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定增发动机启动:3个月吸金1129亿,激增70%

棱镜洞 2025-03-22 17:49:27

截至2025年3月20日,A股市场股权融资呈现回暖回血态势。数据显示,已有59家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融资累计募集资金1306.79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25%。其中,定向增发(以下简称“定增”)成为核心驱动力——34家企业通过定增实现募资1129.57亿元,规模同比激增近70%,创2022年以来单季度峰值,资本集聚效率远超市场预期。

2024年中国企业境外融资市场也呈现强劲复苏态势,全年融资额达440亿美元,较2023年的195亿美元同比激增125.6%,实现翻倍增长。进入2025年,这一增长势头持续强化——高盛数据显示,截至3月13日的十周内,中国企业在海外股票资本市场的融资额已攀升至130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23倍。若按此节奏推算,全年融资规模有望突破650亿美元,逼近历史平均水平。而且这一增长出现在传统融资淡季的第一季度(尤其是前两个月),更凸显市场活跃度的实质性回暖。

港股市场的复苏尤为显著,冰封近两年的IPO市场全面解冻。Wind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截至3月12日,年内已有11家企业成功登陆港股市场,合计募资净额达12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激增6.7倍,显示出境外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的信心正在加速修复。

这一结构性转变不仅反映了中国企业融资能力的回升,更折射出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积极预期。在经历了前期市场调整后,境外融资渠道正重新成为中国企业获取国际资本的重要平台。

这场资本春天的背后,不仅有政策松绑的“及时雨”,有产业升级的“强心针”,也有企业套利的“小心思”。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谁在闷声发财?谁在铤而走险?钱最终流向了哪里?全年趋势会怎样?

一、从“冰封”到“爆火”:定增市场的过山车行情

要理解2025年一季度的定增狂潮,得先看看前几年发生了什么。

政策大转向:从“踩刹车”到“松油门”

2023年8月,证监会一纸《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直接把定增市场打入冷宫。文件里明确要求“从严从紧”,结果2024年全年定增规模暴跌到1700多亿,创18年新低。当时有投行朋友吐槽:“现在报定增项目就像春运抢票,窗口期短得可怜,过会率不到三成。”

但到了2024年9月,画风突变了。证监会突然连发《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并购重组和定增的闸门又悄悄打开了。用业内人士的话说:“监管的态度很明确——好孩子要给糖吃,坏孩子继续关禁闭。”这个政策转向有多猛?2025年一季度定增规模直接冲到1129亿,相当于去年全年的66.4%。

2015-2017年:那是定增的黄金时代,每年融资金额都破万亿,2016年更是冲到1.69万亿的巅峰。那时候上市公司搞定增比买菜还容易,有个笑话说是“只要PPT上写着‘互联网+’,闭着眼睛都能融到钱”。

2021-2023年:政策收紧后市场急转直下,定增家次从518家暴跌到331家,金额从9100亿腰斩到5800亿。很多上市公司老板见面第一句话都是:“你们家定增批文下来没?”

2025年首季:单季度破千亿的规模,让市场嗅到了2015年的味道。但这次狂欢和过去有本质区别——钱不再满天飞,而是像手术刀一样精准扎向特定领域,如新质生产力。

二、钱往哪里流?三大领域的资本暗战

这1129亿真金白银可不是平均分配的。从行业来看,资金明显涌向三个方向:国家队主导的重资产行业、硬科技赛道、以及部分急需输血的传统企业。咱们一个个拆开看。

01国家队:重资产行业的“补血神器”

典型案例1:中国核电——140亿押注核电站

去年7月,中国核电抛出140亿定增计划,全部砸向辽宁徐大堡、福建宁德、浙江三门等核电站项目。这个操作有两个看点:

战略投资者清一色“国家队”:全国社保基金包场认购(大股东20亿+社保120亿),民间资本压根没进场机会。

回报周期长达20年:核电项目从开建到盈利平均需要15-20年,这明显不是追求短期回报的资金敢碰的。

典型案例2:国投电力——70亿水电站背后的算盘

今年3月,国投电力70亿定增同样被社保基金全额吃下,钱全部流向孟底沟、卡拉两座水电站。

这里有个隐藏逻辑:在新能源补贴退坡的背景下,水电作为稳定收益资产重新被重视。但问题也很现实——这些项目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除了“不差钱”的国资,谁敢接盘?

行业数据说话:公共事业板块今年定增总额212亿(中国核电140亿+国投电力70亿+乐山电力2亿),占比近19%;

这类项目的共同特点是:投资额大、周期长、收益率稳定但不高,本质上是通过定增把社会资金引入国家战略项目。

02硬科技:半导体、军工的“突围竞赛”

典型案例1:佰维存储——19亿死磕晶圆级封测

这家做存储芯片的公司,今年初抛出19亿定增计划,全部投向晶圆级先进封测项目。封测环节一直被日月光、长电科技等巨头垄断,佰维存储这步棋风险极大——项目达产后年收入预计才9.6亿,还不够覆盖投资成本。但资本市场就吃这套。

典型案例2:中航成飞——174亿军工资产证券化

原名叫中航电测的这家公司,通过定增170多亿元收购航空工业成飞,摇身一变成军机整机制造商。这个案例的深意在于:

军工资产证券化加速:过去军工资产多在体系内循环,现在通过定增注入上市公司,既解决融资问题,又提高资产流动性;

市盈率游戏:收购完成后市盈率飙到行业平均的3倍,但军品毛利率从40%下滑到35%,市场到底在赌什么?答案可能是后续资产注入预期。

所以,从行业角度看,硬件与科技板块定增总额196.15亿(中航成飞174亿+国盾量子17.75亿+铂科新材3亿+麦捷科技1.4亿),占比17.4%;这类定增的共同痛点是:技术门槛高、研发风险大,但一旦突破就能形成护城河。

03传统企业:定增成“续命稻草”

典型案例1:厦门象屿——32亿拆东墙补西墙

这家做供应链服务的公司,今年初通过定增募资32亿,其中20亿用来还债,12亿补充流动资金。财报显示其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在70%以上,定增本质上是在延缓债务危机。

典型案例2:唐德影视——4亿救命钱背后的辛酸

曾因《武媚娘传奇》风光的唐德影视,今年靠定增募资4亿偿还借款。但查看其片单储备,2025年仅有2部小成本网剧开机,靠什么翻身?

