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欧洲乱成了一锅粥。
9月,满脑子“绥靖政策”的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在慕尼黑同希特勒、墨索里尼签订了《慕尼黑协定》,默许了德国人对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非法占领。
英法两国在面对希特勒时选择了退让,他们希望德国这头猛兽能够一路东进,与红色苏联展开厮杀。
这就是张伯伦的“祸水东引”战略,代价是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
从慕尼黑飞回伦敦后,张伯伦挥舞着《慕尼黑协定》骄傲地向英国人宣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然而,事与愿违。
1939年8月,苏联人与德国人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这个“祸水”并未东进,反而转身向着整个欧洲露出了血盆大口……
此时的中国,正在与日本苦苦鏖战。
欧洲波诡云谲的局势动荡对蒋介石而言,就是机会还是危机?
苏联人与德国人的媾和,对于中国的抗日战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此时的中国,又该在世界各国的博弈间,何去何从?
我是阅然文创,专注分享深藏在浩瀚历史中的尘封往事。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令蒋介石看到了机会
1939年,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传回到重庆时,蒋介石大喜过望。
他认为这对中国而言是次机会。
希特勒的军队如果能在欧洲与苏联人相安无事,斯大林就可以抽调出更多的军队来全力应对远东的日本人,这对于与日作战的中国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于是,蒋介石兴致勃勃地召来王世杰,在重庆搞了一个智囊团,专门研究欧洲各国的局势,希望能够从中分析出更多对中国有利的条件。
王世杰果然对国际局势有独到见解,他与智囊团对当时欧洲的局势分析出了几点预见:
第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对日本不利的。
第二,斯大林之所以同希特勒讲和,证明苏联的核心利益并不在欧洲,而在远东。
第三,希特勒与斯大林签订这个条约,代表他很有可能接下来要进攻波兰。
最后,王世杰却向蒋介石浇了一盆冷水:如果苏联人与德国人真的结盟,英法两国一定不会坐视不管,他们为了能够牵住苏联,极有可能会在亚洲去拉拢日本。如果英法真的与日本人结盟,这对于中国而言,并非是什么好事。
蒋介石听完了王世杰的分析,心中一震……
还未等蒋介石对英法联日想出应对之策,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就入侵了波兰。
9月2日,蒋介石再次召集王世杰等智囊团开会研究对策。
德国人此时进攻波兰,直接打破了欧洲大国间相互制衡的格局,德国会马上与英法等国变成敌对关系。
如果英法对德宣战,就会如王世杰所分析的那样,很有可能选择与日本结盟。
蒋介石绝不能容忍英日结盟。
他向智囊团询问,如果此时中国立即向德国宣战,会不会扭转这种局面?
王世杰并不认同,他认为此时还不是向德国人宣战的最佳时机。
因为当时苏联空军的志愿队正在中国与日本空军在作战。
此时若向德国宣战,必然会引起一系列难以预估的连锁反应。
苏德刚刚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两个国家在未来会是什么关系?谁都不好说。
如果他们真的联盟了,中国该怎么办?
中德互为战争关系,到时候该如何面对苏联?
要知道,现在苏联正在帮自己和日本人打仗,就是自己的盟友。
目前英法对日的态度十分暧昧,苏联正在帮助中国。
为了争取英法而失去苏联,王世杰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好主意。
蒋介石被王世杰说服了,他决定继续观望,再看看局势的发展。
就在蒋介石观望之际,欧洲那边却吵翻了天:
1939年9月3日,英国向德国宣战。
同日,法国也向德国宣战。
针对德国入侵波兰,明确表示中立态度的是美国、意大利和日本。
而在这其中,日本人所发布的中立声明,在蒋介石看来十分耐人寻味:
日本内阁声明,它不干涉欧洲战争,只专心“与中国事件之解决”。
日本人的精明算盘打得十分阴险。
他们说自己不干涉欧洲的战事,又特意点出了中国。就是想告诉全世界:日本不干涉欧洲的战争,欧洲诸国也别来干涉中国的战争。
这种态度令蒋介石十分警惕。
此时,针对德国入侵波兰,全世界只有中国和苏联还未表态……
该如何表明自己的态度,未来欧洲战场上又会发生什么?蒋介石与王世杰等人绞尽了脑汁。
既不想得罪苏联,又想拉拢英法,蒋介石真是煞费苦心
英法美日等国对德国入侵波兰表明态度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9月3日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社论,倡议英、法、美、苏等四国能够在反侵略这个议题下结成国际联盟。
蒋介石提出这样的倡议,当然也是将中国包括在了“反侵略联盟”之中。
英法正在帮着波兰对抗德国,是反侵略的。
中国正在抵御日本人的侵略,自然也是在做着反侵略的斗争。
美国人正在帮助英法,苏联人正在帮助中国,所以大家坐在一起是可以谈合作的。
这个倡议,是王世杰与智囊团向蒋介石提出的应对策略——在国际上定出个反侵略的调子,拉拢英法美俄与中国绑定在一个战车上。这样就排除出了日本,因为他们是侵略国。
为此,蒋介石还特地派孙科到莫斯科面见了斯大林,希望能搞明白斯大林对德国入侵波兰的态度。
蒋介石此时在国际上只能唯苏联人的马首是瞻,苏联人不表态,中国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然而,苏联人的操作令蒋介石大感意外:
1939年9月15日,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诺门坎停战协定》。
9月16日,苏联人和日本人在远东罢兵休战,双方停火。
苏联人和日本人为啥不打了?
