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在位时期,忽然下令办了一所专科学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访风聊历史 2024-04-04 11:02:45

公元178年,就在汉灵帝在位时期,大概在黄巾起义爆发六年之前。某一天,汉灵帝忽然下令,在洛阳城的鸿都门外,新开设一所国家官办学校。

皇帝下令办学,这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历朝历代的皇帝,但凡想干点正事的,基本上都会在教育上下功夫,开学校的更是数不胜数。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在汉灵帝下令办学之后,却引来了极大的争议!很多士族大儒,更是联名反对,认为这所学校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大家之所以反对,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所学校,教的并不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知识,而是教‘辞赋书画’之类的东西。

在当时的主流教育界眼里,所谓的诗文辞赋、琴棋书画,都只是‘小道’而已。这些小道,不过是用来玩乐的,根本没有什么价值!而汉灵帝开设这样一所学校,用国家的资源,来培养这样的学生,纯粹就是为了自己‘享受’。

最关键的是,按照汉灵帝的圣旨,这些学琴棋书画的学生毕业之后,也可以直接入朝为官!而且,如果他们得到了汉灵帝的赏识,还能升迁的特别快!远比其他学正统学问的儒家学子,更有优势。

这就让很多人无法接受了。

于是接下来,很多人开始批评这所学校的办学。大家更反对把这所学校的学生,直接提拔为官员。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让一些只会琴棋书画的人去管理国家,对国家就是一场灾难!

但即便如此,最后,汉灵帝还是力排众议,将这所学校成功开办了起来。因为这所学校,位于洛阳城的鸿都门外。所以后来在历史上,这所学校就被称作是‘鸿都门学’。

在后世的史书上,提到鸿都门学,很多人总会下意识认为,这是汉灵帝昏庸无道的象征。毕竟,让一帮只会琴棋书画的人去管理国家,确实不太合适。

而且,汉灵帝设置鸿都门学,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似乎也是在满足自己的私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完全是为了自己享乐的需求!在《三国演义》当中,这件事更是成了后来大家抨击汉灵帝贪图享乐的‘把柄’。

但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实际上,汉灵帝开设鸿都门学,背后其实并不单纯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件事的背后,其实隐藏了非常深刻的‘政治目的’。这所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所专科学校’,他的出现,根本原因其实是为了打破当时的学术垄断!

想要真正说明白这件事,我们还得从东汉的选拔机制说起。

因为历史原因,东汉从建立的那天开始,就基本全盘继承了西汉的各种制度。而在选拔机制方面,东汉则是继承了西汉的‘察举制’。

不过,对于汉朝的察举制,后世很多人其实存在很大的误解。因为我们历史教科书篇幅有限的缘故,书上有关察举制的内容极少。这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察举制真的就是单纯的‘推荐制’。下面的官员和地方豪强,想要举荐谁,谁就能上位!

这其实是错的!

察举制的本质,虽然确实是‘推荐制’。那些士族官员和地方豪强,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选拔和升迁。但同时,在东汉前期和中期,他们又没法完全控制。

士族想要完全把持上升通道,把所有的名额都留给自己家,彻底阻绝上升通道。这其实要等到九品中正制出现之后,尤其是到了南北朝之后才行。

而在东汉时期,尤其是在东汉前期和中期,官员和士族,虽然能够影响选拔,但却不能控制选拔考试。而东汉高层,尤其是东汉前面的几位皇帝,其实也一直在极力打破这种垄断。他们生怕士族垄断了选拔权力。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接下来,在整个东汉时期,皇帝和士族之间,开始围绕着控制上升通道的权力,相互争斗。

第一个变化,发生在当年刘秀刚刚建立东汉的时候。

因为历史原因,刘秀登基的时候,特别需要确立自己的皇位合法性。所以后来,刘秀大力推行谶纬之学,用谶纬之学的内容,来证明自己应该做皇帝。

啥叫谶纬之学呢?

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来的儒学,变成一个宗教!在这个宗教里面,老天爷的地位是最高的,孔子是这个宗教的教主。而人间帝皇的皇位属于谁,是老天爷说了算的!当年秦朝覆灭之后,老天爷决定把皇位给刘邦,所以刘邦才能统一天下。

而西汉灭亡之后,刘邦在天上实在看不过去了,所以就发下来一封信,表示要让一个叫‘刘秀’的人,来接班做皇帝。所以东汉这个皇位,就应该归刘秀。

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甚至于当时还有一个叫‘赤伏符’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刘邦从天上发下来的信。

因为这段历史,导致整个东汉时期,谶纬之学开始大行其道。在这之后,所有人读书的时候,除了要学原来西汉官方规定的那些教材之外,还得学谶纬之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在整个东汉,神秘主义特别盛行。然后,中国历史上几个比较著名的宗教,就直接诞生了。

但是在刘秀这次修改规则之后,那些地方士族,很快就找到了规则的漏洞。因为谶纬之学这种东西,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属于是谁说的都可以是对的!所以接下来,那些掌握了权力和财富的贵族豪强阶层,他们就开始逐渐神通,逐渐垄断察举制通道。

毕竟,在考核的时候,一个平民和一个贵族,说的谶纬之学和入学的内容,有可能相差并不大。但是考核官员在审核的时候,却可以凭借自己的好恶,说贵族说的是对的,平民说的是不对的。

这样一来,这套选拔机制内的操作空间,就很大了。

那该怎么办呢?

