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人世间的千姿百态,在一方幕布之下,被小小的皮影演绎得淋漓尽致。纵观千百年的皮影历史,不知记录了史家兴衰多少事,终以“活化石”之形象存活于世。
追溯皮影的历史,已有千余年,但皮影的源头,还得从汉武帝刘彻思念亡妃说起。
汉武帝有一位能歌善舞,且温柔貌美的妃子,李夫人,深得汉武帝宠爱。但李夫人不幸染疾病故,汉武帝为此终日陷落于失去爱妃的悲痛里,每日凭栏悼望,无心朝政,精神也愈发恍惚。大臣们出尽良策,汉武帝依旧不理朝政。
直至一日,大臣李少翁在街上遇见一个小孩在摆弄布偶,光线照射到布偶上,地下所呈现出的影子犹如被赋予了灵魂,栩栩如生。李少翁当下灵机一动,便上奏汉武帝,称自己能找回李夫人的亡魂,汉武帝虽有疑虑,但仍愿一试。
汉武帝等待之际,昏昏欲睡,恍惚间听到了熟悉的声乐。睁开眼便是“环佩珊珊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汉武帝大喜,立马起身奔向纱帐,谁知掀开帐后,哪里有李夫人的身影,独剩一轮圆月。
原来,是李少翁将棉帛裁剪成李夫人的影子,绘制上颜色,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方便移动,利用月光造出来的一场戏罢了。
不过,汉武帝并没有因为空欢喜一场而责怪李少翁欺君之罪,相反龙颜大悦,对此戏颇为喜欢,皮影自此便流传开了。
皮影流传,源于汉武帝之情,此情便也奠定了皮影灵动鲜活、情谊满满的基调。摒弃其与情字的渊源,我们来看看现世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的呢?
皮影戏中的人物多采用驴皮、牛皮和羊皮制定,我们所看到的精美的造型,皆是影人一步步的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等。在历经这些繁琐的步骤之后,由影人来执掌,那些兽皮才可幻化为幕布上我们所看到的沉鱼落雁的貂蝉、七十二变的孙大圣、气势恢宏的楚霸王等等。
皮影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目之一,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虽不同于其他戏曲剧目,但其人物行当也算齐全。生、旦、髯、净、末、大、丑及神妖八类,样样性格鲜明、造型皆有自己特点。
其造型特色主要在于影人的雕刻技艺,这会直接影响最终呈现在幕布上的效果。雕刻时,不但男女的纹样有讲究,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也有差别。忠正者分五面,多以正貌示人。而奸恶者则分七面,以环眉凤眼示人。
在一众皮影中,最高达55cm,最低的有10cm,四肢用线与五根竹棍相连缀,方便影人在幕布上操纵。
在狭窄的幕布上操纵,不但讲究皮影人的手指灵活度,而且还需说、念、打、唱,样样精通,此技巧便是皮影之灵魂所在。真是应了那句“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下窗,一笑还从掌中来。”
手艺人吃的不外乎是手艺饭,全部身家都倾注于这行当了,这手上功夫自然是不在话下。
皮影自出世以来,上至宫廷,下至市井,无一不被推崇。后来随着成吉思汗的军事远征,皮影相继被传入波斯、阿拉伯以及亚欧各国,得到了一致好评。
但论起皮影的兴盛期,当属清代。由于此前代代相传,工艺间查漏补缺,此时的皮影,无论是在做工,还是演奏技巧上,都已达到了一个最为成熟的状态,皮影戏班更是数不胜数。
人们在物质生活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形下,常寄托于精神享受。“锣鼓演绎高潮,只手掌控乾坤”所说的便是此番场景了。在乡间的庙会、添丁、丰收、婚丧嫁娶等习俗时,都会请皮影班子助兴,常常以十天半月为期,好不热闹。
而官宦乡绅等豪门,会在自己的府邸养皮影班子,请最好的皮影师傅,打造最好的皮影人,随时供自己观赏。此时的皮影,犹如影中孙悟空大闹天空般,身披黄金战甲,手持如意金箍棒威风凛凛的情形。
皮影戏虽达到了巅峰,但何事何物又能长久不衰呢?
皮影戏的衰落,是伴随着清末的动荡一起的,禁止演出,皮影艺人被捕,日军入侵等一系列变故接踵而至,皮影逐渐败落。
新中国成立后,皮影又迎来短暂的活跃期。但随着后来(wen ge),再次陷入低谷。自此,这门民间艺术再难回到巅峰。“粉墨一场戏,乱人生凄凉”所述之,在此时,便不再是皮影戏中人的凄凉,而是整个皮影戏途的凄凉。
在新时代,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被数字化影视所取代,皮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凭着对皮影的热爱,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皮影大王马德氏,三十余年间走访了大江南北,只为收集皮影文物,并捐赠于国家博物馆数万件,使皮影重现于大众眼前。
综合观之,皮影之所以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时代在发展,新科技问世,各类娱乐项目层出不穷。曾落寂的相声,也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眼前,被年轻后生所传播,所喜爱。
而皮影没有,皮影始终守着清末以前老旧的剧目,其内容始终围绕着封建礼教,在演出时,也是一如既往的灯光布景。陈旧的表现形式,让当代年轻人不免感到乏味。皮影仅存的只有老一辈的情怀,时代更迭,恪守着的老旧文化,必然会被新兴的文化所取代。
但若一味地随波逐流,便也丢失了自个儿的特色。皮影如何才能在新时代这方天地里,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呢?
如今国风复起,一代青年的新意层出不穷,想要引领国风重新飘扬于这片神州大地上,皮影也被包囊其中,故就有了用皮影元素创作的另类中国风婚礼。有了荧屏上数字皮影的动画角色,虽不及皮影在清代的繁荣盛况,但皮影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喜爱。
皮影千余年的存在史,终究源于一个“情”字,汉武帝的爱情,皮影人的热爱,老一辈的情怀。我想这世间只要“情”未泯灭,皮影仍会延续千秋万代。
参考资料:《汉书》《皮影戏的溯源与传承》
图片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告知删除