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即位后,为何要大肆逮捕士族官员?汉灵帝到底有多坏?

访风聊历史 2024-03-27 03:45:33

公元169年,大概在汉灵帝刚刚登基之后不久,东汉发生了一个‘人性小故事’。

当时有一个叫张俭的人,个人品行非常好,才学也很不错,所以被大家称作‘名士’。而且当时大家还把另外七个和张俭差不多的人,放在一起做了一个组合,称作‘八及’。

这个组合里面,有一个人特别有名,就是后来东汉末年雄踞荆州的刘表。

而当时这个张俭,因为品行很好,才学也很好,所以就被官府征召,让他去做了‘山阳郡东部督邮’。按照东汉的制度,督邮有点类似于现代的监察官员,主要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不法行径。

结果,张俭刚刚上任之后不久,就发现了问题:原来,在当地有一些人,和京城那边掌权的宦官侯览有关系。他们仗着这个关系,在当地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心怀正义的张俭,见到这一幕之后,自然要为当地百姓主持公道。于是接下来,他就开始给京城那边写了报告,希望皇帝知道这件事之后,能够马上下令,派人来处理一下这边的问题。

但结果,让张俭没有想到的事,他的报告到了京城之后,都没能送到汉灵帝面前,直接就被那个宦官侯览给截下来了!而接下来,侯览为了包庇自己的党羽,对付自己的政敌,他就跑到汉灵帝面前哭诉,说张俭和其他人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当时的汉灵帝,才刚刚十三岁,根本不懂下面的这些门道。听到侯栏这么说之后,自然就相信了侯览的一面之词。然后,汉灵帝直接按照侯览给的名单,下令大肆抓捕名单上的官员!抓到之后,直接给他们判终身监禁!

这件事,在历史上叫做‘第二次党锢之祸’。

京城那边接下来的事情,暂且不说,先说张俭。张俭这边,本来想着自己的报告打上去之后,能够很快伸张正义。但他却没想到,自己的报告,却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很快,他就知道了京城那边要抓他,而且派来的人,已经到了当地。

这个时候,张俭该怎么办呢?

没办法,连皇帝都被宦官们蒙蔽了,他还能找谁去申冤呢?此时的张俭,只要不想等死,那就只能跑了。

但问题是,天地之大,张俭此时又能跑到哪里去呢?而且张俭事先也没有准备,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跑!

但就在这个时候,历史上出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当地百姓得知这个事情之后,也感到非常愤怒。他们知道,张俭是为了帮助大家申冤,所以才落到这一步。于是接下来,张俭在当地随便走到哪一家,随便看到一家大门,进去之后报个名,这家人就会收留他!

不过,当地百姓的收留,依然没能保住张俭。因为接下来,朝廷派了更多的人,前来抓捕张俭。为了逃命,张俭就只能一路逃亡。而那些收留了张俭的人家,因为后来走漏了消息,直接被官府的追兵抓了起来。然后官府说他们窝藏逃犯,直接把这些人全家都给杀了。

在这种情况下,敢收留张俭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当地官府还发出了海捕文书,说谁敢收留张俭,直接格杀勿论。最后没办法,张俭就只能逃到自己的好友孔褒的家里。结果张俭来的时候,孔褒还不在,当时是他弟弟开的门。

这个给张俭开门的弟弟,大家基本上都听说过,就是那个‘孔融让梨’的主句,孔融!这个孔融的哥哥孔褒,和张俭是好友。孔融当时刚十七岁,但已经知道很多事情了。所以当他见到张俭之后,二话没说,直接把张俭让进家门藏了起来。

所以,历史上的孔融,他不光会让梨,他还会帮助好人。

而接下来,孔家收留张俭的消息,很快又被当地官府知道了,然后当地官府很快就派人来捉拿张俭。但在这官府派人来之前,孔家已经得到了消息,提前送走了张俭。至于孔家这边,接下来,孔融和他哥孔褒,争相认罪,说是自己收留的张俭。

最终,孔褒作为哥哥,而且是张俭的好友,还是认走了私藏张俭的罪名。所以最后,孔褒被杀,孔融被放了出来。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孔融,把梨让给了他哥哥,但是他哥却替他赴死了。

至于张俭,离开孔家之后,后来又在自己的另一个好友李笃的帮助下,成功逃到了边塞,逃到了北方草原,这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后来又过了很多年之后,等到汉灵帝在位后期,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汉灵帝赦免了这些人,张俭重新回到了中原。

而再之后,张俭的余生,一直在竭尽全力,帮助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尤其是后来乱世开始之后,张俭更是散尽家财,让数百人活了下来。