行业警示:这类定增往往伴随“募资补流/还债”的表述,本质是延缓而非解决问题;据统计,2023年以来进行“补流型”定增的公司中,有47%在一年内再度出现现金流危机。

三、定增王争霸赛:谁在闷声发大财?

在这场千亿盛宴中,三大“定增王”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但背后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1、国联证券:294亿的“蛇吞象”冒险

操作手法:通过定增294亿元收购民生证券,35名特定投资者接盘(以地方国资和产业资本为主);交易完成后更名为“国联民生”,打造券商航母。

民生证券净资产约150亿,收购价却高达294亿,溢价96%。监管问询时公司解释是“客户资源估值”,但业内人士直言:“这就是赌未来牛市”;

2、中航成飞:军工资产证券化的“样板间”

操作手法:向控股股东航空工业集团定增174亿,收购成飞集团100%股权;收购后新增歼-20等军机整机制造业务,市盈率从30倍飙升至90倍。

争议焦点:流动性陷阱,军工资产信息披露受限,普通投资者很难判断真实价值,股价大涨更多是炒作“资产注入预期”。

3、中国核电:140亿的“稳赚不赔”生意?

操作手法:向大股东及社保基金定向增发140亿,全部用于核电项目建设;

深层逻辑在于:

政策兜底:核电上网电价执行政府指导价,且有优先调度权,收益稳定性堪比国债;

风险转嫁:项目建设周期长达7-10年,期间技术迭代风险(如第四代核电技术突破)完全由上市公司承担。

四、狂欢下的隐忧:定增市场能火多久?

表面看定增市场一片红火,但五个隐患正在发酵:

1、政策不是“免死金牌”

监管层现在对定增的态度是“有序放开”,但红线很明确:

禁止蹭热点:某光伏企业借“钙钛矿电池”概念募资,因技术储备不足被监管问询,最终缩水60%;

严控补流:2025年过会的补流类定增占比已从2021年的45%降至18%,想靠定增“续命”越来越难。

2、折价率缩水挤压套利空间

过去机构参与定增最看中的是“打折买股票”,但现在这招不灵了:

折价率持续走低:2021年平均折价率15%,2025年已缩水到8%。

3、资金分流暗流涌动

港股IPO分流:年内至少已有25家A股公司启动赴港上市,双平台融资可能稀释定增需求;

REITs抢食:基础设施公募REITs年内募资超500亿,部分原本计划定增的基建公司转投REITs怀抱。

4、产业升级的“时间陷阱”

很多科技类定增项目存在致命问题:

研发周期错配:佰维存储的封测项目需3年建成,但半导体技术迭代周期仅18个月;

市场需求存疑:杭州柯林募资14.6亿建设钙钛矿电池产线,但该技术商业化至少还需5年。

5、历史教训就在眼前

2016年破发潮:当年定增破发率高达41%,参与机构平均亏损12%;

2022年流动性危机:定增新规后市场急冻,近千亿资金被锁死在无法退出的项目中。

五、普通投资者的机会与陷阱

面对定增热潮,散户该如何应对?从大数据角度,或许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参考:

1、盯紧“黄金72小时”

统计显示,定增预案公告后的3个交易日最关键:优质项目(如硬科技、国资背景)平均涨幅达9.2%;补流类项目平均跌幅3.5%。

2、警惕“明赚暗亏”陷阱

案例:某公司定增价20元,现价25元看似浮盈25%,但若扣除锁定6个月的资金成本(按年化8%计算),实际收益仅剩17%。

3、学会看“机构底牌”

公募参与度:今年公募参与定增金额占比达35%,但若某项目只见私募不见公募,要警惕;

解禁压力测试:查看未来6个月定增解禁规模,避开解禁占比超总股本10%的公司。

结语

定增市场这轮火热,其中的成色或许还需再观察——A股历史上政策与市场的博弈已上演无数回合,多数时候都像给病人打强心针,只能换来脉冲式刺激。

当然,时代的齿轮依然在正向转动:注册制改革将IPO平均审核周期压缩至7个月的同时,ESG评级筛选机制淘汰了40%的低质企业;“专精特新”政策引导下,固态电池研发投入强度突破营收15%;DeepSeek大模型的开源生态降低AI应用门槛,让中小企业的技术商业化门槛降低30%。

这些变化多少暗示了资本市场正在从“输血式刺激”向“造血机制构建”的质变开始——政策红利从短期资金漫灌转向长期制度筑基,价值锚点从政策套利转向技术验证,A股或能真正挣脱“刺激-失效”的恶性循环。

待到4月年度报告披露完毕,基于最新的审计数据,可能会有更多实例出现,至少上半年有望呈现出积极的趋势。

0 阅读:21
棱镜洞

棱镜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