斯大林到底是怎么想的?
蒋介石一头雾水。
还没等蒋介石搞明白,1939年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
蒋介石当时都惊麻了!
自己绞尽脑汁杠杆搞出来“反侵略联盟”。
一转眼的功夫,苏联也变成侵略国了!
“反侵略联盟”这出戏没法唱了!
蒋介石和王世杰等人此时被搞得十分被动。
而就在入侵波兰的当天,苏联向德、意、日、美、中、英、法等所有国家表示:苏联是保持中立的。
斯大林的意思很清楚:虽然苏联与德国之间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是两国并没有真正地结盟。
苏联与英法两国是中立的,与德国也同样是中立的。
苏联只想染指波兰,不想与英法为敌。
按道理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选择宣战。苏联同样入侵了波兰,英法理应也向苏联宣战。
但是英法却默认了苏联的中立,并未向苏联宣战。
在欧洲,英法已经有了希特勒这样一个强劲对手,不想再与斯大林为敌。
就这样,苏联人轻易地就在波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在原则上并没有介入英法与德国之间的战争。
斯大林的这手牌打得十分地高明。
再转回国内,蒋介石自然也不愿意与斯大林为敌,他还要指望着苏联援助他继续抗日呢!
于是,1939年9月19日,国民政府的《大公报》再次发表了一篇社论。
社论中,中国对于波兰大肆贬低。
甚至提到了1938年波兰曾承认“伪满洲国”,所以波兰就是中国的敌人。
现在波兰被苏联攻击,属于咎由自取。
上一秒还在鼓吹“反侵略联盟”的国民政府,此刻却不得不为苏联入侵波兰而粉饰正义。
蒋介石为了留住苏联这个盟友,真是煞费苦心。
焦头烂额地处理完这些事情后,蒋介石在自己的日记中进行了复盘:
现在国际情况十分复杂。
看来苏联人和德国人似乎是要有结盟的意思,而英法也已经向德国宣战。
如果苏德联盟,英美法在未来势必要联合去对抗苏联与德国。
日本人又会加入到哪一边呢?
无论日寇选择哪一方,我们必然要加入另一方。
中国与日本绝不可以能加入到同一方成为盟友,否则中国的利益会被日本侵占殆尽。
现在看来,日本人加入英法的可能性极高。
英法需要日本在亚洲牵制住苏联,而日本也需要英法在欧洲牵制住苏联。
但是,英法若真的选择了日本,这对中国而言是极其糟糕的。
此刻,决定世界格局走向的选择权在苏联。
斯大林若选择了德国,英法就会选择日本。
斯大林如果与德国为敌,中国或许还会留有一些在国际上回旋的空间……
蒋介石既向拉拢英美,又不肯放弃苏联,左右为难。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苏联接下来的“神操作”,彻底令他陷入了崩溃!
苏联人的“神操作”,令蒋介石有苦难言
1939年9月28日,全权代表苏联政府的莫洛托夫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再次会面,双方正式签署了《苏德边界友好条约》,彻底瓜分了波兰。
随后,莫洛托夫又在10月31日发表了演讲,他抨击英法与德国人之间的战争本质上是帝国主义战争。苏联人对此的立场是在这场战争中保持和平中立。
谁都看得出来,莫洛托夫抨击的是英国和法国,偏袒的却是德国。
针对于波兰战争,英法是波兰的盟友,苏德却是同一阵营的,所以莫洛托夫此时的讲话,实际上是在德国人站台。
蒋介石虽然并不希望苏联倒向德国,但仍旧在《大公报》上对莫洛托夫的讲话进行了全文转载。
相对于英美,蒋介石此时只能重点示好苏联,他需要苏联人的帮助。
至于转载莫洛托夫的讲话是否会得罪英法,蒋介石顾不了那么多了!