这就是张俭的故事。

因为张俭逃难的时候,看到哪家的大门,走进去投宿,人家就愿意收留他,然后张俭就能在这里止步休息一下。所以后世就衍生出了一个成语,叫做‘望门投止’。

张俭的故事,后世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虽然那些收留张俭的百姓,让大家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孔褒和孔融兄弟的争相赴死,更是展现出了真挚的兄弟情谊。但同时,张俭的逃亡,连累了一大堆人被杀,这事确实也让后世很多人诟病。

对于这个争议,我们暂且不提。

但我们可以先想另外一个问题。

为啥张俭的一份报告,打上去之后,会闹出这么大动静?为啥京城那边,那个宦官随便说了几句坏话,汉灵帝就要大开杀戒?为啥汉灵帝下达这个命令之前,京城那边的官员,没有任何人替张俭说话呢?

这些问题,就牵扯到东汉后期的主线剧情了。

这个剧情,叫做‘第二次党锢之祸’。

想要真正理解张俭当时的困境,我们得先放下张俭,先说一下当时京城那边,到底都发生了什么?

这个故事,要从张俭逃亡几年之前开始说起。

大概在张俭流亡五年之前,当时还是汉桓帝在位时期。那一年,京城那边的汉桓帝,正在热火朝天的准备干一番事业。

虽然在后来的史书上,汉桓帝往往都和汉灵帝并称,被称作是东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汉桓帝,他当年也是一个想做事的皇帝。只不过他能力有限,再加上东汉之前积攒的问题太多了,所以他后来没能解决问题,反倒是让国家更快灭亡了。

而在那一年,想做事的汉桓帝,就提拔了以陈蕃为首的一些大臣。

在汉桓帝看来,以陈蕃为首的这些士族大臣,不管是品行还是能力,都很不错。所以,汉桓帝就火速提拔了很多人,并且让身为士族领袖的陈蕃,执掌一部分高层权力。

但汉桓帝没想到的是,陈蕃上来之后,他并不满足于此。陈蕃不光想做事,他还想清洗整个东汉高层!陈蕃想把整个东汉高层的掌权人,除了汉桓帝之外,全部换成自己理解的‘好人’。

于是接下来,在陈蕃的支持下,汉桓帝不得不立窦妙为皇后,同时大力提拔窦妙的父亲窦武。

而窦家被提拔上来之后,因为他们家是陈蕃捧上来的,所以自然就开始和陈蕃这些士族抱团。

而接下来,在扶持了窦家这个新外戚上台之后,以陈蕃为首的士族,又开始打击汉桓帝身边的宦官。恰好在这个时候,汉桓帝大赦天下,结果有些地方上的士族官员,却直接抗旨不遵!他们在汉桓帝大赦天下之后,依然杀了自己辖区内的违法宦官!

这一下,汉桓帝坐不住了。

虽然那些官员杀的宦官,确实是有很多违法行径。但说到底,自己已经大赦天下了!所以,那些地方士族官员这样做,就等于是在打他的脸,正面和汉朝中央对抗!

对此,汉桓帝作为皇帝,自然是忍不了的。所以很快,汉桓帝就下令,把那几个公然抗旨的官员,抓到京城,然后公开处死!

而对于这个结果,以陈蕃为首的士族,自然也无法接受。很快,大量士族官员,开始以辞职为要挟,向汉桓帝上书,请求汉桓帝赦免那几个官员。甚至于很多太学的学生,都公然走上街头,游行示威。

对此,汉桓帝也没服软,而是以更加强硬的态度来回应。此后汉桓帝果断下令,将那些闹事的官员和学生,全部抓了起来,然后给他们扣了一顶结党的帽子,直接判处了他们终身监禁。

这件事在后来的史书上,被称作‘第一次党锢之祸’。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汉桓帝和士族的这次冲突,无疑是两败俱伤。士族这边,非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倒是惹来了皇帝的猜疑。而汉桓帝这边,虽然维护了自己的权威,但却彻底得罪了士族。

而接下来,大概过了半年之后,随着事态逐渐平息,汉桓帝开始逐渐对士族示好。半年之后,汉桓帝再次大赦天下。然后借着大赦的名义,释放了那些被囚禁的官员。

但是,事情发展到这里,还没完。

就在汉桓帝释放那些官员之后不久,汉桓帝的身体忽然就不行了。此后没过多久,汉桓帝驾崩了。而汉桓帝驾崩之后,他的皇后窦妙,就开始出来临朝称制。而以陈蕃为首的那些官员,就彻底掌握了所有的大权。

