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叫,伤害孩子,也伤害父母

鹰哥爱写文 2024-11-12 05:51:26

​《不吼不叫》作者:罗娜·雷纳

​本书的作者罗娜·雷纳是一位有着50年专业经验的亲子教育专家。1966年她毕业于布鲁克林学院的护士学校,从此致力于帮助众多家庭解决麻烦、减少痛苦。她先后在美国、非洲、印度等地工作,主要研究亲子教育、儿童的成长发育及气质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罗娜·雷纳还是“童年时代的事情”电台节目的创始人,并主持这项节目长达十年之久。通过这个节目,她接触到成千上万的父母,倾听他们的育儿故事,解决他们的痛苦与迷茫。

罗娜·雷纳养育了四个孩子,还曾协助子女抚养两个孙子。这些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战经验,让她能洞悉父母吼叫孩子的深层因素,并帮助他们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停止吼叫,以平和的心态养出一个懂得合作、健康快乐的孩子。

吼叫,已经变成了一种“新型体罚”

在罗娜·雷纳的咨询室里,很多父母痛苦地倾诉道:“我总是忍不住吼孩子,吼完之后又后悔,可下次又控制不住自己,我是不是个坏家长呢?”

对此,罗娜·雷纳总是同情地回答说:“不要怀疑你对孩子的爱。还有,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现代社会,父母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冲孩子们大吼大叫。尤其是新手父母或多子女父母,尽管对孩子抱着最深沉的爱,但因为心理准备不足,在遭受巨大压力时,他们往往会忘掉自己面对的是个孩子,忘掉应有的同情心或善意。

这种压力往往让脾气很好的人也走向崩溃。比如夜班护士扎克,晚上工作,白天可以在家休息。而他的妻子则需要白天出门工作,因此扎克成了照顾四个孩子的主力。早晨他得送孩子们上学,下午放学后继续照顾他们。理想状态下,他一天只能睡6小时。

有一天放学后,孩子们在家里玩起了捉迷藏,此时扎克还在补觉。当儿子打开卧室门找妹妹时,好不容易才睡熟的扎克被吵醒了。他气得大喊道:“你们真是一群恶魔,我说过多少次了,别在我睡觉时吵闹,你们就是不听,真是自私!”

扎克是个富有爱心的爸爸,但那一刻他越吼越生气,最后更是口不择言地说:“真不该生下你们来,要是我一个人住,就能多睡一会儿了!”可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看着孩子受伤的表情,他又道歉说自己不该大吼大叫,说出那些刻薄的话。

像扎克这样的情绪失控,可能很多家长都曾经历过。的确,当压力不断累积,且内外资源又很匮乏时,再好脾气的人也很容易对孩子发火。很多父母在不同场合承认说自己吼过孩子。而在育儿生活中,吼叫似乎正在变成一种“新型体罚”。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是怎样察觉到自己开始吼叫了呢?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和身体的感觉都会说出答案。当父母向孩子吼叫时,不管声量是大是小,往往都回充满怒气和挫败感,呼吸粗重,心跳加快,身体发热,怒火上升,以至于连思维也变得不再清晰。

但吼叫往往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相反只会让孩子们感知到父母的负面情绪,并察觉到父母正在威胁或恐吓自己。此时父母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往往是:“要是你们胆敢怎样怎样或不怎样怎样,那么我就怎样怎样……”

相比吼叫,如果我们用坚定而平静的方式表达,孩子可能更听得进去。比如上学时间就要到了,孩子还在玩耍。妈妈可以半蹲下身,坚定地告诉孩子:“我知道你还想玩,但该去上学了。等放学后,你还可以继续和小伙伴玩儿。”

在这个场景中,妈妈的语气和态度是关键。如果妈妈的目的是指责孩子,那嗓音往往会变得尖利,充满威胁。这让孩子感到害怕或愤怒,演变为哭闹抗拒。所以说,如果妈妈真地想要帮孩子把早上安排得有条有理,那么保持好情绪就是关键。

