泽,孔子就看见一个小孩正用石头砸一只麒麟,孔子急忙下车,向那麒麟走去,小孩见有人来即刻就溜跑了。
曾子走进树林,拨开杂草,把那只麒麟抱了过来。
麒麟见了孔子,两眼刷刷地流泪,孔子见麒麟受了惊吓,一边轻轻地爱抚,一边脱下上衣,盖在麒麟的身上。曾子赶紧给麒麟包扎被小孩砸伤的伤口。过了一会,麒麟安静下来,用舌头不时地添孔子的手。忽然从口中吐出三部书来,接着转身跑进了沼泽地里,不见了踪影。
孔子手捧三部经书恍然大悟,原来这是麒麟给送来的天书啊!
天书是用蝌蚪文写成的,谁也看不懂,只有孔子一人能看明白。孔子自得天书后,整日手不离卷,彻夜攻读,终于成了学识渊博通古晓今的大圣人。
三:宝砚
传说,孔子留给后世衍圣公一个砚台,是一只神奇的宝砚。它不但能研墨写文章,还能镇邪防身,整治坏人和活神仙呢。
秦始皇刚一当皇帝,就想把圣人灭掉。他下旨烧毁孔子的书,活埋读书的人。还扒孔庙毁孔像,十分猖狂。
起先,孔家衍圣公没有理会。后来。见他气焰越来越高,恶越作越大,就把那只宝砚拿出来了。圣人把宝砚放在桌子上,然后把它一立,秦始皇再拿笔写字,怎么也写不出来了。这就叫做"秦始皇灭圣人,墨不落纸”。这样一来,秦始皇的圣旨就下不成了,啥事也不能用笔记了,心里十分着急。有人告诉他说:“这是孔家圣人使用的法术。”
秦始皇怕了,他才知道,圣人不是好惹的,就再也不敢灭孔了。
还有一次,衍圣公跟张天师在一起闲谈。张天师仗着自己是活神仙,又有一双登云鞋,就对衍圣公夸口说:“我有一双登云鞋,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说上天,用不了一时三刻,就能回来。”
衍圣公见张天师大夸海口,就说:“我想让你回来,你能回来,不想让你回来,你就回不来。”
张天师不相信圣人有如此大的本领,两人就打起赌来:张天师上天去,取回一件东西,说定时间,若能按时归来,圣人服输;到时间回不来,张天师服输。
时间定好以后,张天师穿上登云鞋,“噌,噌,噌”不一会儿,就到了南天门。
孔圣人呢?只见他不慌不忙,稳坐案前。当张天师取了东西,回到半路时,衍圣公便把宝砚放在桌上,然后一立。这一立不当紧,张天师面前立刻出现了一座大山。这座山,上触天,下触地,挡住了张天师的归路。往上往下,躲不开,往左往右,绕不过去。只急得张天师团团转,一会儿就出了一身大汗。
孔圣人看看时间已过,就把砚台一放,张天师这才满头大汗地回来了。孔圣人说:“怎么样,天师,这回你算输了?”
张天师说:“是呀,我输了。不过,说起来也奇怪。我上天去的时候,路上没有碰上大山,可是刚回半路,突然一座大山挡住了我的归路。这是哪来的大山呢?”
圣人见他疑惑不解,笑了笑说:“那不是什么大山,而是我的这只砚台,说着又把砚台一立,对张天师说:“你再回去看看吧,那大山又该有了,张天师半信半疑,又登空一看,果然不假,还是那座大山又出现了。从此,张天师再也不敢在衍圣公!面前夸口了。
四:拜师项橐(tuo)
相传,有一年的冬季,孔子游说行教。一天,他到了一个地方遇到了一个小孩正在用树枝在土路上画画,这孩子就是后来的神童项橐。孔子凑近一看,见孩子画了一座城,孔子见他画得十分认真,画得很好,不忍心从上面踩过,便从一旁绕了过去。
孔子刚刚走过,不料项橐气恼了,甩掉手中的树枝说:“你这先生好没道理,放着城门不走,却绕道而过。”
孔子以为孩子误解了自己,便解释说:“我是看你城画得很好,怕踩坏了,才绕道而行,你应该感谢我才对啊。”
项橐不以为然地说:“城若不让人过,要城有何用,我画的城就是让大家进的。”
孔子见孩子说得有道理,很赏识他,就约他一路同行。因为冬天,树上的叶子早就落光了,只有松树和柏树仍挂着绿。项橐指着路边的几棵松树问孔子:“老先生,你说2松树为何冬天不落叶,天再冷也能枝青叶茂?”