再之后,因为汉桓帝没有儿子,所以他们又从老刘家的那些宗室后代当中,挑了一个汉桓帝堂兄弟的儿子接班,这就是汉灵帝。

等到汉灵帝接班之后,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汉朝高层一直没啥大变化。当时以陈蕃为首的这群人,已经基本控制了一切。但问题是,就在这段时间里,陈蕃却和太后窦妙,产生了一些意见分歧。

以陈蕃为首的一群大臣,主张除恶务尽!他们要求窦妙下旨,将那些在宫里掌权的宦官,全部处死。而窦妙却只是把几个领头的坏宦官处死,但对于剩下的那些宦官,窦妙却打算网开一面。

围绕着是否要处死其他宦官的问题,陈蕃这些士族大臣,开始和太后窦妙不断拉扯。而在拉扯过程当中,这个消息就被宦官们知道了。

而接下来,宦官们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自然也不可能束手待毙。他们很快组织了起来,控制了皇宫,挟持了汉灵帝。然后,他们打着汉灵帝的名义,调动军队,抓了陈蕃和窦武等人,并且将太后窦妙软禁。

这件事,后来被称作‘九月辛亥政变’。

经过这场政变之后,宦官们反杀了士族。在这之后,宦官们为了自己政变的合法性,将执政大权完全交给了汉灵帝。所以从这时候开始,当时年仅十三岁的汉灵帝,正式开始亲政。而士族这边,虽然在政变当中失败,但却仅仅只损失了陈蕃和窦家。其他士族官员,依然都还在。

以上这些,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开始之前,大致的历史背景。

而接下来,随着宦官们掌权,士族们也不甘心被打压,纷纷开始反抗。所以,第二次党锢之祸的故事,就逐渐开始了。

说起来很讽刺,在正史上,引爆‘第二次党锢之祸’这个大雷的,正是之前带兵围捕陈蕃和窦武的将军,张奂!

在东汉的历史上,张奂是一个很特殊的将军。在东汉后期,他算是最能打的将军之一。他曾经和段颎、皇甫归一起,被誉为‘凉州三明’,然后共同协力平定西羌。而张奂本人,后来更是长时间坐镇北方防线,阻挡正在崛起的鲜卑南下。

所以,对于东汉政权而言,张奂是一个有‘大功劳’的将军。

但问题是,就是这样一个有大功于国家的将军,偏偏就升不上去!甚至在立功之后,连他应得的赏赐都没能拿到。在平定西羌之后,按照正常情况,张奂的战功绝对足以封侯!但结果,最后张奂却只拿到了二十万钱的奖励。非但没能被封侯,反倒是连之前的官职,都暂时待定了!

这样一个立下了大功的将军,为啥没能得到封赏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上头没人。

张奂他们家,其实也是正统士族出身。但问题是,早年间张奂入仕的时候,正好赶上梁冀掌权!熟悉东汉历史的人都知道,梁冀是当年东汉最大的权臣,甚至一度毒死了皇帝!直到汉桓帝长大之后,这才通过政变干掉了他。

而张奂早年入仕的时候,恰好就是梁冀征辟了他。

虽说张奂本人,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梁家党羽。但他被梁冀提拔的这个标签,后来却跟了他一辈子。以至于后来他虽然靠着战功,硬是打了上来。但在汉朝京城这边,不管是宦官还是外戚,亦或者是以陈蕃为首的士族大臣,都很难拿他当自己人!

这样一来,张奂想要升官,自然就难了。

当然,即便这样,张奂本人还是自认为是一个士族官员。张奂这个人,其实一直都是一个很正直、很有能力的官员。

而在之前宦官们发动政变的时候,张奂刚好从前线回来休整,顺便接受封赏。

然后,在那一天,宦官们拿着汉灵帝的圣旨和符节,直接找到了他。宦官们告诉他,窦武和陈蕃等人要谋反,让他赶紧带兵去镇压叛乱!

因为常年远离京城,张奂也不知道京城这边的门道。所以,当宦官们来找他的时候,张奂一点都没犹豫,直接就带着军队,正面推平了窦武。

其实当时在政变的那一天,宦官这边尽管控制了汉灵帝,名义上是很厉害。但在政变刚开始的时候,宦官们也就只能指挥一千多人。而窦武那边,他之前的职位是大将军,整个京城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他指挥的。而且在政变发生之后,窦武也确实是第一时间逃到了军营,指挥军队想要抢回皇帝。

但结果,就因为张奂的存在,这场宦官们原本必输的局,硬是被张奂带到逆风翻盘了!而且只花了一上午!

但是接下来,等到政变结束,宦官们开始论功行赏的时候,张奂发现不对劲了。

不对啊!我是好人啊!

