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曾为秦国效力,受封大良造爵,为何后来一直在反秦、抗秦?

历史紫陌阁 2023-07-29 20:54:54

战国时期,魏人犀首公孙衍是继商君商鞅,武安君白起之前,秦国历史上第三位获得“大良造之上士爵位”的武将,至于为什么是第三位?原因是中间还隔着第二位樛斿,也就是秦国历史上的第一任相邦。相比起我们熟知的商鞅和白起,缺乏史料记载的樛斿自然也就显得有些籍籍无名。

樛斿之名还是分别于1948年在陕西户县出土的《秦封宗邑瓦当铭书》,以及后来出土的《相邦樛斿戈》铭文记载中得知。可能嫪斿出身于秦宗室之人,为此最开始担任庶长一职,后因功拜大良造爵。在公元前334年,秦君嬴驷继位第四年,举行成人加冠礼后一年多后,秦国初置相邦一职,嫪斿同年被任命为相邦。

一般也只有获得大良造爵位的有功之臣才能担任相邦一职,不过公孙衍凭借雕阴之战功受封大良造爵后,还未来得及接任相邦一职时,同为魏人的张仪在苏秦的帮助资助下来到秦国寻求发展,施展才能抱负。而张仪又极擅游说辩论,原本最有希望担任下一任秦国相邦的公孙衍不仅没能如愿,还在张仪排挤下被迫离开了秦国,而初为客卿的张仪在不久后就被秦君嬴驷任命为相邦。

公孙衍离开秦国后,并没有前往他国游历为官,而是直接回到了故国。而魏惠王早已在雕阴之战见识到公孙衍的才能,在得知其回国后,便马上安排了接见,并任命为“犀首”(魏国武将官职名,另一说犀首相当于魏国相邦职位),可统领全国军队。

之后公孙衍的一生则是都在与曾经重用过他的秦国对抗,比如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就是由公孙衍组织发起,目的是联合赵、韩、燕、中山四国,共同对抗初步崛起的秦国。

那么受封秦国大良造的公孙衍为何后来会如此仇恨,对抗秦国呢?

首先公孙衍并不是秦人,而是土生土长的魏人,出生于西河郡阴晋(原秦国河西地区,现今山西华阴县东),早年可能受教于著名的“西河学派”。但魏国自魏文侯在位时期率先于诸侯列国实行变法改革,使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首任中原霸主,逐渐创立西河学派后,魏国并不少缺少人才,加上朝堂内部存在阶级、排挤等因素,虽入仕途的公孙衍难以直接受到魏王重用,于是转投秦国发展。

这放在当时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很正常的举动,有点像各国互相交换“质子”的外交方式,由于战略等需要,两国可以互换各国王族子弟去往他国为人质结盟,也可以再和他国结盟,从友好转为敌对。人才士子各国游历学习奔走也是如此道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重用自己的国家来施展才学抱负。

毕竟中原各国都是受封于周天子,都是周境诸侯,当然投降、叛逃、效力异族等行为还是为中原诸侯所不耻的。公孙衍投奔秦国后,自然要为东家效力,而魏国曾经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为此秦魏两国因河西地爆发了数次争夺战,在秦君嬴驷即位后,秦国已经完成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国力增强后的第一要事自然就是要收复丢失的河西地。

“阴晋人犀首封为大良造。”《史记》

公孙衍想要施展才能抱负,加上又是外客身份,参与河西之战可以说是最好的证明。之后公孙衍率军在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国,为秦国尽数收回河西失地,因功受封大良造。在张仪入秦得到秦君嬴驷的重用后,没有成为相邦的公孙衍自然感到失望,加上张仪的排挤,公孙衍于是离开了秦国。

回到故国的公孙衍终于得到魏惠王重用,加上魏国又是母国,公孙衍为家国着想而抗秦也是理所应当。毕竟当时桂陵、马陵之战已经结束,魏国因武卒精锐损失而丢失了中原霸主地位,秦国则凭借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正处于国力不断上升阶段,即将大国崛起,并不断出兵攻打当初攻占河西之地的魏国。