孔子说:“松树心实不虚,所以才耐得严寒。”
“老先生说得不对,竹子倒是心虚不实,可是也跟松树一样耐得严寒。”孔子见孩子说得有道理,一时不知再说啥好。
两人走到一座城池的护城河时,正巧有一群鹅,哦哦地叫着跳进了水里,项橐又问孔子:“老先生你说说这鹅的叫声为什么这么响亮?”
孔子想了想说:“鹅的脖颈长,故能引吭高歌。”
项橐摇摇头说:“老先生又错了,那井里的癞蛤蟆,河里的青蛙脖子能算长吗?为什么却叫声震天不亚于鹅声。”
孔子满脸通红,嘴里没说出任啥,心里却暗暗佩服孩子的才智过人。
两人又往前走,来到城门口,忽然听到一阵阵吹吹打打的唢呐和锣鼓声,只见从城里走出一队送葬人。领头的孝子披麻戴孝挥舞着哭丧棒边走边唱,后面的一些人也没有哭的。
孔子见后心里很不愉快,正想走过去教训他们一番,却被项橐拉了过来。待送葬的人走远了,孔子去问项橐:“生之于父母,养之于父母,父母过世悲哭才是,刚才那帮人不但不哭,还边走边唱,成何体统?我去教训他们,你却把我拉住,这是什么道理!”
项橐反问道:“老先生你可听清他们唱的什么?”
孔子说:“唱的什么?没听清楚。”
“如果你连人家唱的什么都听不清,却要去教训人家,不知先生怎么对症下药?”项橐质问孔子。
这一同问倒把孔子给问住了,孔子问项橐:“你可曾听清他们唱的什么?”
项橐说:“听清了,他唱的是‘肥猪出了圈,野马上了套,金银入了柜’。”
孔子不解地问:“你可解这其中之意?”
项说:“这有啥难的,肥猪出了圈,就是闺女找了婆家,野马上了套,就是给儿子娶上了媳妇,该操心的事都操完了。”
孔子又问:“那金银入柜又作何讲?”
项橐说:“金银入了柜,是说父母亨尽天年有了归宿。老先生刚才讲过:生之于父母,养之于父母,这话不假,但是父母过世,儿子们不一定悲哭就好,有的人父母在世百般虐待,是不孝之子,父母死后,号啕大哭,以欺世人。而有的人却不这样,父母在世问寒问暖,百般孝敬,父母过世时,心中虽然悲痛,但却问心无愧。真正孝敬父母的人,悲痛只是装在心里,那些大哭大叫的人不过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刚才那人一路走,一路唱,我看是个懂孝道的人,唱是有意警醒后人,并不为过。”
孔子听后,点头致意,暗自佩服这孩子的聪明,真乃“神童”也,遂拜项橐为师。
五:圣人涧
在陕西省潼关附近,有一条纵横南北的大山涧,当地人称它为圣人涧。
传说,孔子周游列国,带着百名弟子,从鲁国动身,一路西行,经过河南地,来到陕西潼关附近。一天傍晚,他们正要再往西行,坏了,一条大山涧拦住了去路。这条山涧,七拐八拐,望不见头尾。山涧的陡壁悬崖上,长满了杂草树枝,山风一吹,呼啦呼啦地作响。再往下看,黑洞洞的,深不见底。别说走过去了,就是站在山涧崖上伸头一看,也叫人心发跳,腿发颤。眼看着天色已晚,过又过不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只好原路折回,找了个有人家的地方暂时住了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孔子又来到高高的山涧悬崖上。他左看右看,还是找不到能通过的地方。心想:我要走遍天下,讲学问,传礼义,难道就真的隔在山涧这边,不能再往西去吗?山风掀起了他的长袍,心里乱极了。
看着老师为难的样子,弟子们也都十分着急。可是,谁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
过了一会,太阳慢慢升起。红红的太阳,照得地面暖烘烘的。孔子手打凉棚,往西这么一望,哟!一个小动物从地面上钻出来了。是什么?小老鼠?不是,比老鼠大;是小狐狸?也不是,又太小了。再仔细一看,黄黄的皮毛,短短的四条腿儿,一根长长的尾巴,身子可灵巧了。只见它钻出洞来,左瞅瞅,右看看,好像是在招呼它的小伙伴。真不假,接着又有一些同样的小东西钻出地面。一个,二个,三个…...好家伙,不一会儿就是一大群。它们好像老早商量好了似的,一个个抬起前爪儿,并在一起,向着太阳,向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拜了又拜,如同欢迎来宾一样。弟子们都感到奇怪,问孔子说:“老师,这些小东西叫什么名字?”