张奂原本觉得,自己是在帮皇帝平定叛乱,但没想到自己是被宦官们利用了,反倒错杀了好人。所以,反应过来之后,张奂马上给汉灵帝上书,请求释放此时被软禁的太后窦妙,同时给那些被殃及的官员平反!

面对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张奂看都没看,而是选择了坚持自己心中的公道。这一刻,他的人性,变的无比的光辉。

但同时,这一下,宦官集团不干了。

原本在这次上书之前,宦官集团的几个头目,都已经准备大力扶持张奂,让张奂成为他们的军方代言人了。但结果,因为张奂这么一搞,他们很快就意识,到张奂并不是自己人。

最关键的是,在张奂上书之后,一大堆士族官员同时也跟着上书。而且,在这些士族官员们上书的同时,很多地方上的士族官员,也开始纷纷动手,整饬当地的宦官爪牙。

比如说张俭,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提拔起来去做督邮,然后大力整饬当地的不法行径,斩断了宦官在当地的影响力。

所以宦官们很快就意识到:虽然干掉了陈蕃和窦武,但士族这边依然很强大,还是有能力随时灭了他们。

于是再之后,几个领头的宦官,就跑到汉灵帝面前,说这些士族大臣都是‘党人’,欲图社稷!

而汉灵帝这边,在被宦官们这么一闹之后,也开始担心了起来。从史书上的种种记载来看,汉灵帝当时年龄虽然不大,但却已经懂一些朝政问题了。当时的汉灵帝,其实知道陈蕃和窦武是冤枉的,也知道自己之前被宦官们挟持利用了。

但问题是,此时的汉灵帝,仔细思考了一圈之后,发现自己必须将错就错!

因为汉灵帝本人,只是出自一个偏远皇族后裔分支。在没做皇帝之前,他的亲生父亲,就只是一个普通的亭侯,而且早早去世。他母亲的家族,也非常普通。这也就意味着,汉灵帝本人的身后,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政治力量。

所以,一旦给窦武和陈蕃平反,释放那位太后窦妙。接下来,按照大臣们的要求,他就必须得继续请窦妙临朝称制,把权力交还给窦妙。而刚刚被杀了父亲的窦妙,势必要展开报复,到时候直接废了他都是有可能的。

说到底,之前下令杀掉窦武和陈蕃的,还是汉灵帝本人。就算他是被宦官们骗了,依然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所以,给陈蕃等人平反,就等于是把汉灵帝逼上了绝路。

相反,如果选择将错就错,继续听信宦官们的说法,汉灵帝本人就能坐稳皇位!而且,因为宦官们需要依附皇权,宦官们还会主动让他亲政!

就算是为了皇位,他也必须得将错就错,打压那些士族!

在权力和公道面前,张奂选择了公道,但是汉灵帝选择了权力。

而接下来,汉灵帝很快就下旨,表示要彻查‘党人’。很快,在京城这边,六七百位士族官员,集体被罢免官职,然后被流放、囚禁,或者直接处死。而在地方上,很多被划分成党人的官员,也纷纷被抓捕。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张俭开始了逃亡。

对于张俭的这次逃亡,后世很多人曾经有过质疑:为了庇护他一个人,导致当地几十户人家家破人亡,无数人妻离子散,真的值得吗?如果张俭真的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他是不是就应该赶紧去自首,慷慨赴死,别拖累那么多人?

如果只看张俭的故事,这么想确实没毛病。

但如果把当时的大时代背景,连起来一块看,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在这一刻,大家庇护张俭,其实已经不再是庇护张俭本人。大家真正在包庇的,是心里的公道!

在那一刻,张俭本人已经成了某种象征。如果张俭死了,就意味着天下再也没人敢挺身而出,为了公道二字而努力。如果张俭活了,那就意味着这个天下或许还有救!

就是为了这个虚无缥缈的公道,当地几十户人家,慷慨赴死。当年被孔融分了一个大梨的孔家大哥,殉身不恤。

值得吗?

值得!

至少在这一刻,人性变得无比的光辉。

当然,这一抹人性的光辉,在强大的皇权面前,最后并没有什么用处。最终,汉灵帝还是禁锢了这些士族官员,彻底坐稳了皇位。

但这还没完。

历史无数次证明,强权是无法压倒公理的!公道自在人心!接下来的几年里,不断有士族大臣,为之前那些被禁锢的大臣,上书鸣冤。任凭汉灵帝怎么压制,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几年之后,永昌郡太守曹鸾的上书,则是再次引爆了汉灵帝的怒火!