此时魏国则在周围诸侯夹攻下不断衰落,面对秦军兵锋属实有些捉襟见肘,难以单独应对,于是公孙衍多方奔走,联合诸侯共同来对抗秦国。

其次公孙衍回到故国后联合诸侯抗秦也是因为秦君嬴驷(于公元前325年改元首称秦王)“放弃”他而任用了张仪,加上张仪排挤过他而关系不好。再加上前者原因,公孙衍抗秦、反秦可以说顺理成章。

除此之外,张仪主张连横之策,秦国自本土西向关东中原横行联合诸侯强国,共同进攻弱国,从而达到扩张土地的目的,故而称为“连横”。而公孙衍则是主张合纵,联合诸侯共同对抗强国而求生,因秦国在中原西部,剩余六雄和其余诸侯在关东地区,且各国土地相连,故而称为“合纵”。

秦国的连横策略目的在于破坏关东诸侯之间的合纵,从而达到孤立各国,各个击破的目的。公孙衍倡导的合纵目的在于共同对抗强国,以防止弱国被强国兼并。思想策略上的不同也导致被魏王重用的公孙衍必然要联合诸侯抗秦,反秦。不过公孙衍倡导主持的合纵抗秦策略最终并没有成功。

公孙衍主持五国伐秦失利,晚年再入秦国

面对公孙衍的合纵之策,秦国高度警觉,时任秦相的张仪开始游说连横关东各国,软硬兼施,不与秦国结盟就以武力攻伐。结果在秦国极力破坏下,魏国依附于秦国,齐、楚两国大臣也与秦国相会,成功了破解了公孙衍的合纵。

不过公孙衍并没有因为一时失败就放弃了合纵,加上魏相惠施也支持合纵,于是两人联合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五国相王”活动,共同对抗秦、齐、楚三大强国。虽然五国君主互相尊称王号,但合纵抗秦的初衷在齐、楚、秦三国反对破坏下并没有达成。

直到魏襄王即位后,公孙衍被任命为魏相,在魏襄王的大力支持下,公孙衍在最终组成合纵,以楚国为合纵诸侯之长,以魏、楚、赵、韩、燕五国联军对秦国发起了进攻。而且公孙衍在将秦国西部的义渠拉入合纵阵营,以形成夹击之势。

“五国共攻秦,不胜而去。”《史记》

然而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却以失败告终,尽管义渠趁五国攻秦之机在李帛(今甘肃天水东)大破秦君,但秦国在中原战场取得大胜,在修鱼之战(函谷关之战)秦将樗里疾率秦军于韩地斩联军八万两千,最终合纵联军溃败逃亡,以失败告终,关东诸国为此大震。

公孙衍也因合纵大败被魏国大臣借机指责而不被魏王信任,为此离开魏国前往韩国担任相邦,不过公孙衍仍然没有放弃合纵,但在秦国干预破坏下,合纵始终无法再度组成。

“张仪已卒之后,犀首入相秦。”《史记》

之后秦武王即位,不受喜欢的张仪逃离秦国,而秦武王却将公孙衍迎回了秦国任命为相邦,初置左右丞相为副手。后公孙衍辅佐秦武王攻取中原重镇宜阳城,打通三川之路,从此保证了秦国兵锋东进中原能顺畅通行,最终病逝于秦国。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士子大多都是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和心中的抱负,哪国能重用自己,便为其国效力,不仅仅只是公孙衍一人。比如卫人公孙衍,在母国无法施展抱负,便侍奉于魏国,而魏国又不受重用,最后便投奔了秦国;魏人张仪学成之后游历多国皆不受重用,也投奔了秦国,而最终在秦武王即位后,又回到母国出任了相国。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2 阅读:2979
评论列表
  • 千_ 6
    2023-08-15 18:27

    为名啊,当时秦国最能打,他要是联合各国打败秦国也算在历史留一个名字了,看苏秦为一个女人,把齐国干成啥样了[得瑟][得瑟]

  • 2023-08-20 10:56

    一句为利益,无能是谁都逃不过利益的诱惑啊!

  • 2023-08-10 08:54

    养不熟的白眼狼,又立又当,左右摇摆的墙头草

历史紫陌阁

简介:华夏五千年,四夷十万载。看历史百态,观过往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