于是接下来,第二个变化出现了。在汉章帝时代,汉章帝注意到这些变化之后,果断开了一个‘白虎观会议’。这场会议,直接规定了标准教材和标准答案。标准教材就是儒家那几本经典,标准答案就是三纲六纪。

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说的内容是标准答案,那么审核官员也不能直接说你是错的。到了这个阶段,就算那些审核的官员,他们真的有私心,也不敢公然在察举制考核当中袒护谁。

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很多问题,已经有了标准答案。

而再之后,第三次变化,则是发生在汉顺帝时期。因为在汉顺帝时代之前,蔡伦刚刚发明了纸,导致大家书写文字的难度大大降低了。于是到了汉顺帝时代,汉顺帝直接下旨,以后考试的时候,还需要加上笔试的内容!

因为汉章帝和汉顺帝的改革,导致东汉的察举制考核,变得更难被控制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某个考官,真的为了自己的利益,直接在考核的时候‘指对为错’。某个平民明明说的是对的,但考官非说他是错的,那接下来,这个考官是要被问责的,这辈子估计都毁了。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种选拔方式,当然还有很大的漏洞。但在当时那个时代,能搞出这种水平的选拔制度,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接下来,面对越来越严密的选拔机制,那些地方士族们可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小。但很快,他们就找到了一个新的漏洞。

这个漏洞,叫做‘释经权’。

简单来说,国家虽然规定了几本专门的教科书,所有人统一都学这几本书。但如何理解这几本书的内容,怎么给这几本书写教辅材料,那就不是皇帝说了算了!

于是,从东汉中期开始,一大批以‘释经’起家的士族官员,比如马融、郑玄、卢植等人,开始迅速出现。类比现代的话,这些从事‘释经’工作的大儒,有点像开培训班的‘教培老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已有的儒家经典做各种注释,然后来教育学生。

通过释经的方式,士族们再次开始控制了考核机制。原因很简单,尽管大家学的都是标准教科书,考试的时候考背书,大家背的可能都一样,无法分出高下。但接下来,要考对书上内容的理解时,那些寒门子弟就完全不行了!

因为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这些‘理解’,这些‘理解’,都是那些士族自己写的,然后他们再拿来出考题。这样一来,自然只有他们的后人和学生,能够答得出来了。

从东汉中期开始,这种情况,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到了汉桓帝在位后期的时候,随着地方士族力量的迅速崛起,这些士族官员,甚至敢直接和皇帝争权,敢扶持自己喜欢的外戚上台。到了这个时候,士族们对察举制考核的控制力度,已经非常惊人了!

这个结果,其实直接决定了东汉的历史走向。

然后,汉灵帝上台了。

作为东汉后期最有名的一个昏君,汉灵帝在位期间,确实做了不少昏聩的事情,而且也确实贪图享乐。但同时,历史上真实的汉灵帝,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皇帝。相反,他的政治手腕很高,对皇权的控制能力也很强。

用现代的话来说,那就是‘你可以说他坏,但你不能说他菜’。

而这样的汉灵帝即位之后,自然也很快注意到了士族把持察举的情况。从汉灵帝的角度来说,汉灵帝非常反感士族们擅权,尤其是反感士族们抱团。为了打击士族,汉灵帝甚至还直接发动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囚禁了大量的士族官员。

但这些行为,显然无法从根本上打击到士族的根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如何打击士族,汉灵帝其实一直都很头疼。因为多年的发展之后,汉朝的地方士族,已经有了极深的根基。一旦动了他们,很容易会导致东汉的政权崩溃。而如果不打压他们,他们又会迅速抱团,继而威胁到皇权!

所以,汉灵帝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扭转东汉的衰落呢?

对于这个问题,后来汉灵帝可能想了一辈子,都没想出答案。但是对于如何打压士族,汉灵帝却找到了办法。

在汉灵帝看来,那些士族们之所以势大,主要是他们手里有两张最重要的牌。第一张牌叫做土地,在地方郡县当中,这些士族豪强靠着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大肆进行土地兼并。导致一个县的耕地,超过一半都属于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可以直接控制当地的经济命脉!