公元176年,在曹鸾上书之后,恼羞成怒的汉灵帝,直接下令,将曹鸾公开处死。同时,汉灵帝还下令,进一步将‘党锢事件’扩大化。

所有之前被禁锢的士族官员,他们所有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凡是在朝中任职的,一律免官回家!而且,其中有上书鸣冤行径的,直接抓起来,一起终身禁锢!

就这样,在汉灵帝的强行镇压下,之前一直闹腾的士族,总算是暂时消停了。汉灵帝本人,也可以过两天消停日子了。但同时,原本一腔热血的士族,此时也开始彻底心寒。大家开始怀疑:这样的汉朝,真的还有必要继续存在吗?

从表面上来看,汉灵帝赢了。但从深层次来看,士族开始彻底割裂,汉灵帝其实输的一败涂地。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之后,等到黄巾起义爆发之后,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当时汉灵帝被黄巾起义搞得不胜其烦,然后又担心那些士族,在地方上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担心他们和起义军勾结起来。于是在这之后,汉灵帝才终于下令,解除了那些大臣的‘禁锢’。

但到了这个时候,汉灵帝的示好,已经没什么用了。因为士族集团的心,已经彻底凉了。

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在后世的史学家眼里,两次党锢之祸,无疑从根本上重创了东汉的国家机器。因为东汉这个政权,从一开始,就是以各地世家豪强为基础而建立的。而两次党锢之祸,却让皇帝和地方士族开始割裂。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继而开始分裂。

同时,因为士族们被残酷打压,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开始进一步加大了对地方百姓的盘剥,残害百姓。最终,这些压力全部给到了东汉底层,直接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说东汉亡于党锢,倒也不算错。

另外,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以后,其实还有三个尾声,特别值得一提。

第一个尾声,是那个后来主动上书,再次引爆汉灵帝怒火,继而将党锢之祸扩大化的曹鸾。

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个曹鸾的详细生平,所有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大家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是到了现代,考古学家在安徽亳州一带,把他的坟给挖出来了。在考古学家,曹鸾的坟墓,叫做‘元宝坑一号墓’。

有意思的是,曹鸾的坟墓,恰好就在曹操他们家祖坟这一带。在曹鸾的墓周围,其他曹家人的墓,有不少都是和曹操有关系。

所以,历史上的曹鸾,大概率和曹操是本家亲戚,只不过两人可能是远房本家而已,但都是谯县曹家的人。而曹鸾被杀的这一年,曹操刚刚22岁,正好成年。就在两年之前,曹操刚刚升任洛阳北部尉,然后因为打死了宦官的叔父,直接被贬黜为顿丘县令,后来更是直接被赶回了老家。

刚刚成年的曹操,也曾经是一个心怀正义,渴望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有志青年。但结果,当他亲眼目睹本家的曹鸾被整死,自己又被贬黜回家,那颗饱含热血的心,终于凉了。

所以再后来,曹操就从那个治世之能臣,变成了乱世之奸雄。

而在同时代,因为那场党锢之祸,和曹操有同样转变的士族,其实并不在少数。

既然大汉已经腐朽至此,我们还要他何用呢?

第二个尾声,则是那个外逃的张俭。

在大家的帮助下,张俭后来逃到了草原,侥幸活了起来。后来汉灵帝赦免党人之后,他再次回到中原。而回来之后,张俭多次拒绝征召,反而散尽家财,救助当地百姓。

或许,在张俭心里,那场逃亡,也是他一生永远都过不去的坎。

因为他一个人,死了几十户人家数百个人,包括他最好的朋友孔褒,也因他而死。这种愧疚,外人是很难理解的。

而再后来,等到天下大乱之后,曹操曾经征召他,征召他为卫尉。这一次,张俭难得接受了征召。或许在当时的张俭看来,曹操是一个可以恢复大汉盛世的雄才。

但后来没过多久,当张俭看清了曹操的真面目之后,他就后悔了。此后,他再次选择辞官不做,闭门不出。最后,张俭老死在了家里,终年八十四岁。

或许,张俭临死之前,依然还是很不甘心,他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失望而去世的。

第三个尾声,则是汉灵帝。

尽管汉灵帝听信了宦官的谗言,开启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但实际上,汉灵帝对那几个领头的宦官,也不是很信任。所以后来,汉灵帝长大之后,把那几个陷害好人的宦官头目,全部处死了!

但同时,在处死了这些宦官之后,汉灵帝又启用了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团体,继续重用宦官集团。

不是他不懂善恶,而是就算懂了善恶也没用。在当时的环境下,从汉灵帝的角度出发,如果他不重用宦官,他这个皇帝就没法做!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当东汉发展到这一步,所有的权力矛盾都无法解决的时候。这个朝代,也就该亡了。

0 阅读:11

访风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