孔子说:“这是黄鼠狼儿。”
大家都觉得好玩,就说:“咱快想法过去吧,说不定还能逮住几只呢。”孔子拦住大家说:“不得无礼。我们周游列国西行到此为止,无须再过这条山涧了。”
弟子们都很纳闷,纷纷问孔子说:“老师,你刚才还在寻找道路,准备通过山涧,再往西行,现在为什么又说不去了呢?”
孔子指着那些小东西儿,不无赞叹地说:“你们看看,那些小东西都把我们当成了宾客,远远望见,又是招手,又是下拜,多么令人赞服?小小黄鼠狼尚且如此深知礼义,何况人乎?”
众弟子一听,都觉得似乎有些道理,就随声附和地跟着孔子,从那条山涧边回来了。
据说,凡去过陕西的人,都在潼关附近见到过这种小黄鼠狼。每到早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它们一个个钻出洞穴,对着太阳,拱手下拜。它们到底是拜太阳呢,还是迎接孔子呢?就谁也说不准了。不过,直到现在,潼关附近还有那条圣人涧。
六:鹅不吃腥
孔子师徒出游,来到一个庄园上。孔圣人问:“到什么庄了?”
公冶长说:“这是闵家大庄!”
“闵家大庄,不是你闵贤弟家吗?”
“是啊!”
“你闵贤弟可是个寒家哟!”
“虽然是个寒家,他却是一个宽宏大量之人呢!”
“子路、颜回,你们去望望,你们去敲敲门,要是你闵贤弟在家,咱就去,要是不在家,你们转身就回来!”
子路颜回就去了。一敲门,正好闵子谦正在家里。说:“哥哥从哪里来的?”
“不独俺来了,咱老师也来了!”
“咱老师在哪里?”
“在庄东头呢!”闵子谦一听,心中大喜。又见着俺老师了,忙乎着就到庄东头,把孔子请来了。
闵子谦对夫人说:“咱老师来了,办什么饭给老师吃呢?”
他夫人说:“现有白米,做米饭给老师吃行不?”
“老师吃米饭到行,就是没有什么就着吃呢?”
夫人说:“咱家还有两只鹅,咱把那只小的杀了吧!”
这就把小鹅绑了。又想,师徒四人加上我就是五个人,一只鹅哪够吃呀?罢了,杀大鹅!这就又把大鹅捆上了。大鹅和小鹅一阵阵“啊啊”乱叫唤。
孔圣人在前屋听得清亮的。心想,后宅这两只鹅不住声地叫,是怎回事呢?就问公冶长:“公冶长,你听听你闵贤弟家的鹅在说些什么?”
“老师你不知道,因咱师徒一来呀,他杀鹅给咱吃的。两只鹅打谱杀一只的,不知杀谁。大鹅交代小鹅说‘我死以后,你给东家好好看家,白天防备狼犬,夜晚防备花狐狸。你给东家把家看,好好地听话,无娘的孩子谁照看!'小鹅说‘我死以后,你甭哭你甭喊,我好比一个短命的孩子。你甭哭坏了身子。你也要好好陪伴东家把家看。白天防备狼和犬,夜间也得防备花狐狸'!”
孔圣人听了说:“你给你闵贤弟说吧,一对鹅,哪只也不准杀。他要杀鹅,咱就不在这里吃饭了!”
公冶长去找着闵子谦说:“贤弟,咱老师不准你杀鹅了。”
“不杀了?”“你要杀,老师就走!”闵子谦忙把两只鹅的绳子解开,鹅站起来就“哇啦哇啦”朝闵子谦施礼。闵子谦说:“你甭谢我,是前屋老师不叫杀你的,你去谢谢老师不斩之恩吧!”
这两个鹅就来到了孔子脚下,往上点了三个头,就要走。孔圣人说:“二鹅回来,下河不准你把鱼虾丧,你想活来它也想活。头上我给你按上个大疙瘩,从今往后,你口衔着青草念弥陀!”
从那以后,鹅就光吃青草,不吃腥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