但对很多父母来说,保持稳定的情绪是如此之难。这些家长进入罗娜·雷纳的咨询室,说自己小时候曾遭到父母呵斥,当时暗自发誓自己以后不要重蹈父母的覆辙,千万不要呵斥孩子。可尽管他们深爱孩子,但那些伤人的话总会脱口而出。

当然了,不同的孩子对父母吼叫的反应也不同。有些孩子生性活泼,会对着父母大声反驳几句,然后背上书包去上学,高高兴兴地度过一天。但有些孩子生性敏感,此时父母的吼叫就变成了一场灾难。他们的内心会被各种负面情绪填满,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也逐渐失去了快乐的能力。他们更需要父母保持平和情绪,需要平静的家庭氛围。

不苛责自己,不以吼叫伤害孩子

而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往往只有通过孩子的描述,才会意识到大吼大叫时的自己是多么粗暴,而家里的氛围又是多么压抑。有个孩子把每天早晨阴沉着脸、生闷气的爸爸称之为“爸爸怪兽”。这位爸爸来到镜子前,发现孩子说得对,那只气鼓鼓的“怪兽”的确还在。

还有一次,罗娜·雷纳问一个小男孩:“如果你拥有一根魔法棒,你最希望实现什么愿望呢?”男孩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希望爸爸别再冲我和妈妈连吼带叫了。”听到儿子的回答,这位父亲强忍眼泪,当下承诺说以后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再轻易发火。

罗娜·雷纳建议家长们,如果深爱孩子,就不要用吼叫伤害他们,因为这会让孩子在成长中遭遇更多的挑战。而在一项育儿研究也类似的观点,这项研究发现:“家庭中累积的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而且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

这是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可塑性更强,很容易模仿父母的举动。有个小女孩会一边殴打自己的布娃娃,一边像妈妈那样大吼着说:“快起床,否则我就揍你!”而一旦孩子习惯了这套思维,就习惯于用暴力去解决问题。

不过,如果父母只是偶尔吼了孩子,那也不要因此而愧疚,甚至觉得自己糟糕透顶,不是个“好妈妈”或“好爸爸”。天下从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要学会在愉快时欢庆,从艰难中学习。想要改变亲子关系,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还有,如果我们从乐观的角度看,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每天24小时都在朝孩子吼叫,总会有充满爱和同理心的表达。多想想那种温馨感受,能够有效降低我们的负面情绪。而且理性和经验告诉我们,不吼不叫时孩子会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导,最后皆大欢喜。

比如,有一次罗娜·雷纳的儿子又在欺负妹妹,以前遇到类似情况,妈妈肯定会忍不住嚷嚷。但这次罗娜·雷纳没有发火,而是观察片刻后温柔地问儿子:“今天在学校,有人欺负你了吗?”儿子停下欺负妹妹的行为,脸上露出很难过的表情。

妈妈给了儿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之后儿子主动聊起学校的遭遇。这件事让罗娜·雷纳意识到,正因为自己控制好了情绪,才能觉察到儿子“欺负”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同时也因为没有吼叫,她让儿子明白了,欺负妹妹并不能解决困境。

所以说不吼不叫的根源并不在于孩子是否行为失当,而是父母能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控制这场怒火,不要让它演化为带来伤害的吼叫,破坏家庭中充满爱与尊重的美好氛围。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苛责源自于对自己的不满。就像罗娜·雷纳年轻时,总觉得自己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是个不合格的妈妈。带着这样糟糕的心态,她很容易苛责身边的人,尤其是几个孩子。换句话说,孩子成了她糟糕情绪的替罪羊。

在接触到更多的先进育儿理念后,罗娜·雷纳意识到,与其沉沦于无谓的自责和羞愧,不如原谅自己,改变那些负面想法。不要想:“我毁了孩子的一生”,试试这样想:“我已经尽力了,而且还会继续学习”或者“改变永远都不会晚”。

做为父母,我们要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为自己喝彩,也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喝彩。负面的情绪化指责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或愤怒,而倾注关切与爱的交流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所以说要想做一位好家长,就让我们先从不吼不叫做起吧。

0 阅读:3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