《大公报》只是全文转载而已,中国方面并没有针对他的讲话表明自己的态度。
蒋介石对苏联人一味地示好,苏联人不住地给蒋介石出难题。
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
早已焦头烂额的蒋介石,面对苏联人再次发动的“神操作”,已经接近了崩溃的边缘!
当时,英、法、苏、中都是“国联”的成员国,需要对苏联入侵芬兰这件事做出表态。
英法等国当然立即对苏联进行了谴责。
蒋介石却十分为难。
他既不想同英法等国唱反调,又不愿得罪苏联。
思虑再三,王世杰帮蒋介石出了一个主意——在“国联”上表示对此事弃权。
不闹心了!中国对苏联入侵芬兰一事既不支持也不谴责。
在国际上尴尬就尴尬吧!至少比得罪人强!
中国自家有自家的苦,谁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但是,蒋介石不得不派胡适到华盛顿去和美国政府解释:
中国不在“国联”谴责苏联实属是万不得已。中国只要敢谴责苏联,苏联就会在远东与日本人达成合作和妥协,这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十分不利的。
美国人对苏联入侵芬兰之事反响十分激烈,却对胡适带来的解释不置可否,蒋介石以为自己在“国联”这件事上算是过关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蒋介石的设想。
1939年12月10日,“国联”正式对苏联入侵芬兰一事发出了将苏联开除出“国联”的决议,所有成员国必须投票表决。
蒋介石愁得欲生欲死,再次祭出了“弃权票”,咬着牙继续选择“躺平”。
然而,这一次中国人的选择却惹恼了斯大林。
在斯大林看来,蒋介石投弃权票这种暧昧的态度是在对苏联“落井下石”。
于是,莫洛托夫在莫斯科会见了中方,他表示:
第一,苏联政府对中国没有反对开除苏联出国联这件事情不能释怀;
第二,苏联和日本在打完诺门坎战役后,关系缓和了。所以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也就变得没啥必要了。
斯大林其实就是在借中国在“国联”上的弃权票一事在敲打中国。
所有人都知道,无论中国投出的是赞成票还是反对票,都对苏联被开除出“国联”于事无补。
斯大林这是在告诉蒋介石,如果想获得苏联的援助,中国必须在国际上苏联保持一致,彻底打消想左右逢源的幻想!
就这样,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已经名存实亡。
蒋介石变得十分地郁闷。
然而,随着踏入1940年,让他更郁闷的事接踵而来……
1940年,中国在国际援助上迎来了“至暗时刻”
1940年5月,中国战场上的枣宜会战与欧洲战场上的法国战役同时打响。
6月,宜昌失陷,日本人开始轰炸重庆。
同样是1940年6月,法国向德国投降,维希政府成立。
法国人这一投降不要紧,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战局,同时也影响了千里之外的中国。
当时,中国与日本作战,十分依赖于英法等国在中国西南向国内输送物资的三条补给线。
这三条补给线分别是桂越公路、滇越公路和滇缅公路。
1940年1月,中国军队在与日军的桂南会战中失去了桂越公路。
1940年6月后,法国维希政府与日本达成了协议,滇越公路被关停。
至此,国际上能够为中国输送战略物资的,只剩下了一条滇缅公路。
日本人却不想给中国留活路。
在与维希政府达成关停滇越公路的目的后,日本人继续向英国政府施压,要求关闭滇缅公路。
此时的英国人,在欧洲战场上与德国打得头破血流,绝不想再在亚洲得罪了日本。
于是,丘吉尔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日本人的要求。
此时,在他的眼中,任何事情都没有英伦三岛的本土更重要。
中国虽然与英国关系不错,但是在绝对的国家利益面前,英国人还是选择了出卖中国政府。
就如同两年前英国人毫不犹豫地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一样。
蒋介石对英国表达了最强烈的抗议,甚至连美国都在帮着中国说话。
但是丘吉尔丝毫不为所动,他甚至还在幻想着能与日本人合作。
1940年7月18日,滇缅公路关闭,中国失去了最后一条国际援助生命线。
此时,蒋介石在国际上孤立无援,他在西南被英国人出卖,在北方被斯大林视作了弃子。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国际上迎来了“至暗时刻”,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重庆每天都被日军轰炸,外援全部被切断,国民党军的士气十分低迷。
蒋介石甚至开会讨论,如果重庆再陷落,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继续作为再后方,成为战略基地。
当时的选择一个是云南,另一个西康。
此时,国民党军队在全国战场上转为战略防守,不再与日军展开正面交锋,避免打攻坚战。
这些情况令蒋介石觉得十分气馁。
在此之前,他一直将西方国家看做是国内的各路军阀。
蒋介石自诩在博弈制衡军阀的问题上,是很有手段的。
此时他才真正意识到,西方国家绝非如同国内军阀那般任他随意摆布。
中国国力孱弱,兵微将寡。在国际上没有人会把蒋介石放在眼里。
此时蒋介石最大的苦恼是,明明世界各国的局势他看得很透,却什么都做不了。
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希特勒、墨索里尼这些人,哪一个不是执掌世界风云的巨头?