对于土地的问题,汉灵帝觉得,自己暂时还是不能动的。毕竟,一旦动了土地,那就等于是彻底和士族们撕破了脸,接下来就一定会天下大乱了。当年东汉刚开国的时候,刘秀曾经想过要动土地,结果差点把国家搞到崩溃!到了汉灵帝这里,汉灵帝就算再怎么自大,他也不可能觉得自己比刘秀还厉害,所以暂时自然不敢碰土地这个顽疾。

而士族的第二张牌,就是教育。或者说,是对察举制的垄断。

因为之前那些历史,到了汉灵帝时期,士族们对于察举制考核的控制力度,已经又上了一层。普通寒门子弟,想要通过察举制考核改变命运,已经更难了。

于是,此时的汉灵帝,就想要打破士族的垄断,重新恢复察举制的上升通道。

但很快,汉灵帝又发现,自己做不到。

首先,东汉的标准教科书已经确定了,汉灵帝根本改不了。如果他要改标准教科书,那就等于是在打自己祖宗的脸,说当年汉章帝做错了。只要他敢提这件事,士族们就会直接暴起,直接掀桌子。

其次,对于释经权这一块,汉灵帝也动不了。不是他不想动,而是他动不了!因为那些士族大儒,在释经注文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就算汉灵帝自己重写一份标准的释经内容,也不可能超过其他所有大儒。

只要这两块内容动不了,汉灵帝就不可能撼动,士族们对于察举制的控制权。

而顺着这个思路,接下来,汉灵帝很快就又想到了一个新点子!

既然我动不了原有的上升通道,那我再开辟一条新的上升通道,不让那些士族插手,这不就得了吗?

就这样,鸿都门学出现了。

在开设鸿都门学之前,汉灵帝自己首先以身作则,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皇羲篇》。据史书记载,完整的《皇羲篇》一共五十章,辞赋水平极高!单论作赋,汉灵帝绝对是‘大家’的层次。而且最夸张的是,汉灵帝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才刚刚二十出头!

但可惜的是,后来,这些东西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了,根本就没传下来。

至于原因,大家不用想也知道了。

然后,靠着这篇《皇羲篇》,汉灵帝开始招生。招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汉灵帝本人亲自下令征召,二是要会写汉赋。而这帮人来了之后,唯一的学业,就是参考汉灵帝的《皇羲篇》,去写新的汉赋。

再之后,汉灵帝又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次扩招,招收了不少学习绘画和书法发明的人才。这些人来了之后,根本不学以往的那些‘经学’,而是学习辞赋书画。

而等到他们毕业之后,汉灵帝则是直接下令,将他们提拔为侍中、尚书,或者直接塞到三公的办公室。总之一句话,从这里毕业之后,汉灵帝会把他们直接塞到各种要害部门,而且是强制性的!

就是靠着这种手段,汉灵帝强行打破了士族集团的垄断,另开了一条上升通道。

这件事,虽然被后世骂的特别惨,很多人认为,一帮写字画画的艺术家,根本无法承担管理国家的责任。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其实也可以理解。

毕竟,在东汉时期,能供养孩子读书的家庭,家里的条件就已经不差了。而能够支持家里的孩子学写字绘画的家庭,则必然条件更加优渥!但同时,他们可能又不是高层士族,没法通过察举制考核。

这样的家庭,后来我们称之为‘寒门’。

而汉灵帝提拔的这些人,他们除了会绘画写字之外,其实正统的教育,也都接受过。最关键的是,汉灵帝直接征召提拔他们,等于是绕过了士族们把持的上升通道,这才是最重要的!

但遗憾的是,这所世界历史上‘第一所专科学校’,仅仅开了几年之后,就无疾而终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仅仅几年之后,黄巾起义就爆发了。而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汉灵帝就没空再去管这些事情。再过几年之后,汉灵帝更是直接去世了。

等到汉灵帝去世,董卓入京,天下大乱之后,那就更没人去管这所新学校了。

但即便如此,鸿都门学的出现,还是直接改变了后来文化史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所学校的出现,导致书法、绘画和辞赋等内容,迅速进入了高层士族的眼里。

所以在东汉的历史上,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奇葩的情况:在东汉稳定时期,虽然也出过张衡这样的辞赋大家,但东汉的整体文艺水平其实并不高。因为在这个朝代,聪明人都去琢磨谶纬之学,琢磨怎么通过察举制考核,根本没人琢磨文艺方面的内容。

但是等到天下大乱之后,一大批名垂青史的顶尖人才,却突然出现了。

在辞赋方面,出现了曹操、曹植、建安七子这样的惊世大才!在书法方面,出现了钟繇这样的楷书开山之人!在绘画方面,出现了曹不兴和卫协,间接启发了后来东晋时期的顾恺之等人。在音乐方面,则是出现了杜夔和阮籍等人。

而在东汉稳定时期,请问,有什么特别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音乐家吗?

而这一切,最初其实都是开始于鸿都门学的出现。

尽管那些牛人,大多没上过这所专科学校。但这所学校的出现,却打破了大家对于文化的认知。在这之后,很多聪明人开始往文化艺术方面动脑子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汉灵帝的这个选择,也算是为后来历史上灿烂的文化艺术,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历史上的汉灵帝,虽然确实是一个昏君。但至少在文化发展发明,他其实也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的。

1 阅读:6

访风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