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作者:罗娜·雷纳
在上一节的内容中,我们讲到父母如何跟踪自己的吼叫,并通过A-B-C-D-E 法则来管理自己的情绪,做到情绪稳定,不吼不叫。
接下来的一节,我们将来介绍一种新的管教模式,也就是建立在爱与尊重之上的“4C”管教法则,以及在亲子关系受伤后,父母该如何主动修复?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并承担后果
谈到管教,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无意识地冒出这样的说法:“那个孩子被惯坏了,得好好管教管教!”而他们所说的“管教”无非是训斥或者是体罚。但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些管教方式并不能真正起作用,孩子无法从被羞辱、恐吓中获得任何好处。
罗娜·雷纳认为,管教并不是让孩子们承受痛苦,而是通过教导和练习的方式培养人。教育,而不是惩罚,才是管教的核心力量。作为父母,我们的角色应该更像是老师或教练,而不是像警察或法官一样进行审判,并施以严厉的惩罚。
在管教中,家长教给孩子的并非具体的技能,而是价值观,比如与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遵守家庭规范,以安全的方式探索世界,善良慷慨,养成能终身受益的健康习惯等等。我们从父母那里习得这些价值观,然后作为家风一代代传递下去。
而这种管教是要建立在尊重和爱的基础之上。在管教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因为发现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失落,因为父母为他立规矩而不高兴,因为觉得不公平而哭泣;但只要他发现父母和他站在一起且为他着想,他就更容易配合父母的要求和教导。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尝试使用“4C”法则。下面,我们先来说前三个C。第一个是沟通(Communication),父母要简短、具体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个C是选择(Choices),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内自己做选择;第三个C是后果(Consequences),父母要让孩子承担选择错误产生的后果。
我们先从第一个C沟通讲起。父母的要求一定要简短具体,比如“不许扔沙子”就比“乖乖听话”要好得多;并且父母要学会用友好的方式鼓励孩子,比如同样要求孩子练琴,一味的唠叨催促,远不如发自内心地赞扬他某首曲子弹得好更有效。作为父母我们要牢记这一点,鼓励就像阳光,能帮助孩子像花朵一样绽放光彩。
还有,我们要学会从指责性的“你怎样怎样”换成“我感觉怎样怎样”。比如妈妈在厨房忙碌得不可开交,小妹妹在卧室嚎啕大哭,大女儿却视而不见地玩手机。如果妈妈责骂大女儿:“你耳朵聋了?没听到妹妹在哭吗?”矛盾肯定就会激化。
如果妈妈换一种表达方式,就能保证家庭氛围的缓和。比如妈妈可以说:“我现在很着急,因为妹妹在哭闹,而你好像没听见。如果你能帮妈妈哄哄她,我会很感激。”这样的沟通是建立在“我”的感受和需求之上,而不再是一味的指责。
第二个C是选择,家长要给孩子适当的选择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生活有掌控力,此时他们就不用通过哭闹、打架等方式争夺生活的控制权了。但很多家长给孩子的选项往往是缺少意义的,比如“你要么跟我回家,要么自己待在这里!”或者“你要么坐回安全座椅,要么就坐地上!”这不是让孩子们做选择,而只是空洞的威胁。
其实只要不涉及紧急或危险的事项,父母完全可以尊重孩子的选择。比如某个气质敏感的孩子想每天都穿同一双袜子,因为觉得舒服。那父母要做的无非就是每周多清洗几次,或买几双同款袜子就好,没必要跟孩子对着干,一定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穿袜子。
第三个C是结果。家长要让孩子承担选择错误产生的后果,且不能因为他们哭闹而就轻易放弃。比如大家协商制定的规则是只有准时做完作业,周末才能出去玩耍。如果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还想出去玩,那他只能利用周五晚上补完作业。
在实际生活中,规则也可以做出灵活调整。比如某项规则要求女儿周末晚上10点前必须回家。后来这个女孩提醒父母,其它小伙伴可以玩到11点,且自己向来表现良好。父母则可以答应只要她连续两周遵守现行规则,可以在下次家庭会议上协商改变。