谁会肯去听蒋介石的话?
蒋介石只能在黑暗中硬熬,等待机会。
终于,至暗之后便是光明。
已经身陷绝境的蒋介石,又在美国人的身上看见了曙光……
美国人率先出手,日本人的选择让蒋介石重获新生
英国人关闭滇缅公路后,重庆的国民党政府内部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中。
大多数人开始主张在外交上“联德亲苏”,让蒋介石放弃英美这条线。
王世杰和智囊团却仍旧坚持让蒋介石与英美同盟。
权衡两种主张的利弊后,蒋介石有了自己的想法:
根据自己判断,蒋介石并不认为希特勒能够成气候,虽然此时的德国军队在欧洲战场威风八面。
蒋介石认为,英国人虽然在战场上暂时失利,法国也已经亡国。
但是英法这种老牌的强国还是有一定的底蕴的,不会轻易地就被德国灭亡。
况且,大洋彼岸的美国还未参战。
一旦美国人加入,世界格局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是,蒋介石继续派胡适去美国游说罗斯福。
为了辅助胡适,蒋介石还让宋子文给他打辅助。
相比丘吉尔,罗斯福还是比较有眼光的。
1940年7月26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日本禁运石油和废钢。
这对于蒋介石而言,虽然美国人并未直接援助中国,却也算是帮了大忙。
虽然此时的中国仍然没有援助,但是此消彼长,仍旧聊胜于无。
旋即,蒋介石继续向美国人提议,能不能由美国牵头,促成美、英、中、苏四国的联盟。
不得不说,当时蒋介石的这份提议还是具有战略前瞻性的。
当时英国与苏联的关系十分差,丘吉尔与斯大林简直势同水火。
蒋介石向罗斯福提出这样的设想,虽然十分的大胆,却很符合当时各国的实际利益需求。
但是,罗斯福却并没有采纳蒋介石的意见。
被罗斯福拒绝后,蒋介石更加地郁闷了。
然而,事情很快就迎来了转机,日本人终于在国际上选择了自己的站队。
1940年9月27日,纳粹德国、意大利与日本在柏林签订合约,轴心国联盟正式成立。
选择与德意联盟,日本人向全世界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蒋介石一扫颓势,他所担心的最坏结果,并没有出现。
日本人并没有选择和英美站在一起!
德意日确定了联盟,这就意味着苏联人不再有可能与轴心国合作——苏联与日本在远东有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虽然苏联人和德国人目前关系不错,但是绝不可能会和日本人达成同盟。
而选择和德国结盟,就意味着日本人成为了英国的敌人。
美国迟早要加入英国人的阵营,那么美日就成为了对手。
在泛太平洋,日本人与美英等国失去了合作的可能,未来只会有强烈的利益冲突。
虽然英国人背信弃义、反复无常。但是蒋介石在英德之间始终坚持选择英国,他的选择最终还是正确的。
事情并没有向着最坏的方向发展,蒋介石此时虽然仍旧是孤立无援,但他却感觉自己入伙新生。
“轴心国”的成立,让蒋介石变得“炙手可热”
轴心国联盟的成立,不仅影响了中国抗日战场,在全世界也引起了剧烈的激荡。
英国人首先坐不住了,丘吉尔曾天真的以为会和日本人达成某种利益协定,没想到日本人却和敌人搞在了一起。
刚刚为了日本人而出卖了中国,英国人这脸也被打得太快了!