保持连接,修复被吼叫破坏了的亲子关系
“4C管教法则”的最后一个“C”(Connection),叫作“连接”。如果孩子相信自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能感觉到自己和父母之间爱的联系,那么他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构建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而亲子连接的关键就是高质量的陪伴。
罗娜·雷纳还建议父母,多给孩子一对一的陪伴,并且陪伴时不要一心二用,最好关闭手机,把这段时间全部留给孩子。还有父母要找到孩子喜欢的陪伴方式,让孩子成为陪伴中的主角。有质量的陪伴就像黏合剂,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密切。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管孩子做了什么让人火冒三丈的事情,我们都要予以宽恕而不是记仇。如果我们不肯忘掉愤怒,其实就是在伤害自己和所爱的人。学校里并没有开设宽恕这门课,但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宽恕,并以此作为孩子们的榜样。
比如唐纳德安排12岁的儿子迈尔斯在周六帮他清理地下室,因为那里需要搭一些新架子,必须两个人配合才能做。迈尔斯答应了,但在爸爸从木材店回来之前,他和朋友们跑出去骑车,并且因为玩得太高兴了,唐纳德打了好几个电话他都没接上。
等到迈尔斯接通电话后,唐纳德怒冲冲地催他回家。儿子刚进家门,唐纳德又气势汹汹地嚷嚷起来。整个下午父子俩闷头干活,但谁也不跟谁说话。一开始迈尔斯还想解释道歉,但看着爸爸不依不饶的样子,他也恼火起来,恨不得赶紧回到自己的房间待着。那么,唐纳德给了儿子怎样的一个教训呢?毫无疑问,那就是只要犯了错,就不会被原谅。
这是典型的记仇行为,会伤害到父子间的连接。此时唐纳德应该换种做法,比如先尽力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等儿子回家后和他好好谈谈。迈尔斯会向爸爸道歉,唐纳德则拍拍儿子的肩表示接受,并且承认和朋友们骑车比干活儿更有意思。
由此可见,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要选择宽恕,而不是大吼大叫地进行责骂,甚至长时间记仇。宽恕并不意味着我们赞同别人的作为或者忘掉发生了什么,而是意味着我们愿意放手,让生活继续前行,不要因此就切断了与我们关切之人的连接。
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到这么理性,总有控制不住情绪吼叫的时候,此时最佳的策略就是向孩子诚恳道歉。有的父母担心这会让自己显得软弱并且丧失权威,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孩子会感觉到道歉背后的力量。
道歉能帮助孩子从父母吼叫引发的伤害中恢复过来,同时也能让父母因为能跟孩子重新连接上而感到放松。更重要的是,孩子会通过对父母身体力行的观察,学习到道歉的价值以及如何道歉。
在道歉时,我们首先要表示后悔,后悔因为大吼大叫伤害了孩子的感情。比如父母可以直白地说:“今天我对你发脾气,说你懒,你肯定很难过,我对此很抱歉。”我们并不想伤害自己深爱的人,但事情已经发生,真诚的道歉就是最好的修复。
此外,道歉其实也表明了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不过,有些父母却会在无意间画蛇添足,比如“我之所以说你懒,是因为你没有做完该做的家务,让我很烦躁。”这就让真诚的道歉变了味,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大吼大叫承担全部责任,而不是通过指责孩子寻找借口。
除了道歉,父母还要采取具体方法来予以补救,比如向孩子保证自己会努力克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甚至提出补偿方案。比如父母可以这样说:“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克制自己的脾气。另外放学后我请你去吃点点心,算是一点小心意吧。”
不过在这里有一个特别关键的注意事项,那就是一定要等到自己不再生气或烦躁了,再向孩子道歉,而不是勉强自己说句空洞的“对不起”,内心却不以为然。当我们因为乱发脾气而每天都说好多遍对不起时,道歉就已经失去了意义。唯有真诚,才能修复被破坏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