英国人脸皮厚,立即派出了自己的驻华大使卡尔面见蒋介石,寻求能够继续同中国加强合作。
这次,蒋介石却在心底打起了小算盘,他决不会让英国人轻易地得逞。
面对卡尔提出的中英继续加强合作的主张,蒋介石却反问英国人与日本人的关系到底如何?
卡尔顾左右而言他,尴尬地问蒋介石中国与德国的关系究竟如何?
蒋介石微微一笑,说中国和德国的关系一直都很好啊!你不会不知道中国军队中有不少的“德械师”吧?
卡尔闻言心中一惊,艰难地露出了笑容。
实际上,蒋介石还真没骗卡尔。此时的中国确实与德国还保留着联系。
在德意日宣布联盟成为轴心国后不久,戈林就曾召见过当时中国驻德的武官桂永清。
戈林直接开门见山地对桂永清表示:希特勒愿意出面做中日关系调停的公证人。
桂永清将消息汇报给蒋介石,说只要中国愿意加入轴心国,德国可以调停中日之战,并让日本人出让一些在华的利益。
蒋介石压根没打算与希特勒穿一条裤子,但他仍旧向桂永清指示:先和德国慢慢谈,不要立即表态将这条路堵死,要一直拖着,同德国人和日本人始终讨价还价。
事实上,让桂永清和德国慢慢谈,就是在做样子给英美看。
蒋介石太了解英美这些老狐狸啦:
一旦他表现出坚决抗日的决心,英美这边就不会许诺给中国更多的条件了……
蒋介石此时越是显示出“左右摇摆”,英美两国就会越极力拉拢他,那些原本无法提出的条件反而就有可能都能谈下来。
蒋介石后来半开玩笑地问过卡尔:如果中国现在选择同日本停火,那么日本人将会抽调出多少的兵力从中国南下?从缅甸到新加坡再到菲律宾,你们英国人扛得住吗?
蒋介石这样说,是在告诉英国人,德国人正在促成中日停火,这对英国人来说,是致命的。
不仅如此,蒋介石同时也安排了人在香港与日本人直接谈判。
不管蒋介石是否是真心,但是事实就摆在眼前——中国也是有可能直接和日本人谈和的。
英国人慌了,赶紧表示滇缅公路立即就会开启,中国军队急需的军事物资,英国人会快马加鞭地送到。
英国人服软后,蒋介石和美国人继续谈,他需要美国提供大量的贷款和飞机。
蒋介石告诉英美:在整个亚洲战场,只有中国能组织起庞大的陆军来抵抗日本。
英国和美国在东南亚都是鞭长莫及,事实上讲除了飞机和军舰,英国人根本不敢在欧洲向亚洲投入更多的兵力。
蒋介石甚至直接告诉美国人:在亚洲战场上,可以由美国人负责空军,中国人负责陆军。
蒋介石和英国、美国谈得十分顺利,另外一边的苏联人也渐渐坐不住了。
1940年11月24日,苏联驻华大使帕纽什金(中文名潘友新)约见蒋介石,表示苏联援助中国的一批新物资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发车,请中国方面做好接收。
蒋介石一听就乐了:7月份时,你们所有人都将中国视若弃履,现在又都纷纷上门来示好。
还真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啊!
但是,帕纽什金的这次登门拜访,也让蒋介石嗅到了一丝不一样的意味:原来苏联人和德国人并不像外界传闻的那样关系融洽……
变局!巴巴罗萨与珍珠港,中美英苏(法)多国正式结盟
事实上,蒋介石惧怕苏联人与日本媾和,斯大林也同样惧怕中国与日本真的停火谈和。
此时的日军大量盘踞在中国,下阶段的继续扩张有西进、北上和南下三条路:
西进就是继续进攻重庆,蒋介石殊死抵抗。
南下就是进攻缅甸、新加坡与菲律宾,这是英美等国的利益区域,所以英国人和美国人极力拉拢蒋介石。
而北上,就是苏联的远东。苏联人与日本人在远东的利益根本无法调和,所以苏联也需要中国。
此时,中国的意愿已经成为了亚洲战场上的决定性因素。
一旦蒋介石愿意向日本妥协,日军必然不会选择西进。
日军庞大的军事力量无法在亚洲战场上释放,只能选择北上或南下。
这对于英美苏来说都会面临两线作战的难题,所以蒋介石此时的态度变得十分地重要。
骰子此时发生了逆转,决定权交到了中国人的手里。
蒋介石是否要决心抗日,对于亚洲战场、欧洲战场乃至全世界的国际格局都十分重要。
此时的蒋介石,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待价而沽”!
1940年11月,莫洛托夫再度访问了德国,双方依旧其乐融融,还特意举行了记者发布会。
蒋介石却一眼就看穿了真相:苏联人在欲盖弥彰!
他是这样分析的:
首先,德国与英国的“不列颠之战”,最后只能草草收场。因为德国强大的是陆军,英国人的强项是海军和空军。隔着英吉利海峡,德国的陆军优势无法施展,在海战和空战中又不是英国人的对手,所以这场战争只能不了了之。
其次,德国的陆军如果不能顺利地登陆英伦半岛,那么他的下一个对手会是谁?所以苏德之间肯定会有一战。
第三,苏德关系如果真的像新闻报道中的那么好,那么苏联在欧洲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会全力来对付远东的日军。既然如此,苏联人就不会主动来找中国示好。既然选择对中国示好,就意味着斯大林始终忌惮着希特勒。
最后,苏德之间的这场记者发布会,显然是多此一举。如果双方真的心无芥蒂,又为何要大费周章地特别报道说明呢?
所以,苏联人和德国人并没有表面上的那样亲近。
果不其然,1941年6月,希特勒的坦克开进了苏联境内,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开启。
德国人最终还是进攻了苏联。
而此时的蒋介石,更希望日本也能够趁着德国出兵苏联之际,也在远东对苏联发动进攻。
如果真的是这样,中国战场上的对日作战压力会骤然减轻。
然而,日本人却不这么想,他们一直在观望。
日本人并没有选择对苏联出手,他们似乎在谋划着一场更大的阴谋。
问题是,日本人还会向谁出手?
环顾整个亚洲,一个难以置信的判断不可抑制地冲进蒋介石的脑海,令他兴奋得心脏砰砰乱跳:
如果说,德国强大的陆军在欧洲大陆上无处发泄,最终选择与苏联开战。
那日本人花费重金打造的海空军,在亚洲的释放点又在哪里?
显然不可能是中国,也并不是早已应顾不暇的英国。
在亚洲,环太平洋,日本人的对手只有一个!
日本人真地会如此地疯狂吗?
事实证明,日本人还真就这么疯狂!
1941年7月,一切的变故逐渐朝着蒋介石不敢置信的方向发展……
美国人宣布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彻底禁运了石油。
1941年8月份,英美签订了《大西洋宪章》,美国人开始大规模地对英国和苏联进行援助。
此时,日本的内阁也从近卫内阁换成了东条英机内阁。
日本人给自己划了一条时间线:11月份与美国展开谈判,如果到12月1日前还是谈不妥,日本人就对美国人动手!
1941年11月26日,美国向日本发出正式照会,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突然向美军夏威夷基地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发动了偷袭,重创了美国海军。
日本人,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下午,英国率先宣布,对日宣战。
1941年12月9日,美国对日宣战。
1941年12月9日,中国对日宣战。
1941年12月9日,中国对德宣战。
1941年12月9日,中国对意宣战。
194年12月11日,美国对德宣战。
194年12月11日,美国对意宣战。
194年12月11日,德国对美宣战。
194年12月11日,意大利对美宣战……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美、英、苏(法)等国正式结盟,与德意日轴心国联盟正式开战!
蒋介石也终于放下了始终惴惴不安的心情,如愿以偿地站在了同盟国的阵营中与日军作战!
严格意义上来说,从1939年到1941年,世界大国间的博弈错综复杂。
中、美、英、苏、法、日、德等大国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牵制,也在相互算计。
德国一方面在牵制苏联,另一方面也在牵制英国。
苏联一方面在与德国合作却又暗中戒备,一方面跟日本作战又在反复牵制中国。
大国之间你来我往,合纵连横,一切的谋划都是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今日奉为座上宾,明天战场捅刀子。
世界各大国之间,各种利益与矛盾交织羁绊在了一起,唯一能产生变量的,就是中国。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抗日战场在几乎没有大型援助的情况下,仅靠一己之力就将日本大量有生力量牵制在了中国,对于二战的反法西斯阵营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如果中国在抗日战场上真的选择了放弃,日军就会抽出手来南下北上,整个世界的格局都会因此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
所以,当我们在关注欧洲、太平洋战场上美军、苏军的那些伟大胜利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中国抗日战场上那些可歌可泣的战斗。
正是因为中国的无数军民同仇敌忾,坚决抵抗日寇,才换来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局面。
所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勇士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